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態萬千的山石、雕欄畫棟的建筑、生機勃勃的花木和波光瀲滟的水景共同構成多姿多彩的中國園林美景。看似隨意安置的山石,卻是凝聚了造園家無數心血,他們大多以自然真山為藍本,在園林的咫尺空間內再現自然的千巖萬壑,使之成為園林的獨特一景。
中國園林中石景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鐘靈毓秀的山川大地,促進了審美思想的產生。古人“萬物有靈”和“山岳崇拜”等觀念,使得自然物成為重要的欣賞對象,古人模擬高山筑臺以登高望遠,祈禱祭祀,通神明。
到了秦漢時期,帝王在建筑宮苑內聚土為山,模擬神話中的東海仙島,發展成了池中筑島的作法。當年漢武帝就在上林苑太液池中造蓬萊、方丈、瀛洲三山,形成了“一池三山”的經典范式,此后多為歷代皇家園林所沿用。
東漢時期,隨著私家園林的發展,疊山的造景手法初具規模。梁孝王筑兔園,園中有很多人工堆砌的石景,如膚寸石、落猿巖、棲龍岫,可見造園從聚土為山,發展為疊石為山。
魏晉南北朝時期,造景由模仿自然轉為表現自然,已出現造型精致、結構復雜的人工假山。當時的石景已能有意識地與水、植物和建筑組合營造景觀。《洛陽伽藍記·正覺寺》中就有對北魏官員張倫在洛陽宅園內的記述“造景陽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巖復嶺,嶔崟相屬,深蹊洞壑……”
這一時期山石已成為獨立的觀賞對象,庭院置石已被用于當時的造園中。
北齊崔芬墓壁畫中獨立觀賞的山石形象
隋唐時期,隨著文人園林的興起,石景向文人化方向發展。文人以賞石為雅趣,搜求奇石、怪石蔚然成風。
唐代白居易,在造園和賞石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曾先官杭州,后居蘇州,罷官歸田時,將杭州天竺石一塊,和蘇州太湖石五塊,置于宅園之中賞玩。
園博館白居易履道坊宅園場景
至宋代時,園林堆疊假山已經十分普遍,堆疊假山呈現專業化的趨向,稱為“山子”。北宋徽宗皇帝模仿天下名山造艮岳,征集江浙一帶的花木奇石,是為“花石綱”,而為起運那些巨型太湖石,官府不惜鑿河斷橋。
宋·趙佶 祥龍石圖
明清則是中國古典園林集大成時期。這一時期,文人畫家廣泛參與疊山造園,不少文人畫家同時也是造園家,而造園匠師也多能詩善畫。文人與匠師的共同造園,促進了園林藝術和石景藝術理論的成熟,如明代計成的《園冶》、明代林有麟的《素園石譜》、清代王寅的《冶梅石譜》等。同時置石疊山的技法逐漸發展至爐火純青,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風格,并涌現出一批疊山大師,如明末造園家張南恒、戈裕良等。
明·林有麟 《素園石譜》
江蘇揚州個園
江蘇蘇州環秀山莊
清代文學家李漁曾論述道“且磊石成山,另是一種學問,別是一番智巧。”下一期,“置石疊山”系列將繼續為您介紹園林石景的選石素材及其造景方法,邀您一同欣賞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山石景觀、領略悠久的園林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