2018年高考作文題的模樣……
同學們好,我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2018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的那些事。
其實,作文猜題沒有太多的意義和價值,因為作文命題本身就有很大的偶然性。猜題人用自以為是的一種思維去猜測,只是一種自娛自樂。我本來不愿再玩這種猜題游戲,但受“三新”作文研究會的邀請及學生的鼓勵,就姑且聊聊今年的江蘇高考作文題有可能的出題方向,以及考前復習建議。
最近二十年來,江蘇高考作文題已歷經從話題作文到命題作文再到材料作文的變革。江蘇高考作文命題2013年進入材料作文命題時代,但那一年的“蝴蝶”“山洞”讓考生頭疼不已,立意的多元性也給閱卷增添不少難度。“蝴蝶”之痛,已讓江蘇高考作文題不敢輕易涉足敘述性材料。
綜觀近四年的作文題,我們不難發現江蘇高考作文題的風格已然形成。
我將近幾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稱之為“命意型”作文題。命意,顧名思義,就是給你命制好立意。考生所要做的就是圍繞題目提供的立意在規定的范圍內發揮寫作才情。比如,2014年,貌似提供了青春“朽”與“不朽”的思辨關系,其實隱含的價值判斷只有一種——“青春不朽”;2015年的立意方向也很明確,“智慧是一種經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考生可以任選一個方向來寫;2016年,命題人也很體貼考生,生怕考生不能理解“話長話短”,硬是加了一句“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閃現”,立意已再明確不過;2017年,“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作文題明確提供了四種立意方向。
每年的高考作文題都會成為社會上一段時期內的熱點話題,江蘇命題人深諳此中規律。在高考作文題的傳播中,單個詞語或短語的沖擊力往往更大。這幾年江蘇高考作文題有意無意間契合了這一規律,核心語素往往是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比如“青春不朽”、“智慧”、“個性”、“創新”,還有“車”。江蘇省高考作文雖然已進入材料作文時代,但與其他省市高考作文命題不同的是,它依然保持著話題的特點,但不可將材料作文當作話題作文來寫。
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先生曾明確提出,目前教育考試中心和省級考試機構對作文題進行評價主要依據六條標準:可寫性,選擇性,導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難易度。對照這六條標準,近幾年江蘇高考作文題在“探究性”方面還有待提升。2018年江蘇高考命題會不會向上海卷靠近,體現思辨型特點?我認為,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其實,“命意型”與“思辨型”的差別并不大。如下面兩題:
1.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
2 .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閃現。
第1題顯然具有思辨型特征,將兩種對立的觀點呈現出來以供思考;而第2題卻由“思辨型”演變為“命意型”,將“個性”“創新”和盤托出。
再如下面兩題:
1.月有陰晴圓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
2.月有陰晴圓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世界自有其運轉規律,往往并不因為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
第1題是海派思辨型風格,而第2題就是江蘇命意型風格。
為什么要加上最后一句將立意明示給考生?這反映了江蘇命題人溫和、穩重的特點,他們有意降低了考生的讀題難度,不在審題立意上設置障礙。
但是,命題人降低審題難度不等于審題無難度。即便去年的“車來車往”,也有不少考生走上了偏題的“不歸之路”。有些考生一上來就是“時代的車輪……”,并未從具體的“車”出發,所寫之“車”并不能體現“車”的本質特征。
審題決定生死!
當然,作文題型也有可能會出現其他類型。即便出現新題型,也莫要心中發慌。新題舊做,舊題新做。
關于審題立意,我有四點提醒。
第一, 抓住核心詞,避免偷換概念。核心詞的語意應放在材料語境中理解。
比如下面這道題:“現代都市里,人們非常講究‘品位’。用品講究檔次,用度講究排場,形象講究派頭。”關鍵詞一眼就能看出是“品位”,但要注意的是題中的“品位”不同于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品位”,你必須將“品位”放回材料語境中,我們可以發現此“品位”含有貶義,是與“檔次”、“排場”、“派頭”相關的“品位”,而非一般意義的“品位”。
第二,整體考慮,全面立論,不能糾纏于局部,避免將材料簡化為話題。
比如下面這道題——
“碰撞”,大大小小,時刻發生,惟其如此,這個世界才能夠精彩;當然,它有時也令人感到痛苦……
有些同學將這道題簡化為以“碰撞”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這就不能切中題意。這道題還有兩個關鍵詞——“精彩”和“痛苦”。要切中題意,就必須思考“碰撞”與這兩者的關系。
第三,立足材料,不要隨意衍伸、發揮。議論文寫作最好有對材料的引述、分析。
比如下題:“刪除我所經歷過的任何瞬間,我都不會成為今天的自己。”
有一篇作文的題目為“正視過去”。應該說,這位考生能從材料中讀出“正視過去”,已經讀懂題意,但是他在行文中犯一個錯誤:開頭即提出要“正視過去”,接下來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為什么要“正視過去”,而全然沒有對題料進行引述分析。這位學生將閱讀材料所得出的“結論”當作行文的“起點”,觀點“空降”,缺少對題料作必要的引述、分析。被判低分,實為可惜。
第四,分論點也應在題意范圍內,防止局部偏題。
比如下面這道題——
生活中,人們大多相信自己的判斷。其實每個人的認識不過是全景圖中的一塊碎片,只有承認這一局限,才可能有接近真相的判斷。
這道作文題的審題難度并不太大,但有些同學容易“多想”。他想要“有接近真相的判斷”,僅僅“承認這一局限”還不夠,還應該“學會合作”、“善于憑借”,于是就將全文的立論定為“學會合作”或“善于憑借”。你看,真理往前多走了一步就成了謬誤。這些同學明明讀懂了材料內涵,卻在材料的衍伸處另辟了一條只有自己能辨識的小路,豈不可惜?
在整體構思時,有三個思維路徑可供選擇。
角度。角度是思考的方向、路徑。材料一般有幾個對象就有幾個角度。認準一個角度,追求“片面的深刻”。
范疇。范疇是抽象程度較高的概念,是材料的上位概念。范疇思考有利于深度構思。
領域。領域是構思行文時的材料區域。可以選擇從社會、文化、文學、藝術、人性、人生或生命層面切入。
舉例來說,如下面這道題:“江浙民謠: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秧要日頭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陰天。”
就“角度”考慮:“天”——尊重差異,和而不同;眾口難調,何必調之……“萬物”:因地制宜,順其自然,自我調整,不強求別人……
就“范疇”考慮:難得中庸,兼容并包。“顧己”與“顧人”……
就“層面”考慮:文化的包容、交響樂的構成、領袖才能……
需要提醒的是,選擇從“范疇”或“領域”來寫,意味著挑戰高難度動作。這是一把“雙刃劍”,可能會得高分,但也可能會“脫軌”,釀成事故。
只剩下三五天就要高考了,我們的作文復習該怎樣進行呢?
我有三條建議。
01
梳理并盤活你的素材積累。
勿可否認,在實際閱卷過程中,考生使用的素材品質會直接影響判分。
什么是有品質的素材?我認為它有三個特點:恰當,小眾,有文化味。
世上本無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寶藏。同樣,世上本無劣質材料,只有把材料用錯的那雙手。材料運用一定要切題,不可因為考前重點準備,便一定要在考場上發揮出來,以致強扭硬套,也不可為引用名言而引用名言。有品質的材料盡可能小眾化。作文,從來都是往人少的地方走。避免使用大路貨。此外,所用的材料盡可能有文化味。
在材料的運用上,我主張,與其泛交一群人,莫如深交一二知己。到了六月七日的考場上,你真正能派上用場的材料就是那兩三個。那么,從今天開始,你更要與這些材料建立親密的聯系。
一位名人:富蘭克林、索爾仁尼琴、史懷哲、茨威格、柴可夫斯基、塞尚、吳冠中、傅雷、張愛玲、許淵沖……
一本好書:《月亮與六便士》、《殺死一只知更鳥》、《追風箏的人》、《島》、《了不起的蓋茨比》、《一九八四》……
一部電影:《無問西東》《海上鋼琴師》《星際穿越》《尋夢環游記》《飛越瘋人院》……
在快速閱卷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是靠“眼球”打分的。你的筆下有這些高端詞匯嗎?
平庸之惡、群氓、烏合之眾、鄉愿、物欲癥、時間荒、二手時間、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單向度的人……
卡爾維諾、卡夫卡、喬伊斯、本雅明、馬爾克斯、加繆、薩特、漢娜·阿倫特、馬爾庫塞、勒龐、扎克伯格……
考試前,你要多背誦積累一些有品質的名言,比如這段文字的引用就不錯。
正如赫爾曼·黑塞所指出的“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系,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正是見證了世界,我們才在這千絲萬縷的聯系中生動地在場。
而赫爾曼·黑塞的這句名言出自我們教材上的一篇文章《獲得教養的途徑》。你看,我們經常捧著金飯碗去討飯。我們在復習語文的時時刻刻都在為作文而準備,背誦課外名句,閱讀一篇古詩文或現代文,哪怕是做一道客觀題,也是知識的積累與寫作素養的培育。
02
找到適合自己的隱秘結構。
我一直認為,形式里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寫作,就是形式的把玩。這里的“形式”有三層內涵,一是體式,二是結構,三是內容。由于時間關系,我今天只能講講結構這種形式。
會寫作的同學,已經形成自己的寫作套路和寫作風格,熟練把握了寫作的段落感、節奏感,清楚自己最擅長的體式及結構。比如議論性文章的一些結構:一例到底式、物象貫串式、由頭式、類因法果式、3M式、正反合式、鋪陳對比式……其中,每一種體式又都有自己的隱秘結構。比如“一例到底式”的開頭三段,往往第一段是鏡頭描寫,第二段是入題句,第三段補充交代。
并不是所有的體式結構都適合你來寫,比如“一例到底式”議論文對寫作素養的要求就比較高,寫作水平一般的同學很難駕馭。在寫作時,往往會被“一例”拐跑,以致寫到結尾竟忘記了作文題目。
你找到合適自己的最佳結構了嗎?如果還沒有,就選擇最簡單的“正反合”或“3M”。事實上,即便是這樣簡單的結構同樣能寫出高分作文來。你可以用心揣摩這種結構的一些佳作,并仿寫一兩篇。
03
用心打磨自己的“代表作”或“半成品”。
據我的觀察,高分作文很少有完全“臨場起意”寫出的,絕大多數高分作文都是考生從平時佳中“脫化”而來,或全篇,或局部。
你要知道,沒有一道作文題是孤立存在的。
比如,今年蘇錫常鎮二模作文題是這樣的:“健康是最重要的財富。身體要健康,心靈也要健康;個人要健康,社會也要健康。維護健康是做人的責任。”
也許同學們看到“健康”,會感到意外,認為自己平時沒有積累這方面的素材,沒有思考過“健康”這一話題。其實,會寫作文的同學不會只“正面強攻”,他還會“側面迂回”,找到這道作文題跟以往做過的一些作文題的關聯。我抽了一些高分作文來看,從中看到了下面這些作文題的影子。可以推測,這些高分作文的作者很可能平時就寫過下面這些題目,并寫成了佳作,然后靈活化用到“健康”這道題中。
1.如果置身地獄,免遭痛苦有兩種方法: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在地獄里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辨別它們,使它們存在下去,賦予它們空間。
2.我們所處的時代,比以住任何時候都更加寬容,然而特立獨行要承受壓力,在群眾中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樣子,甚至拋棄是非去換取歸屬感。
3.“從前的日色慢,車、馬、郵件都慢……”木心的一首《從前慢》打動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現實生活中人們還是分秒必爭,不肯輸了人生歲月。
4.“喧囂”的常用義為“聲音雜亂,不清靜”。面對今天越來越熱鬧紛亂和騷動不安的股市、網絡、娛樂圈以及青春、人生……,很多人認為用它來概括當今世界和當前生活的特點十分恰當。而面對喧囂,人們的態度也是多種多樣,耐人尋味:有人選擇淡然,有人選擇逃避,也有人選擇融入甚或是享受,還有人……
……
但是,對于作文的轉化,我的態度是保守的。我既提倡,也反對。可以靈活化用,但一定要避免生搬硬套!
建議大家多準備一些優秀的“半成品”。比如下面這段文字:
秦王朝的丞相李斯,原是上蔡的普通百姓,后來卻登上朝廷的尖頂,擁有天子之下最大的權力與榮耀。可是,在政治較量中他因為敗給趙高而落得腰斬咸陽,死得很慘。臨死之前,埋藏在他記憶深處的天真突然醒來,他對兒子說:我想跟你再牽著那條黃狗,同出蔡東門去追野兔,還能辦到嗎?他在人生的最后瞬間,才發現生命的歡樂并不在權勢的峰頂上,而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懷抱之中。陪伴皇帝在宮廷里用盡心機,不如陪伴著狗在原野上追逐野兔。
思考它的適用話題: “回歸本真” 、“不忘初心”、“真正的快樂”、“學會舍棄”、“簡單生活”、“抵制物欲”、“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辯證法”、 “醒悟”、“生命的真諦”、“權力與孤獨”、“回歸自然”、“角色”、“為自己而活”……
在這里,我想提供幾個作文題關鍵詞,供同學們這幾天醞釀思考。
見證,時間的回饋
反哺、回聲、影響、關系
跨界(通才與專才)
身份、角色、英雄
知與行、職業選擇
情與理、主觀與客觀
教養、風雅、審美、趣味、幽默
格調、樸與華、底色、里子與面子
慣性,規律、系統思維(整體與局部)
最后,我想說,最美的文字一定連著你的心肺。在高考作文題面前,讓自己心潮澎湃,帶著真情去寫作,讓你文字里盛著你的笑和淚。
祝愿同學們2018年,夢想成真!
徐飛,蘇州工業園區語文教研員,蘇州工業園區第二高級中學掛職副校長,中國教育報2014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全國“三新”作文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國培班講師,“大夏書系”特約編輯,《語文教學通訊》、《中學作文教學研究》欄目主持人,姑蘇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蘇州市首屆“十佳”班主任。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300余篇,出版《讀書,教師的第一修煉》、《從此愛上寫作》、“原點作文”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