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宏觀的角度上看清代山水畫發展,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清代山水畫的發展和地域性分不開。明末清初時期由于石濤、梅清、弘仁等人久居安徽,黃山地區形成了自然清新的創作流派。稍后,隨著江南地區恢復了繁榮昌盛,南京、揚州周邊分別形成了新的繪畫流派。雖然兩個繪畫流派的創作風格略有不同,但在創作中追求文人畫風還是一致的。到了清代中后期,上海具備了開放性的格局,成為有清一代第三個繪畫創作中心。當黃山畫派馳騁畫壇的時候,安徽還有一位鮮為人知的畫家叫做蕭一蕓。蕭一蕓是明末大畫家蕭云從的侄子,由于清四僧之中的弘仁曾和蕭云從學習過繪畫,從輩分上講,蕭一蕓和弘仁是師門同輩。
清 蕭一蕓 雪景山水
蕭一蕓的繪畫風格幾乎沒有自己的特色,他擅長的是摹古和替蕭云從代筆。蕭云從年紀大了以后,精力有限,找他求畫的人很多,只好找他的侄子蕭一蕓代筆創作。蕭云從也是一位很實在的畫家,他在畫中題跋寫明代筆情況,由此蕭一蕓才進入到大家的視野。蕭一蕓很擅長臨摹明代吳門畫派的山水畫,明四家的作品他都能爛熟于心。這幀《山水孤舟》在構圖上是模仿宋人格局,在細節上很像文徵明的作品。尤其是遠山淡染,沒有加青綠色彩也覺得潤澤恬淡。
清 蕭一蕓 山水孤舟
蕭一蕓的署名作品不多,流傳至今收藏于國內文博機構的不足十件。有一種推測就是,蕭一蕓太擅長臨摹了,有可能他的作品被改頭換面冒充吳門名家的作品。再來看這幀《淺絳山水》,如果沒有畫中印鑒,很容易被認為是沈周的作品。畫中流露出的秀潤蒼翠,和沈周作品的內涵一脈相承。尤其是山石上的松樹漸遠漸小,最后幻化為苔點,這樣的創作手法在沈周的山水畫中也可見到。至于設色、筆法,也學得可圈可點。
清 蕭一蕓 淺絳山水
這幀《清泉松風》,基本上是仿蕭云從的風格。畫中石塊的處理有棱角,略呈長方形,這是蕭云從很喜歡的風格。畫面構圖十分疏曠,上下都有留白用來凸顯讀書人的清高孤傲。畫中松樹曲折盤旋,很有裝飾性美感,清雅的韻味結合了形式上的美感,這樣的畫風,完美地繼承了蕭云從的創作特點。蕭一蕓不是一位著名的畫家,欣賞他的作品大概就能想明白一個問題。作為畫家來講都想名留畫史。留名的標準是作品,衡量作品的標準除了技法還有創新??梢?,求新求變才是一個成功畫家的創作之路。
清 蕭一蕓 清泉松風
拓展閱讀·清代繪畫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