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云溪書院|常州貧兒院的故事


常州市關工委優秀傳統文化宣講團楊玉敏

今天我們共同回憶常州教育史上的一段歷史與佳話,講一講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常州貧兒院的故事。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國破家亡之際,軍閥割據,連年內戰,民不聊生。社會上有很多孤兒、貧兒,這些兒童能茍活于亂世已屬不易,遑論接受教育。面臨這樣的社會現象,有一群有識之士,他們滿懷“治國首在化民,化民基于教育”的理想,主動擔負起教育這些孤兒、貧兒的責任。常州貧兒院(亦稱常州貧兒院小學)也是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的。

貧兒院長馮嘉錫

字曉青(1848~1932)

常州貧兒院是由本邑熱心教育人士馮嘉錫(字曉青)、伍璣(字琢初)兩人倡議,并首先慷慨解囊,于1922年開始籌備。同時邀請地方士紳、工商巨擘三十余人為院董,成立院董會。由院董會推選馮曉青任院長,伍琢初任副院長。選定城內椿桂坊靈觀廟宇為院舍。收養的大多是失去親人的難童與貧童,旨在撫育這些孤兒,使他們將來有機會報效社會。1923年8月經江蘇省政府批準,教育廳、民政廳備案,于9月13日開始收容貧兒,16日舉行開學典禮,此后就以9月16日為院慶日。

伍璣(字琢初)(1864~1928)

貧兒院是慈善性質的教育機構,除免費教育外,還供衣食。創立時收容貧童、孤兒六十名,教養兼施,所有衣著、被褥、伙食、學習用品,全部由院方供給。

貧兒院在經費方面精打細算,在生活用度方面,老師、學生盡量做到自給自足。貧兒伙食每日一粥兩飯,逢星期五當葷,節日另行加餐。蔬菜由師生員工種植,自給有余時尚可出售。院內每年養豬八頭、魚千尾、雞鴨數百只,葷菜賴此足夠供應。食油由協豐、溥利兩油廠供應,兩廠主人謝子佳,潘景讓(景讓去世后為潘祖麟)都是院董,貧兒院憑證無償領取。

貧兒院后勤工作甚多,有些不是教師和學生所能勝任,不得不雇用工人代勞,但所雇院工必須具有一技之長的,如瓦工、木匠、裁縫、電工等。如貧兒院設置理發室,雇理發師一人,并兼任門衛,課余時間指導部分學生學習理發技術。貧兒院也設有浴室,學生沐浴次數是冬天每周一次,春秋每周二次,夏日每日一次。年齡較大的學生由院發給肥皂,自己洗滌衣服,年幼的學生由工友代洗。貧兒患病,由院醫負責醫治,住療養室調養。如病情過重就送武進醫院(今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并通知家屬。邑中名醫如周光澤、奚鴻博、錢同高、朱履安、段蔭琦、丁克曾、王谷臨等都曾擔任過貧兒院院醫。貧兒院的學生中孤兒居多,大多數終年留院。因而教師不但要教好書,還要兼任家長。貧兒院的假期很短,暑假二周,寒假一周。星期日上午要輔導學生自修,下午才能自由外出。



武進醫院 攝于1930年代

貧兒院設置小學、職業兩部。小學部遵照新學制義務教育辦理,職業部在教授高小課程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教授各項工藝,使貧兒學會一門手藝,以后能自謀生路。許多貧兒的家長,也迫切希望十多歲的孩子能早日參加工作,掙一些錢減輕家庭負擔。于是貧兒院添設工場,聘請技師,教授貧兒生產技能。還添設了女子部,并繼承了五四時期的“工讀主義”傳統,設婦女工藝廠,內設織布、印染、縫紉、刺繡、搖襪、織毛巾等工場,共收納貧女、貧婦二百余名,雇專職技師傳授實用工藝。婦女在工藝廠讀書與工藝并重,既是一種職業教育,也解決了貧兒院的部分經費。

隨著貧兒院在社會上的信譽越來越高,要求加入的學生也越來越多,貧兒院雖然規模一再擴大,但仍然不能滿足要求入院者的愿望,于是又增設三所分院。原貧兒院本部改稱中心院;女子部改稱北門分院;添設的東門分院,在東門城內縣文廟(今文化宮內);南門分院在小南門外清水潭;西門分院在老西門外可庵,這三個分院不收寄宿生,全部走讀,不供食宿,而且只設初級班(四年制),畢業生成績優秀者可升入中心院五年級肄業。
東門分院設在縣文廟(今文化宮內)

貧兒院設立分院之后,為解決師資短缺問題,建立推行了“小先生制”,這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為了普及義務教育在曉莊師范所提倡的一種教育制度。中心院在五、六年級,分院在四年級學生中選擇成績優秀的學生擔任小先生,也從中挑選培訓藝友,協助教師擔任教學工作。由于貧兒本身求知欲望很強,小先生、藝友教貧兒時,教者真誠熱心,學者感恩專心,教學效果勝于一般學校。

貧兒院院董大多數是工商巨子,他們深知貧兒院學生受過嚴格訓練,勤勉刻苦,能寫能算,因此需要學徒、練習生時,都到貧兒院挑選。院方對離院就業的貧兒,仍每月寄一封信,教導他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擠出時間進行自學提高。因此,貧兒院在社會上的信譽頗佳,畢業生供不應求。有些貧兒高小尚未畢業,家長便急于要求就業,因此年齡較大的貧兒有很多是提前離院的。所以年級越高,反而人數越少。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好現象,因為貧兒已能自謀生路了。貧兒院也由于辦學的實績多次受到當局及有關人士的嘉獎稱許。

貧兒院為了進一步擴大生產,增收貧兒,又接辦東橫街平民工場(原武進縣城鄉積谷倉),設皮鞋、拋銅、電鍍、油漆、制籃、西式木器、打銅作、織布等部。正當貧兒院穩步發展,準備改辦職業中學的時候,日寇進犯,各分院房屋、工場、設備全部被毀。中心院圖書、儀器、教具蕩然無存,院舍被偽軍占據,學校被迫停辦。1939年,僅借民房兩間,招收附近兒童數十名,教授識字書寫,形同私塾。

在如此困境堅持了三年之后,1942年院董會決議正式復校。這時南洋捐款已經中斷,政府補助難以為繼,農村田租又不易收到,所以學校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向工商界勸募,如此固定收入就很難保障了。因此貧兒院只能免費讀書,無力供應膳宿,除個別孤兒以外,五百余名學生全部走讀。城內各分院由于日寇侵略片瓦無存,無法恢復。鑒于貧兒院尚有九百多畝土地分布在武進西南鄉,為了照顧佃農子女入學,故而在夏溪、成章設立兩個分院。開辦所需經費,以田租抵充。因貧兒院的工場設備同樣蕩然無存,貧兒高小畢業,難以升學又難于就業。院董會遂變更學制,延長兩年,改為八年制。

捉襟見肘的經費維系著貧兒院直到解放前夕,彼時工商業不景氣,依賴募款辦學再也不能維持了。1949年常州解放后,遵常州專署令,貧兒院初中部改為私立育群中學,小學部改為私立育群小學。1952年,私立育群中學更名為常州市第二初級中學。次年,育群小學并入東門小學,原椿桂坊校址讓于常州市第一中學。就此,常州貧兒院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為古城常州留下了一段教育佳話。

貧兒院故事到此,我們不得不懷念當時一批心懷社會責任感的地方士紳、工商巨擘吳鏡淵、錢琳叔、莊中希、屠公覆、費左荃、趙叔雍、談恂之、伍渭英、許順康、沈祉臻、劉堯性、郭次汾、李復稔、胡勤生、沈頤朵、林俊保、莊得之、諸廣成、王健常、錢俊逵、胡嘯云、馬潤生、莊仲咸、莊金生、金蔭懷、朱仲超、唐子權、惲季申、唐企林等,其中很多是負有盛名的慈善家,提倡慈善教育事業,共同建造了貧兒院。創建之初,馮曉青、伍琢初兩人首先慷慨解囊,馮曉青捐獻三千元,伍琢初捐獻二千五百元,其他名士也各盡所能捐資捐物支撐貧兒院的運行。當時的主任院董是中華書局的董事長吳鏡淵,所以學校所需的課本、練習本、紙張、筆、墨、硯臺等學習用品,都由上海中華書局供應;食堂食油由協豐、溥利兩油廠供應,兩廠主人謝子佳,潘景讓都是院董,貧兒院憑證無償領取;院董劉國鈞、江上達、何乃揚、馮敬恒等人從大成、民豐等企業捐獻布匹,制成校服(童子軍裝)五百余套。學生外出活動,一律穿著校服,以期擴大影響,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還有一位金啟生女士,為了募集常州貧兒院的辦學經費,毅然辭去在印尼華僑學校的高薪職務,數年間奔走于南洋群島等地向僑胞勸募,陸續募款共計10余萬元,貧兒院因此大有進展。還把自己在太湖馬跡山的數百畝農田也捐給了貧兒院作為辦學經費,她為常州貧兒院的開辦長年奔波勞累,終于積勞成疾,不幸因病逝世,年僅42歲。為了表彰金啟生的赤誠慈惠之心,1931年常州社會各界特在椿桂坊靈官廟貧兒院天井內建立石質“金啟生女士紀念塔”,表示不忘她對常州教育事業的貢獻。現在,金啟生女士紀念塔仍然矗立在常州市第一中學校園內,供后人憑吊。


金啟生女士(1897—1930)

常州貧兒院的建立讓當時眾多貧難學童學到普通文化知識與生存職業技能,其間的教育理念與辦學管理于今天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可謂是常州教育史上的一段重要歷史與佳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016年常州市區中考照顧加分學生名單
6月27日小學畢業考2015年05月19日 星期二CZ02 常州城事·教育
常武中考一體化,最重要的意義是什么?
不得不走的學生
Hi,我是常州市中吳實驗學校!
常州昨降雨量全國第一:積水致1死1傷 中小學停課3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墨玉县| 淳化县| 望奎县| 永修县| 房山区| 松溪县| 铜鼓县| 新和县| 巴林左旗| 英吉沙县| 鹰潭市| 基隆市| 襄樊市| 南安市| 定日县| 丰县| 尼玛县| 津南区| 长沙县| 新源县| 阿拉善左旗| 莒南县| 米脂县| 洪泽县| 泰和县| 丰城市| 苍南县| 吴川市| 馆陶县| 贵溪市| 靖宇县| 许昌县| 台山市| 府谷县| 濉溪县| 冷水江市| 白河县| 西乡县| 佛坪县|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