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桂枝加桂湯(奔豚,濁氣入肝心),二仙湯(麻疹內陷,陰不足),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補陽救逆),苓桂甘棗湯(小腸無津液跳動,臍后動悸),茯苓甘草湯(臍下動悸),桂枝甘草湯(臍上動悸)。”
方有執
01
—
條辨四:發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
(1)胸陽為桂枝,陽藥,腹陰為白芍,陰藥。
(2)陽不足時,補陽用桂枝;陰不足補陰時用白芍。
(3)奔豚,心動悸厲害,為胸陽受損,重用桂枝。
(4)腹陰有問題,小建中湯重用白芍。
(5)重癥,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可救逆。又如:桂枝湯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等。
(6)經方家,從頭到尾就是桂枝芍藥,讓人陰陽平衡。用好陰陽,就是好的經方家。
(7)二仙湯(兩仙湯):白芍、黃芩等量,用于麻疹內陷。陰不足才會內陷,陰補足,外加黃芩去熱,則肺結核、肺炎等高熱當場去掉。
02
—
條辨五:發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1)茯苓:通利三焦,故可利水,三焦為水道,茯苓產生油。
(2)水會動的兩個原因:氣化后自然上升、水在油上行走快。
(3)桂枝:加強心的搏動,讓熱入小腸。
(4)甘草、紅棗,補津液。(補胃的津液用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