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有“小卒中”之稱,卻是一個“大麻煩”。其臨床表現復雜,給診斷和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在2019年中國腦血管病大會期間,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神經科的徐運教授,分享了目前學界對腦小血管病的發病機制及臨床治療上的最新認知。
/ 血腦屏障學說與CSVD早期診斷 /
為什么腦小血管病重要?
腦小血管病是一個解剖學和病理學概念,指在各種病因作用下,顱內的小血管病變引起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腦小血管是腦血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CSVD的表現與公眾熟悉的大血管病變相比,往往顯得沒有那么危急,因此未被世人所重視。
但是,近十年研究發現:CSVD與卒中、認知功能下降、情感障礙、步態不穩及不自主震顫等運動障礙疾病密切相關, 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歐洲CSVD病理分類
Ⅰ型:小動脈硬化型,最常見
Ⅱ型:散發性或遺傳性腦淀粉樣血管病(CAA)
Ⅲ型:遺傳性SVD
Ⅳ型:炎癥或免疫介導SVD
Ⅴ型:靜脈膠原病
Ⅵ型:其他SVD
為什么血腦屏障在CSVD發病機制中重要?
總的來說,CSVD可分為散發性和遺傳性,由于其多樣的病理類型,發病機制也不盡相同,但之間卻又存在諸多聯系。
CSVD發病機制假說
散發性CSVD是一類復雜的疾病,呈逐漸進展趨勢。科學家所描述的病理學,傾向于反映疾病的晚期特征,但預防疾病發展需要考慮疾病的最早期階段。
如果用一個統一的假設來解釋其發病成因,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滲漏/通透性增加是一個可能。因此,BBB受損學說是近年來受到關注的主流假說。
血腦屏障指在是指腦組織與血液之間的屏障結構。
血腦屏障的結構(圖片來源:網絡)
腦小血管病及其他一些疾病,都可以引起血腦屏障破壞,通透性改變,使得血液中有毒的衍生分子,細胞及微生物進入大腦,發生免疫炎癥反應,又會加快疾病進展。
血腦屏障破壞還可在影像學上表現出來,因此可以借助一些影像技術,用一些分子標志物早期預測CSVD的危險因素。
另外,血腦屏障破壞也是一個病理的證據,臨床可以靶向血腦屏障的損傷,進行一些治療。
/ 外泌體miRNA與CSVD /
由于腦小血管累及細小血管,表現復雜多樣,僅靠影像學并不能準確診斷。近年來,科學家在尋找一些新的標志物作為診斷,外泌體就是其中的一個熱門。
外泌體(exosome)是由細胞分泌的,包含了復雜 RNA 和蛋白質的小膜泡 (30-150nm),外泌體含有豐富的生物信息物質,具有在細胞間傳遞生物信息的功能,因此在病理與生理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外泌體(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