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分類 2011-03-21 12:03:08 閱讀0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十翼
《十翼》即《易傳》,是對《易經》(《周易》)的注釋,共有十篇,因此又稱《十翼》。
《易傳》
內容
一、彖上傳(《周易》每卦有“彖辭”,《
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
二、彖下傳
三、象上傳(又稱“大象”)
四、象下傳(又稱“小象”)
五、
系辭上傳
六、系辭下傳
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
八、
序卦傳九、說卦傳
十、雜卦傳。
作者考證
易傳確為
孔子所作,孔子弟子所述.自孔子傳授《易經》,六傳至田何。
孔子傳授《易經》給
魯國人商翟子木,子木傳授給魯國人橋庇(疵)子庸,子庸傳授給江東的□臂子弓(弘),子弓(弘)傳授給燕國人周□子家,子家傳授給東武人(淳于)孫虞(光羽)子乘,子乘傳授給田何。秦朝時,焚書禁學,但是因《易經》是卜筮類書籍,不在焚燒之列,所以《易經》傳授不斷。漢朝建立后,田何跟隨
齊國田氏各族遷徒到
杜陵,號稱“杜田生”,招收弟子傳授《易經》。弟子有王同子中、周王孫、
丁寬、服生,
王周傳授《易經》給
楊何、即墨成、孟但、周霸、衡胡、主文偃,楊何又傳授《易經》經
司馬談。丁寬,梁地人。起初,梁地人項生向田何學習《易經》,當時丁寬是項生的侍從人。丁寬學習《易經》思維敏捷,讀書精細,聰明超過項生,于是也成為田何的學生。丁寬向田何學習《易經》畢業,從杜陵去
洛陽又向周王孫學習《易經》的《周氏傳》,發掘《易經》
古義,作《易說》。丁寬傳授《易經》給田王孫,田王孫又傳授《易經》給施□、
孟喜和梁丘賀。于是田何以下《易經》出現了施氏、孟氏和梁丘氏三個學派。田氏易學派為《易經》各學派所尊,《
漢書·藝文志》列其著述有《易傳周氏》、《易傳丁氏》。
附_
馬王堆漢墓中帛書《周易》考:
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經文,及其另外的傳文《二三子》《系辭》《衷》《要》《繆和》及《昭力》諸篇,經過二十余年的整理???,近年始陸續發表出來。因為這是一批未經后人任何改動的漢初隸寫今文資料,特別是它的經文六十四卦卦爻辭基本完整,這為研究《周易》古經本旨及漢代經學史上的今、古文學,提供了極為可貴的資料。假如帛書經文與傳文為同時抄成的話,則其抄寫的年代基本可界定在漢高祖至
呂后執政的二十余年間。
首先,這批帛書出土于馬王堆三號漢墓。據考,馬王堆三號漢墓下葬年代為
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故帛《易》的抄寫年代不會晚于漢文帝十二年。
其次,今本師卦上六爻“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其“開國承家”帛本作“啟國承家”,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之《周易》經文(以下簡稱“竹書”)作“啟邦丞 ”。今、帛本作“開國”“啟國”而竹書作“啟邦”,由《象》稱“‘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可證《象》作者所見《易》本作“邦”而不作“國”。帛本改“邦”為“國”,疑為避漢高祖劉邦之名諱也。據此,帛《易》的抄寫年代應在漢高祖時或其后。
第三,今本《系辭》“易有太極”,帛本作“易有大恒”。帛本《系辭》之“易有大恒”,是不避文帝劉恒之名諱。故帛《易》當抄寫于文帝之前。而今本《系辭》及《彖》《象》等今本《易傳》其他主要篇章,似當基本修訂完備于
漢武帝立五經博士時或稍后。因由帛本《系辭》與今本《系辭》對比而考之,知今本《系辭》較之帛本在文字上作了一些補充與修訂。但若仔細考察這些修訂文字,很顯然是在帛本原文的基礎上做出的。此外,從上述避諱的角度也可得出這樣的結論。今本改“大恒”為“太極”、改“啟國”為“開國”以避文、景二帝之名諱,顯然其抄寫時間應在文、景之后也。再結合帛本《系辭》之“易有大恒”與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恒先》篇中“恒先”之義考之,當以帛本作“大恒”為確,“太極”當由“大恒”而來??梢哉J定,今本“十翼”之文,是在帛《易》基礎上修訂完備而成,其時間大致在文、景之后的武帝時期,即武帝立五經博士時或之后。
可以這樣設想:因為武帝設了《易》學博士,博士所用之《易》本經傳,即是代表官方的正本。因此,武帝時對田何所傳之今文本經傳,必須在文字上作統一的修正與增訂。此一工作疑在敕丞相
公孫弘廣開獻書之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時期。
《漢書·楚元王傳》載
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說:“先師皆起于建元之間。當此之時,一人不能獨盡其經,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成”,“博士集而讀之。故詔書稱曰:‘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等??峙戮褪窃?#8220;博士集而讀之”時,對傳文作了統一的刪削、補充與修飾。這就是今本《系辭》何以與帛本有異的原因。如前所述,馬王堆帛本《易》的最最可貴處,是它塵埋兩千余年,原封不動地保留了漢初隸寫今文《易》原貌。經過考辨認定,此隸字《易》本,正是漢初田何所傳之今文《易》本。
首先,以時間考之,如前所述,帛本寫定于漢初,而田何為漢初唯一傳《易》之人?!稘h書·藝文志》說:“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特別是《漢書·儒林傳》稱:“漢興,言《易》自
淄川田生。”“要言《易》者本之田何。”所以,依《漢書·儒林傳》的說法,田何為漢初傳《易》第一人?!稘h書·儒林傳》中還有一條重要線索:“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據
顏師古注:“高祖用婁敬之言徙
關東大族,故何以舊齊田氏見徙也。初徙時未為杜陵,蓋史家本其地追言之也。”依此條顏注可知,此所謂“漢興”,乃指田何是于高祖時徙杜陵的,故“漢興,田何傳之”之“漢興”,自然亦是指田何授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四人,也應在高祖之時。
其次,依據傳統說法,今本“十翼”諸篇為孔子所傳授,而帛書經文卦名多依“十翼”傳文訓讀,說明帛書經文屬孔子所傳。而田何正是漢初孔門易學的傳人。依據傳統說法,《彖》《象》《系辭》《說卦》《文言》等解說《周易》古經的傳文系孔子所作,故《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同時,《史記》與《漢書》都列出了一份由孔子傳《易》直至西漢田何的師承關系傳授名單,由此可知,田何《易》確實師承于孔子,而這也正是田何《易》在武帝時能立為《易經》博士的根本原因。
因此,考察帛《易》經文及傳文與孔子的關系,是確定它是否為田何傳本的重要依據:首先,帛《易》傳文各篇大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研《易》言論。由此可知,帛書《易傳》是孔子及其弟子《易》學思想的反映。其次,帛《易》經傳文中的卦名,多依《序卦》《說卦》《系辭》等傳文訓釋,說明帛書傳文、帛書經文皆當為孔門所傳之《易》。如:今本“睽”卦,竹書作“楑”,“楑”字很明顯與今本“睽”同。而帛本此卦作“乖”,帛本卦名作“乖”,顯然是得之《序卦》:“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可證帛本卦名作“乖”,是以《序卦》的訓釋為據。再如今本“履”卦,帛本作“禮”,此亦得之《序卦》:“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由此知,今本乾卦帛本作“鍵”,今本坤卦帛本作“川”,亦皆得之《說卦》“乾,健也”“坤,順也”。過去讀《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總不解先儒何以“天行健”對應“地勢坤”,見到帛本后方知,此“天行健”者,乃“
天行鍵”也。因“鍵”“健”互假,故而“天行健”即“天行鍵”,而“天行鍵”亦即“天行乾”也?!断蟆肺氖且?#8220;天行乾”對應“地勢坤”。以此可知,《象》文當經
今文經師整理。今本離卦帛本作“羅”,亦本之《系辭》:“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由帛本卦名多以《序卦》《說卦》《系辭》等傳文之釋為據考之,帛本對原古文本中的古字古義,已經本著“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的精神作了訓詁解讀,因而留下了田何當時傳《易》時,“傳通其義”“以今文讀之”的明顯印記。故帛本當為漢初田何所傳之今文本無疑也。
同時,亦知《漢書·儒林傳》稱丁寬“作《易說》三萬言,訓詁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 。顏師古注:“故謂經之旨趣也。它皆類此。”今觀夫帛本卦名及傳文中對經義的簡約解說,方信此說不謬也!以上說明了帛《易》是漢初田何所傳之今文《易》本。但前面已說,田何曾授《易》給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等四人。由于有今本和帛本卦序的差別,故田何所授四家之《易》當有不同。
那么,帛本這種有著與今本全然不同卦序的《易》本,它屬于這四家中的哪一家呢?帛本《易》當屬周王孫《周易》“古義”,號《周氏傳》者的可能性較大,但也不排除其他的各家。案《漢書·儒林傳》:“丁寬字子襄……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寬至洛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號《周氏傳》。”
《漢書·儒林傳》中此段文字記錄了一件過去從未引起學人注意的重要傳《易》史事:當時,丁寬與服生、周王孫等一起師從田何學《易》,且極得田何賞識,
但丁寬學成后,卻又至洛陽從周王孫“受古義,號《周氏傳》”,以此可知,當時田何傳《易》,除有今本卦序的“今義”外,尚有傳于周王孫的“古義”。估計為了避免“后世之士疑丘”,故“古義”只秘傳給個別弟子,并不公開傳授。周王孫傳丁寬,丁寬傳田王孫,田王孫傳孟喜,《漢書·儒林傳》稱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由田王孫“獨授”,此說恐非“詐言”,因為丁寬“古義”還曾傳至高相:“其學亦亡章句,專說陰陽災異,自言出于丁將軍。”高相與孟喜所得,皆為“陰陽災變”“陰陽災異”之書。
如果孟喜之說確為“詐言”,高相《易》學所出又為“自言”,皆不可靠的話,何以會如此之巧:“自言”者本于丁寬,“專說陰陽災異”,“詐言”者本于丁寬唯一的“同郡”弟子田王孫,則“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所傳皆為談“陰陽災變”“陰陽災異”的相同內容。其所“詐言”“自言”所得之傳何以會如此一致?此其一。其二,《漢書·藝文志》與《漢書·儒林傳》皆稱“漢興,田何傳之”,“要言《易》者本之田何”,京氏《易》得之焦延壽,《漢書·儒林傳》也承認焦延壽“嘗從孟喜問《易》”,然而在論及京氏《易》來源時,《漢書·儒林傳》卻又稱“延壽獨得隱士之說”。
西漢《易》本由田何一人傳之,田何傳到此時亦無非四傳,何以又出“隱士之說”?即使真有“隱士之說”,此說亦只能得之田何!以此可見,
班固或依梁丘賀一面之辭而定孟喜《易》得之田王孫為“詐言”,又云高相《易》得之丁寬為“自言”,且對當時已流傳很廣影響頗大的京氏《易》,又出來一個“獨得隱士之說”而“托之”孟氏的說辭,若仔細核對并思索這些記載,不難發現:班固是在有意回避著什么事情。據前所述,《周易》“古義”自田何傳授后,其師承關系應為:田何—周王孫—丁寬—田王孫—孟喜—焦延壽—京氏。但班固為何竭力用“詐言”“自言”或“儻”,謂“儻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以使高相與京房的“陰陽災變”“陰陽災異”之書,與丁寬、田王孫及孟喜這些田何弟子及再傳弟子們脫離干系呢?考之帛書《易傳》諸篇內容,今人更為清楚明白地看到了帛本《易》與孔子及孔子諸弟子的關系:《二三子》《衷》《要》《繆和》及《昭力》諸篇中保存了很多與今本《彖》《象》《文言》《說卦》《序卦》等文字基本相同的內容。更有在帛本《系辭》基礎上,由帛本傳文其他各篇的文字補充、修訂而成的今本《系辭》。
同時,各篇記錄了大量孔子向
子貢等諸弟子傳《易》講《易》的內容。尤為重要的是,《要》篇記錄了孔子對占筮的態度及其《易》學研究方法論,它對后人治《易》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易》,我后亓祝卜矣!我觀亓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于數,則亓為之巫;數而不達
于德,則亓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亓后乎!”賴于《要》篇如上內容的出土,才使今天明白了秦時尚定位為“卜筮之書”的《周易》,何以到了漢代,因學者們大量推崇和引用《彖》《象》《系辭》《文言》《說卦》等傳文內容,致使占筮的功能顯著下降,而將《易》重新定位為“潔靜精微”之書,使《易》成為“眾經之首”“大道之原”,這樣就為人們指出了一條“德行焉求福”“仁義焉求吉”的研《易》新路。由于“德行”“仁義”的修養,故“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從而淡化了人們對祝巫卜筮的研《易》需求,以截斷“后世之士疑丘”的思想線索??峙逻@就是班固在《漢書》中總是竭力回避田何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們與高相、京房《易》有傳承關系的根本原因。因為直至班固時代,傳《易》者們恐怕都知道并仍習慣于遵循著這一條“為長者諱”的原則。班氏之做法,亦當如此!
盡管孔子及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們為使《周易》“祝巫卜筮亓后乎”,從而作了大量工作,但到了漢代,武帝立《易》學博士,恐怕絕不僅僅是為了聽《易》學博士給自己講解經文大道,主要還是在遇到大事時,由博士以《易》筮之而知其吉兇,如《漢書·儒林傳》記載梁丘賀“以筮有應,繇是近幸,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即其證也。可知田何當初傳《易》時,不但究“陰陽災異”的“古義”中當有祝巫卜筮的內容,且其所授“今義”中亦有占筮的內容,故梁丘賀雖“疏通證明”孟喜從其師田王孫處“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為“詐言”,但他本人卻精于筮,此即其證。
重要的是,依據本人考證,與今本全然不同的這種特殊的帛本卦序,與京氏《易》的八宮卦序有關系:京氏《易》八宮橫向的八組卦(由本宮橫向八個卦至“歸魂”橫向八個卦)都是由四對互“變”的卦組成,而這些互“變”的卦,在帛本卦序中有著完全相同的卦序差數!這就揭示了京氏八宮的特殊卦變方式和卦次排列,乃是在帛本卦次排列的基礎上演變發明而出,從而證明帛本在漢初并不是一種上無所承而下無所傳的孤本(詳見拙著《周易概論》之“帛《易》初探”)。這種卦序排列方式是為便于占筮而設,京氏八宮卦次排列就是在帛本卦次排列的基礎上變化發明而出。正是據此理由,基本上能認定馬王堆帛本《易》可能為周王孫“古義”的傳抄本。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是另外三家傳本的可能性。如為其他三家,亦當是田何當初為講筮法而特定的一種經文本子,為避免“后世之士疑丘”,故對這一本子不作公開傳授,只秘傳給個別弟子,而公開傳授的只是今本卦序的傳本。
當今天讀帛本《易傳》諸篇時,可以發現一些極其重要的研《易》內容,如《二三子》中“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甘露時雨聚降, 風苦雨不至”,“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等,這類孔子談天道陰陽和理順五行的話語,于今本傳文中皆見不到了。再如《二三子》中出現講解卦爻辭經文的“其占曰”亦皆被刪去——而正是這一點,證實了如前所說,田何《易》中當有以經文解占的內容。
《衷》篇體現“卦氣”思想的“歲之義,始于東北,成于西南”等,此皆被刪。今本《系辭》刪去《衷》篇“贊以德而占以義者也”一句,而僅取“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云云,刪去《衷》篇“是故占曰”之句,僅保留“履,和而至;謙,尊而光”云云。刪去《衷》篇“無德而占,則《易》亦不當”,而僅保留“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刪去《要》篇“子貢曰:‘夫子亦信亓筮乎?’”及“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從亓多者而已矣!’”刪去《繆和》篇有關夢兆的“物未夢頫而先知之者”“亓始夢兆而亟見之者也”等話語。
總之,孔子這些談陰陽五行、占筮夢兆的內容,在“十翼”中已經皆不可見。尤應引起注意與重視的是,《繆和》等篇中所引向孔子問《易》之人計有:《繆和》篇中的繆和、
吳孟(又稱“
吳子”,可見當時是一個有影響的人)、
呂昌、莊旦、張射等及《昭力》篇中的昭力,還有孔子特別提及的周梁山。由這些人所探究的《易》學問題來看,其水平還是相當高的。但所有這些人在《史記》《漢書》等所列自孔子至田何的傳《易》者名單中皆不見之。所列漢代各家《易》中亦皆不見其名。更像子貢這樣孔子重量級大弟子,在帛本《要》篇以大量篇幅記錄了他與孔子多次討論《易》中的重要問題。但《漢書·藝文志》所載“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中,卻無子貢的一席之地,僅于“雜占十八家”中記有“《子贛雜子候歲》二十六卷”。然而“凡《易》十三家”中卻有“《古雜》八十篇、《雜災異》三十五篇”。為什么《古雜》《雜災異》可入《易經》之列,位居《藝文志》之首,而作為孔子重要弟子的子貢,其《子贛雜子候歲》卻被放入地位大大下降了的“雜占”類呢?此顯然是當時一派得勢而另一派失勢的結果。
依據以上帛《易》資料的考證,由于師祖孔子對祝卜史巫“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的否定態度,故當初田何傳《易》,古義只傳個別弟子,因而可證“古義”在田何時已入另類單獨傳授。當漢武帝獨尊儒術而立《易》博士時,田何所傳王同“今義”的一派得立。估計他們憑借官學的權勢,在整理《周易》傳文資料時將一些古義的內容全部刪去,將田何之前傳古義的人從傳《易》者名單中刪去。過去每每不明白,依《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漢書·儒林傳》所記之傳《易》名單,從孔子到田何只有六傳,而時間跨度長達三百五十年左右,可見此傳《易》名單肯定多有缺失。
再者,帛書傳文諸篇所列孔子與之論《易》之人,《史記》《漢書》及其他漢人典籍所記《易》學資料中皆不見之。而《史記》《漢書》所列孔子傳《易》之人于帛本諸篇傳文中亦皆不見其名,如孔子傳《易》的第一位弟子商瞿,竟在帛本傳文所記與孔子問《易》諸人中從不見之,令人奇怪??勺C凡當時得勢一派不感興趣的《易》學資料,只能在民間流傳,其不屬于自己直接師承的傳《易》人物,亦不列入史書的傳《易》者名單。今觀其所不立的子貢,當時尚有著作傳世,孔子的另一位重要弟子
子夏亦同,后世多引其著《子夏易傳》,此書被唐人收入《周易集解》后,對后世治《易》者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然而其所列孔子傳授的第一位大弟子商瞿等人,后人皆不見其有何《易》著行世,豈不怪哉!
太史公曾學《易》于武帝時第一位《易》學博士楊何,故《史記》中所列由孔子至田何的傳《易》名單,應該是太史公得之其師楊何所提供的名單。因為對比《漢書·儒林傳》與《史記·儒林傳》所記田何傳《易》史事,不難從中發現問題:《漢書·儒林傳》言及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征為太中大夫”。而《史記·儒林傳》則僅言“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淄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很清楚,《漢書·儒林傳》不僅言田何傳《易》于其師王同,更言還傳及楊何師叔周王孫、丁寬、服生,且未專言楊何因何征官,征官時間亦僅及“元光中”。而《史記·儒林傳》僅僅言田何傳《易》于王同,王同傳楊何,除楊何之老師、師祖外,則其余人皆不提及,并特別
言明楊何以《易》而“征官”,其當官時間亦極清楚精確。《史記》《漢書》中的這兩段短短的文字,雖然同樣是記錄漢興田何傳《易》之事,但《史記》中特別突出炫耀楊何的用意是極為明顯的。
更為明顯的是,《漢書·儒林傳》談及西漢《易》學所本時,曰:“要言《易》者本之田何。”而《史記·儒林傳》竟稱:“要言《易》者本于楊何之家。”《史記》于此竟將楊何置于其師祖田何之上,而捧
成漢《易》之本,此足證《史記》所云諸資料當為楊何或楊何一派提供也。那么,《漢書》為何以“詐言”“自言”“托之”諸辭,力求擺脫田何諸弟子與“陰陽災變書”的關系。據此推斷,當時今義派得勢后,古義派只能流落民間,此種變遷,
司馬遷猶知之,故他于《史記·日者列傳》中記錄了
司馬季主與諸弟子“辯天地之道,日月之運,陰陽吉兇之本”,“今夫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時,順于仁義”等,司馬季主所云此旨,于帛《易》傳文中多見之,故司馬遷引用
賈誼的話:“吾聞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看來,在賈誼時代,《易》已一派進入官場,另一派融入民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