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得到APP上新推出了一個「每天聽一本書」專欄。
通過「轉述」的方式,將一本書最精華的部分濃縮給聽眾。其內容既不是逐字逐句的朗讀,因為每個「轉述」后的音頻大概只有20分鐘左右,也不是簡單的縮寫和摘抄金句,因為每篇文章都還是有著承上啟下,完整情節和細節,基本都可以獨立成文。每期4.99元。
今天簡單試聽了一期0926的《貧窮的本質》,總體感覺還不錯。特簡單摘錄并記述如下。
「窮人為什么這么窮?」
書中給出了三條原因:
所以,大多數窮人試圖通過生育更多子女、婚姻安排、借高利貸,來規避可能出現的養老、自然災害、疾病等風險事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病致貧,因災致貧等等。
不重視教育,因為教育需要長期投入,要多年后才能看到成效。更希望把錢花到立竿見影,能讓自己乏味的生活有所改變,如購買電視機收音機,買點更加好吃的食物(書中也指出,純粹的饑餓貧窮,現在其實不是很多。)因此,窮人往往長期處于壓力之下,所做的選擇,往往非理智,非長遠。
窮人相對固執,往往對于居于既有認知而形成的意識很難發生改變。文中舉了抗生素使用、打疫苗兩個例子來說明。
PS:「個人感覺,這倆例子對這個主題似乎沒有多大的說服效力。」
結論:
于我們自身而言,雖然可能對于大多數人,絕對意義上的貧困,并不存在,安居樂業,生活悠然,還是比較普遍的狀態。
但是,如果仔細反思的話,我們自身是否也存在類似的行為和思路?
如,作者提出,窮人基于自身認知而無力(無能力,無意志力,無控制力)進行改變,因為現狀其實是他人生的舒適區。
而要持續改變的話,一則后果究竟如何難以預料,二則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實踐,甚至是很大的勇氣。
回到我們自身,我們是不是在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日常學習,也是如此?習慣待在自身的舒適區,而不愿意進行改變,盡管各種理由冠冕堂皇,一方面,自身無動力,無意識,囿于日常枷鎖而不自知,另一方面,努力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尤其是在需要持續不斷的堅持的時候。
** 因此,貧窮的本質,在于無力改變自己。**
** 無力改變。不光是能力,更多的是自控力、意志力和執行力。**
如果做不到的話,我們雖然不是物質生活上的窮人,實際上也可能是精神上的窮人。
PS:有興趣的,可以自行上得到APP上查看有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