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師 李篤瑞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一句話,已經成為告誡人們避免被上當受騙的行為準則。在家里,長者告誡小孩:“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學校,老師告誡學生:“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我退休攜老伴進城時,兒子告誡我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中央電視臺,12月3日《今日說法》又以它為題,講述發生在成都汽車站一女子被騙事件,再一次告誡人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句話幾乎成了人生的處世哲學。我認為“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有很大的片面性,是不科學的歪理。所謂“說話”就是人們用語言進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所謂“陌生人”,是指我們“不認識、不熟悉的人”。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就意味著不能和不熟悉、不認識的人交流。 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再到融入社會,對周圍的人無不都是從“陌生”開始,通過“和陌生人說話”,從不認識到認識,從不熟悉到熟悉的過程,即便使是親朋好友之間也離不開這一過程。假設你從來就不和“陌生人說話”,那天下只有你自己,頂多再加上你的父母兄弟,再不會有多一個朋友了。你能認識和熟悉的人有多少?能有幾百、幾千?不管你認識的人再多,在茫茫人海中相比之下也一定是微乎其微,況且你認識人家人家還不一定認識你。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只要你走出家門,在大街上,在車廂里,在賓館飯店……,你要接觸的人“陌生的”要遠遠多于熟悉的。如果你“不和陌生人說話”,就等于把自己圍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這樣,當你需要別人幫助時,你該怎樣向別人求助?更談不上你去幫助需要你幫助的別人。有一次,我和老伴在大街上走著,突然來了一個騎摩托車的陌生人在我們身邊停下,很有禮貌地問:“清問大叔大嬸,去傳染病醫院怎樣走?”沒等我回答,我老伴像躲避瘟神一樣拉著我迅速走開。我責怪老伴“很不懂禮貌”,老伴理直氣壯地告誡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設身處地想一想,當你向人家求助時,人家以你是“陌生人”而不理睬你,你的感受如何!誠然,“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一句話,確實讓一些人避免了上壞人的騙。但我不認為它是避免上當被騙的法寶。騙子最慣用的伎倆就是利用“說話嗒喧”跟你套近乎,以某種利益引誘你上鉤。只要我們不貪小便宜,和陌生人說話又有何妨。如果你有過硬的涵養和智慧,說不定還可以在和陌生人說話中發現騙子。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其中包括社會建設。社會上壞人是少數,好人才是絕大多數。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不光與我們熟悉的親朋好友和諧相處,還應該與廣大人民群眾和諧相處。如果把我們身邊不熟悉的“陌生人”都懷疑是壞人,“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成為“不是冤家,勝似冤家”,就會變得空間狹小、心胸狹隘、平淡無味、冷漠無情、互不關心、互不信任、相互猜忌、人人自危。該得到別人幫助的得不到幫助,該幫助別人的幫助不了別人。這還能算得上社會和諧嗎?因此,我呼吁老師、家長,特別是像中央電視臺這樣的主流媒體,不要再向人們灌輸“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