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應該過陽歷還是陰歷?以前這不是個問題,現在,這還真成了個問題了。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問題呢?可以簡單分析一下。
現在七零后成為這個社會的主體人群,中堅力量。我們以這個群體的十年劃道線,七零之前的人群,過生日多以陰歷。而八零之后過陽歷占大多數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與社會的發展,以及現實情況所決定的。
生日是一個人出生的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有意義的。一個人的生日,對他所在的家庭也是有意義的。所以,這個時間應該記住。可是,由于我們中國人現在實行的歷法,是采取兩種記年方式的。由于這兩種記年方式的月日時間表述不一樣,所以,才出現了今天這樣的問題。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先從歷法說起。
我們現行歷法的兩種記年方式一種是中國古代傳統歷法,也稱“古歷”,一種是現代歷法,稱為“今歷”。之所以不稱陰歷和陽歷,而這樣稱呼,是因為中國古代歷法,也就是夏歷,他不是現在一般認為的是陰歷。它本身也是一種陰陽合歷。也就是說,它在制定的時候,既是在測量了太陽一個回歸年的時間是365天到366天之間,又是照顧了月亮陰晴晦朔周期是29到30天之間。所以,中國古歷也就是夏歷在制定的時候,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陰陽觀念的。陰的代表是月亮,陽的代表是太陽。歷法中,陰與陽的地位,也就是太陽與月亮的地位一樣被尊重。
太陽歷被尊重的證明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是冬至,所以說冬至大于年。因為在古代科學技術條件落后的情況之下,冬至和夏至的日期是通過最簡單的方式可以測定的。這就是日晷。也就是在太陽底下立根木頭看影子。三百六十五天當中,夏至這天日影最短,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冬至和夏至都是可以測出的。為什么冬至大于年呢?因為冬是陰,陰在先,陽在后。種子發芽,從地里出來,先是陰,后是陽。陰生陽長。陰在先,所以,冬至大于年,而不是夏至大于年。
二十四節氣,就是以冬至為基準,把一年的時間平均分成二十四分,每份就是一個節氣。有了二十四節氣,一年的天數,就確定了。這一點,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知道了。天數知道之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那一天做為一年的開始時間?這個問題,是古代政治中的大事。孔子做《春秋》第一句話是:“元年春,王正月”。王正月,就是做為國家的統治者,首先要告訴天下臣民,那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這樣說,問題又來了。既然是規定開年的第一天,為什么不說“王正日”而說“王正月”呢?這是因為一月之間,月圓之夜稱為“望”,也就是每月十五日,向前推十五天,稱之為朔。“朔”的意思是開始。也就是每月的第一天。所以,王只要“正”了月,日也就自然定了。
我們中國的文化是發源于黃河流域,是北半球,一年有冷熱及四季的變化。一年的起始,遵循的規律是與中國文化發展的規律相吻合的。易經中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與歷法的關系是很直接的。兩儀的陰陽,就是冷與熱。對就著冬和夏。之后又分與春與秋。與兩儀生四象相對應。
夏歷是以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來正月的。以春天到來的那個月做為一年之首。所以,在傳統中國,新年與新春是同義詞。立春的時候是在冬到過去四十五天上下。中國古歷把這個月的朔日,做為一年開始的一天。這一天,就是春節。所以,以春節為起始,體現了中國人的陰陽觀念中,對陰的尊重。如果做一點文化上的解讀,如果把陽理解為國的話,陰可以理解為家,陽理解為社會,陰可以理解為家庭。陰陽本是一體,但陰陽又有不同。人在社會上必須有規矩,在家庭中又必須變通。比如以春節的陰歷,為標準,一年的天數是不確定的。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差別可能達到三十天。但并不能以此認為中國歷法是不準的,假如以二十四節氣中的每個節氣為標準,一年算下來,都是365天多點。是很準的。這個歷法,代表了中國人的文化與中國人的思維,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照顧到了多方面的需要。
現在的新歷是中國走入現代之后使用的歷法。采用了公元記年,以便于和世界統一。但在與世界統一的同時,也照顧了中國的傳統,所以,中國的現行歷法,是公歷與古歷的統一。為了便于區別,把公歷叫做陽歷,舊歷叫做陰歷,由于舊歷和農業生業的關系聯系緊密,陰歷又叫農歷。
新歷推行之后,出現了一種情況,在城市或是政府部門工作的人員,一般都用公歷。因為他們的生活,和公歷相關,比如每周休息,以及工作值班,都按公歷,所以,這些人對時間的記憶上,對公歷比較敏感。而大多數農村人口,還是按照傳統的歷法過日子。而代表中國文化的一些節日,大都與陰歷相關。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人每個單數月(陽數)的相同單數日,都是節日,不信請看。正月初一,不用說;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這些節日的文化背景無一例外的都是中國的陰陽文化。
中國人以陰歷記時還有一個好處是“請月亮做證”。古代沒有鐘表,記時間是靠看天像的。一個人如果出生在白天,按十二時辰記時,是比較好確定的。如果是晚上,只能看月亮了。比如一個人七月十五夜出生,當晚月亮在什么位置,就可以確定時辰。假如以公歷記時,月亮便不會來管你的閑事了。
現在可以說說正題了。七零之前的中國人,當時大部分的人口是農業人口。他們及他們的父母都是習慣了用農歷的。所以,他們的生日,大都以農歷為準。到了八零后。特別是八八年開始實行第一代居民身份證之后。公民的個人身份信息是以公歷登記的。從那以后,許多人生日便開始以公歷為準了。這是與社會的發展相關的。如果在單位上班,過生日的時候,工會會發個蛋糕,他們發放的時間一般都是以身份證上的時間為準。
問題聊到這兒,筆者沒有給出自己的答案。現在的中國人過生日,有的以陽歷,有的以陰歷。只要自己高興方便,用那個時間都無可非義。但現在一個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是,用陽歷的越來越多,用陰歷的越來越少了。這樣的改變確實表明我們走入現代社會之后,與傳統文化的某些方面,已經越走越遠了。
我自己十八歲離開故鄉,一個人在外打拼,生日的事情,常常想不起來。偶爾也過一次。我的習慣是過陰歷。就像我小時候過七月七,到現在還不知道所謂的情人節是那一天一樣。或許這正說明我們已經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