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經典語錄:“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只有聰明人才能活到最后。這是個百年不變的定律。只要你夠聰明,夠果斷,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總有人被一些表面的現象所以蒙蔽,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職場上從來不缺“好心人”,總是用所謂的經驗來告誡別人,應該如何做事。
大家都在說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那么為什么大多數人還活不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太多的真相,都是隱藏在表象之下,人們更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如果你認清以下5個真相,會讓你未來的路走得更順暢。
古今中外,沒有哪個領導愿意承認自己“任人唯親”,都在宣導要重用“賢能”之人。“德才兼備”是權力分配者重要考量標準。
可“賢能”是由誰判斷?何為賢,何為不賢?不過是權力分配者的喜好而已。如果上層喜歡你的,你的仗義執言就是優點;如果不喜歡你,那就是口無遮攔,不分場合。
如果上層欣賞你,做事中犯錯,那就是客觀因素,或者是成功路上必須要經歷的波折,還會說一句“錯誤早出現,比晚出現更珍貴,應該珍惜”;如果上層對你反感,你的錯誤就是“小事都做不好,大事我怎么敢交給你做?”
所謂的“賢能”不是由自己來判斷,而是權力分配者喜好。哪有什么“任人唯賢”,不過“任人唯親”披上了一層“任人唯賢”的外衣。
學生時代,分數是硬核指標,但職場上,能力也好,人品也罷,是否符合權力分配者的“胃口”,才是關鍵。
哪個領導愿意承認自己“任人唯親”,可現實中,總能看到“酒囊飯袋”被重用,甚至被提拔。
《滄浪之水》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是不會崇拜人的,人們崇拜的,要么是權,要么是錢。”無獨有偶,在《歡樂頌3》中,余初暉也說:“這個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好,再進一步就需要付出點什么作為交換。”
人與人之間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交換的核心是價值,交換的規則是等價,交換的紐帶是感情。如果缺了核心,少了規則,哪怕感情到位,也僅限于感情。
人們希望得到重用,擯斥被利用。事實上,利用是因為自身有價值,更深一層的意思是,當別人在利用你的時候,你何嘗不是在利用別人?
職場上,別人之所以愿意與你交往,你身上自然有他需要的東西,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地不生無用之草,天不生無用之人。”有總比沒有強,被利用總比被無視好。
所以,要么你有未來可期的價值,要么你有現在有可交換的價值,否則就別責怪別人“勢利眼”。
這就像人們愿意接觸達官顯貴,而不愿與乞丐交朋友一樣。
所謂的人脈:不是多少人能幫助到你,而是你能幫助到多少人。這個過程就是價值輸出的過程,也是獲得別人崇拜的前提。
職場上,“競爭”是永恒的話題,“博弈”是不變的道理。
因為任何職場的資源都不可能是無限大,職位不可能滿足所有的人。利益你多了,別人就少了,職位你有了,別人就失去了,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競爭”必然存在。
“博弈”更是如此,無論是上下級之間,還是同事之間,都在不斷地博弈,互相試探,找到最契合的點。有句話道出了其中的真諦,“當別人跟你說話時,不講究方式方法的時候,別認為他是情商低,也不是耿直,而是他不在意你,在比他厲害的人面前,他不敢如此。”
“博弈”是為了“競爭”,而“競爭”的結果不一定是輸贏,也可以是相互成就。就像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一樣,存在競爭,也是在相互成就。
“博弈”產生合作,“競爭”促使進步。善于“博弈”的人,為“競爭”鋪路,擅長“競爭”的人,懂得合作與相互成全。
有句話說得好:“強者制定規則,弱者適應規則。”
也有人說:“規則是用來打破的。”
先要站穩,再去站高。先適應“規則”,利用“規則”讓自己獲利,才有可能積蓄力量,讓自己改變“規則”。就像需要先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當有足夠話語權、影響力的時候,“規則”才會因你而改變。
“職場規則”的本質是權力分配者維護自身利益所制定,而在權力與利益在不斷地重新分配,規則也會相應的變化。
或許你看不慣所處的“職場生態”中,但卻無力改變時,那就學會適應它,利用它,當你足夠強大的時候,“規則”會因你而改變,“職場生態”維護你的利益。
所以說,遵守“規則”,是打破“規則”的最佳路徑。
許多職場總是認為成就自己的是能力,事實上,混跡職場能力不過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沒有能力自己憑什么不被淘汰?當然家里有礦,有深厚的家世背景除外。
能力不過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已,習慣才是成就一個人的關鍵。所以有人說“好習慣,成就好人生。”
習慣是下意識的一種行為,就像你走路從來不會刻意考慮先邁左腳還是右腳,翻書時不會考慮是用哪個手指……所有的習慣形成了現在的你。
看那些職場大牛,解決問題時有條不紊,交流時總是讓人感覺耳目一新……所有你看到的一切都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把理性、思維、知識融入到骨子里,成為自己的習慣。
所以說,習慣不需要保持,而是需要不斷地提升,讓理性成為習慣,讓更高境界的思維方式形成習慣,讓知識、技能成為像走路、翻書信手拈來的習慣。如果能做到這些,距離成功還會遠嗎?
身在職場,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人們都知道的道理也不一定是“真理”,通過現象看到本質,更容易脫穎而出。平庸與卓越的差別,并非家世背景,而是看清事物的本質。雖說社會資源已基本分配完成,但同時也在不斷地進行重新分配,有被淘汰的,自然也有被選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