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 詠魯公書法
平原 [1]壯歲法河南 [2]。張旭秘笈傳。
多寶東方夫子,體呈剛毅雄涵。
切磋草圣 [3],觀天道法,運筆閑談。
屋漏畫沙覺悟,雄渾氣魄書丹。
顏真卿早年習書法,學初唐褚遂良,人稱“褚河南”,又請教張旭書法之妙,張旭考問顏真卿十二筆意時,顏從容應對,對答如流,張旭深以為然,發現其意向高遠,便將筆法傳授與魯公,顏真卿欣喜地說:“自此得攻書之妙,于茲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從天寶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時間,可說是顏真卿依照張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礪的階段。果然在天寶十一年后,顏真卿書碑漸多,在社會上已享有一定的聲譽。如天寶十一年的《郭虛己碑》、《郭揆碑》、《多寶塔碑》、《夫子廟堂碑》等,天寶十三年又有傳世名作《東方朔畫像贊》、《東方朔畫像贊碑陰記》等,都是顏魯公中年的代表性作品。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顏真卿投身于金戈鐵馬與叛軍作戰之中,無暇顧及筆硯藝事。也可以說是魯公書法歷練的第一階段面貌,顏真卿所追求用筆的沉著、剛毅、雄健,結體縝密、端莊、豁達的書風,即秀美又剛勁,追求“雄“中帶“秀“的境界,“點畫皆有筋骨“,從初唐而入,又能脫離初唐之軌轍,自立面目。
圖1:臨摹對比多寶塔感應碑
唐代時期人們使用的筆都是硬毫筆,有些還是夾心的,那個年代還沒有羊毫筆,所以顏魯公寫的多寶塔碑也一定是硬毫筆,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狼毫筆,狼毫筆寫出來的字容易挺拔、有力,富有彈性,我是試用兼毫筆,所以有些難度,這是算背臨吧,所謂背臨就是看一行,寫一行,不能看一筆寫一筆,所以寫出來的不一定都能筆筆到位。
圖2:臨摹對比多寶塔感應碑
紅色圈是算寫的比較能過得去的,藍色圈就是不足之處,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兼毫筆比不了狼毫,有時候達不到那么挺,但是兼毫一旦能寫出來了,那狼毫就不在話下了,就如同用圈珠筆與毛筆一樣,軟筆能寫好,硬筆就不是問題,但相反硬筆能寫好,軟筆可不一定能寫哦。
圖3:臨摹對比多寶塔感應碑
比如說員字下面的一小撇,收筆沒能盡善,郎字左側的豎勾不夠挺拔,原貼帶一點左弓,富有彈性,邪、妙、諸寫的就有神韻。初學需臨摹,所謂臨摹就是照著一筆一劃寫,力求筆筆相似,間架結構規整,不管學習那種碑帖,一定要自己選喜歡的,一練就得三五年不變,為什么呢?就是要吃深吃透,印在腦子里,隨時能夠調出來用。
圖4:臨摹對比多寶塔感應碑
絕對不能朝三暮四,今天學學這,明天學學那,就像老熊掰棒子,花費很多時間,一無所成。因為每一家的用筆、結構都不一樣,東學學,西學學,筆法、間架都搞不清楚,事倍功半。顏魯公初學褚遂良,后得張旭指點,苦練五年得筆法之妙。
五十以后,魯公不僅經過了對書法的精研與張旭的指導、傳授秘訣,有經歷了戰爭的磨煉,心胸開闊、對事物也有了更深層的認識、理解,人生的經歷積蓄了內在的質變,又逢常與懷素論書藝,觀天象,觸景生情,感悟大自然的造化之妙,顏真卿悟出了“如錐畫沙”藏鋒之妙,懷素察覺了“屋漏痕”欲書而止之絕,高人之切磋,相互啟發,互補其短,互楊各長,此時的顏真卿書體為之一變,完全呈獻給我們一個嶄新的面貌,雄渾博大、中鋒運筆、取法篆籀、圓轉藏鋒、如印印泥。取勢橫細豎粗,橫若彎弓,豎似錐沙,鉤、捺、挑、提又展鋒芒,既含蓄而又耀其精神。
六十五以后更是爐火純青,大有回歸自然之勢,筆劃圓潤而疆其骨,圓而不肥,鋼筋鐵骨,蓄勢待發,其弓弩之橫,更富有彈力,如錐畫沙力透紙背,彎鉤之巧,萬毫鈞力似若鐵鉤,那凝重、穩健、端莊、正氣躍然紙上,一掃初唐楷法風貌,以雄渾博大的胸懷,圓潤豐滿的筆劃彰顯盛唐之審美取向,與盛唐美女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日有一日之意境,一碑有一碑之異彩。代表作有《元結碑》、《干祿字書》、《竹山堂聯句》、《妙喜寺碑》、《顏杲卿碑》、《李玄靖碑》、《顏勤禮碑》、《馬璘碑》、《顏家廟碑》、《顏氏告身》、《奉命帖》、《移蔡帖》等。如《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等典型碑刻中,顏體的老辣中富有生機,疏淡中顯示質樸,茂密飄逸的風采,在筆鋒得意處盡顯精神,在圓潤豐腴中透出豪邁。
圖5:顏魯公自書告身貼臨摹對比
傳為顏真卿所書的墨跡,后面有蔡襄、米友仁、 董其昌跋。蔡跋:“魯公末年告身,忠賢不得而見也。莆陽蔡襄齋戒以觀,至和二 年十月廿三日。”米跋:“右顏真卿自書告。紹興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恭覽、 審定。”
圖6:顏魯公自書告身貼臨摹對比
該帖曾收入宋內府,后又曾為韓 胄、賈似道,明韓逢禧,清梁清標、安 歧以及清內府收藏,后賜與恭親王奕 。鈐有“紹興”、“內殿秘書之印”、“安 歧之印”、“乾隆御覽”、“恭親王章”等鑒藏印。帖前有乾隆“唐顏真卿之告” 六字。后面繼蔡、米之跋,又有董其昌跋:“官告世多傳本,然唐時如顏平原書者 絕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蕩者又絕少。米元暉、蔡君謨既已賞鑒矣,余何容贊一 言。董其昌。”
圖7:顏魯公自書告身貼臨摹對比
此帖《云煙過眼錄》、《清河書畫舫》等均曾著錄,南宋留元剛刻 《忠義堂帖》拓本為所見早期刻本,后世叢帖、匯刻亦多收入。由于《告身》流傳 有錄,又經歷代叢帖刻入及部分書畫典籍著錄,所以歷來被人視為顏真卿真跡。也有人考證認為此貼并非真跡。
圖8:顏魯公自書告身貼臨摹對比
魯公自書告身雖有不同看法,但是書法的氣度、筆法都與《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等風格一致。自書告身貼是唯一一幅顏體楷書墨跡,因為墨跡最能看出筆法、精神,碑帖還有刻手的高下之分,刻工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到筆劃、間架的效果,所以能看到墨跡那是極為難得的,細觀墨跡可以更深一層地理解作者的真實筆法和神韻。
圖9:顏魯公自書告身貼臨摹對比
學書三部曲:初學需像,這叫能入,進而能背,叫做掌握,三則能出,曰忘懷楷則,能入需堅持,能背憑理會,能出靠悟性,入雖難,難在理解,背之難,難在明理,出之難,難在超脫,吃透一貼,非三五年不能達者,再選二貼,或追溯尋根,或另選他貼,一兩年而已,便能入而復出,三兩貼后,便覽諸名帖,觀天象,查萬物,游歷山川,音樂舞蹈、詩詞歌賦、壁畫雕塑、青銅陶瓷、品茗掛畫,諸門藝事無所不好,便可觸類旁通,出神入化。學書貴似,尤貴不似。
所以,書法首先要臨帖,不臨帖無以成規矩,既無規矩何以成書?楷書尚可,草書不通草法何為書?不過是些線條而已。書法書法首先要有書寫的法則,無法何談書乎?
切記:書法不是美術字!書法是要“寫”出來,而不是“畫”出來,更不是“描”出來的,不要故弄玄虛,在起筆、落筆處轉圈圈,那不叫“寫字”,那是“美術字”!是不是“寫”字,把宣紙翻過來看看就知道了,啥叫“入木三分”,啥叫“力透紙背”,看看紙背便曉。
定風波 魯公頌
進士出身首受冤。無端得罪貶平原。
統帥鏟平安史亂。平叛。代宗授譽魯公冠。
長史 [4]點撥覺妙法,觀天查物解疑團。
道法自然勤苦練。經典。欲脫凡骨有金丹。
[1]: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祖籍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 、司徒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書法家。初入仕途,得罪權貴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古人稱“顏平原”。
[2]:褚遂良。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仆射,封河南郡公。人稱“褚河南”。
[3]:懷素(737-799年),俗姓錢,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圣'。
[4]:張旭,唐代書法家。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年),卒于玄宗天寶九年(750年),初仕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
#楷書##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史##中國書法作品##顏真卿##中國楷#張旭##懷素##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