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21-03-21 14:48·詩道駿言
有一種詩,清清淺淺的,竟膾炙人口;有一種詩人,僅憑一首詩就能聲名遠播,久久流傳。崔護和和他的《題都城南莊》就是這樣。
崔護,字殷功,唐朝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公元796年進士及第,829年為京兆尹(首都長安市長),最后作到嶺南節度使(大軍區級領導)。《全唐詩》收錄了他6首詩,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這首《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不必解釋,我們只需通過文字就能大致還原出詩人所經歷故事的輪廓:1.時間是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地點是長安城南的某一處莊園。2.詩人去年來過這里,一年后的今天故地重訪。3.去年初訪時,偶遇了美好的一幕:桃花灼灼,人面含春,人面桃花兩相輝映,當時,詩人怦然心動,過后,詩人常常想起。4.正是因為忘不了那美好動人的一幕,所以詩人才重訪故地,帶著希望而來,希望重溫那美好的一幕,見到那明媚嬌艷的桃花和動人心魂的人面,當然,重點是動人的人面。5.然額,現實并不完美:城南的莊園,門庭依舊、春光依舊、桃花依舊,一切都那么熟悉,但是最關心的“人面”卻缺席了,蕩然無存,不知道她去哪兒了。春風里,桃花含笑,花枝輕輕搖蕩著,可是,人呢,魂牽夢繞、心心念念想見到的那個妙人兒呢?她去哪兒了呢?今年與去年、桃花與人面、記憶的完美與現實的缺憾,兩兩對比映襯,整體上又構成了一種殘缺美。
結尾詩人并沒說什么,可是,我們似乎聽到了一聲悠長的輕輕的嘆息,分明感到了一絲深深的失望和淡淡的惆悵。
以上是我們根據詩文本身所做的解讀。其實,關于此詩,還有更猛更詳細的記載。
唐·孟棨的《本事詩》給我們揭秘,這首詩背后是崔護的一場艷遇,像愛情傳奇小電影似的:崔護,帥哥一枚,考進士考砸了,很郁悶。清明節,他獨自到城南散心,走到一戶人家,院子里桃花盛開,很安靜,好像沒人,就敲門求水喝。開門的是個年輕女孩兒,人家回屋給崔護取了一杯水,請他坐凳子上喝。女孩兒則依傍著橫斜的桃枝站立,長相姿態,嫵媚動人。崔護拿騷情話挑逗人家,人家沒回話,只是目光一直注視著崔。臨走,小美女還把送崔護到門口。崔帥哥一步三回頭地返回了城里。
第二年清明節,崔護突然想起舊事,情緒很沖動,就直奔城南到那戶人家門外,在人家左邊門扇上題寫了一首詩。
又過了幾天,崔護經過這戶人家,聽到院里有哭聲,就敲門探問。開門老頭問:“你就是崔護嗎?”崔護說:“是。”老頭哭道:“你害死了我閨女啊!”嚇得崔護一愣一愣的,不知該怎么回答。老頭解釋說:“我閨女從小知書達理,還沒有婆家。去年以來,常常神情恍惚,好像有什么心事兒。前幾天外出,回來看到左門上有字,讀完,進門就病了,好幾天不吃不喝,就死了。是你寫的詩害死了我閨女啊!”老頭說完哭得更傷心了。崔護又感動又傷心,請求進去哭吊一番。崔護進去后,托起女孩兒的頭放在自己大腿上,哭著說:“我在這兒呢,我在這兒呢。”女孩兒居然慢慢睜開眼睛,活了過來。老頭大喜,就把女兒嫁給了崔護。
這故事寫得有鼻子有眼的,但有些細節經不起推敲。比如,女孩兒好心給崔護喝水,崔護卻拿話兒挑逗人家,大有耍流氓的嫌疑。面對挑逗,女孩兒是開心呢還不是開心呢?說開心吧,她不接話茬兒;說不開心吧,卻又脈脈含情。這女孩兒心思是不是有點兒怪異?再一個,崔護作為一個陌生人去哭吊死者,怎么可以把人家的女孩的頭搬移到自己大腿上?最后,死而復生,終成眷屬,也是怪誕不經,落入俗套。
這樣的記載,詳則詳矣,然而給人的美感卻大打折扣。崔護求人水喝還言語輕薄人家,這什么品行?尤其是女孩兒死而復生、兩人終成眷屬的情節,更給人狗尾續貂之感。好在,《本事詩》所記不過是小說家言,我們不必當真。
還是回到詩歌本身,我們只需輕輕地誦讀,靜靜地體會,就好。
好詩未必要多么高深,重要的是能攝取閃光的瞬間、傳達美好的情愫,能引起人心的共鳴。這首詩,明白如話,鮮明而又蘊藉,美美的、亮亮的、甜甜癢癢的,而又酸酸愁愁的,恰到好處地扣動人心中最柔軟的那根弦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