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講解:16條講桂枝湯不能用于麻黃湯證,本條論述桂枝湯證誤用麻黃湯。本條條文雖未論及麻黃湯,但“遂”字,可以標明,含有貶義色彩,又汗出不止,可推知誤用了麻黃湯這樣的大汗之劑。太陽病發汗后,就大汗不止,大汗流漓,病必不除,又依前文“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可知,本證邪陷于陰而表證未解。由于津液喪失太過,故而小便難,津枯不能榮養筋脈,而四肢微有拘急痙攣,屈伸不利。汗越多,人體體溫向外放散的也就越多,所以亡津液的同時也可亡陽,虛極而為陰證,此時再用桂枝湯已不合拍,需加附子。附子為辛熱之藥,有亢奮作用,臨床體會,此藥還可復興陳衰之代謝機能。反映于里,則下利清谷,四肢厥逆,使用附子配伍干姜,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反映于表,則如本條所述,使用附子配伍麻黃、桂枝這類藥,少陰篇講述麻黃附子細辛湯時還要講到,陰證時該發汗時還要使用麻黃,該解肌時還要使用桂枝。此證雖需解肌,但機體處于陰寒狀態,還需加入附子,這樣既可達到解表的作用,同時沉衰機能也可得到恢復。
表證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表陽證,就是太陽病,一種是表陰證,就是少陰證。本條桂枝湯加附子,就是桂枝湯證而現于陰證,或者說是少陰病現桂枝湯證。此時治療則不能單用桂枝湯,因此證一味惡風寒而不發熱,汗出更多。這是少陰病證見自汗,而脈微細、但欲寐,此時雖無里證,卻不能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而應使用桂枝加附子湯,臨床應在條文基礎上把握桂枝湯證現于少陰病這一標準。
21.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