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癮小孩越來越多,戒網癮的學校突然就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了,還受到不少家長的好評。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媒體爆料,網癮學校進行大量的體罰學生,嚴重時出現生命危險。
哪個孩子不是家里的寶,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得所有好的都給他。但是還有這么多家長明知道這些學校會怎么對待孩子,還把自己的孩子推進狼窩。為什么說是狼窩?
比如,一進學校就關小黑屋,沒有窗戶,只有一個透氣孔,每天定點送飯,清湯寡水,營養單一不說了,還經常吃不飽,有時候甚至是嗖的,這對于正在發育的孩子來說,如何能夠滿足?有的孩子關幾天,幾周,有的直接關了幾個月,不說孩子,就是成年人,被關在一個小黑屋里那么長時間也會瘋掉吧,但是學校就是這樣做,直到孩子承認,我錯了。這樣的待遇還只是前菜,進入學校之后,美其名曰軍事化教育,實際上就是打,嚴格的規定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不服從就打。戒尺就是竹編,算是最輕的懲罰吧,最常用的卻是鋼筋,抽一下就能腫起來!
孩子到底犯了什么大錯,要受這樣的折磨呢?有孩子受不了,喝洗滌劑自殺,送到醫院已經下了病危通知書了,學校都沒有通知家長,而是直接給孩子灌水洗胃,差點沒要了孩子的命!
這樣的學校,從精神上折磨孩子,從身體上懲罰孩子,從這里走出去的孩子,能有幾個還會相信世界是美好的,還會憧憬未來式幸福的?甚至,能不能從這里走得出去?會不會就此命喪于此呢?
孩子到底犯了多大錯,讓父母能下如此決心,即便心疼,也要把孩子推進來呢?到底是不是孩子的錯?
這樣的父母都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孩子是他們生的,他們養的,發生偏差錯誤,就直接丟給學校,以為交了錢就行了。錢真的是萬能的嗎?有錢就可以不負責任嗎?真的以為學校可以給孩子戒掉網癮嗎?
為人父母,該負的責任還是要負的。
要解決孩子的網癮問題,還是要從產生的原因開始入手。
馬斯洛的心理需求中安全感的需求屬于第二層次的需求,意思就是如果孩子得不到安全感,會本能的、自主的去尋找他認為可以給他帶來安全感的東西。比如家庭不和諧,父母吵架,孩子會非常害怕,本能的尋找安全的地方,比如關在房間里、躲在被子里,或者網絡上。
中國式育兒崇尚的是棍棒下出孝子,贊美從來不會出自父母的口,即使父母說了贊美的話,那也是對別人家孩子說的。自已永遠都是被罵的那個,就算考試的了99分,也會因為丟掉的那1分被罵。久而久之,從父母口中得不到需要的贊美,就從網絡上尋找了,上網打電子游戲,通關了就有獎勵,正好滿足了孩子對表揚即時性需要,從此沉迷其中,而且游戲越往后,需要通關所需的裝備、技能等越來越多,需要的時間也越來越多,甚至金錢,而孩子為了得到更多的獎勵,付出的越多,就越舍不得割舍游戲。
孩子自控力的形成多半是受父親影響,因為在育兒過程中,母親更多展現的是感性情緒,父親更理性,代表著規矩和秩序。
但是很多網癮孩子的家庭都是寡婦式育兒,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觀賞,沒有爸爸什么事,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了可有可無的人。爸爸真的沒了也還好,就像《紅樓夢》中的李紈,沒了丈夫,照樣把孩子培養成了最優秀的青年才俊,怕就怕,明明還是個大活人待在家里,不幫忙帶孩子就算了,還在一邊嫌棄,媽媽照顧孩子、照顧家庭,有的還要工作,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沒有停下來,還被嫌棄說連個孩子都哄不好。已經身心俱疲的時候,沒有得到來自丈夫的關愛,反而遭到抱怨,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母親會多多少少抑郁的原因了吧。母親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保持冷靜,如何能夠情緒穩定的帶孩子?母親自己都沒辦法控制情緒,父親完全隱形,又如何讓孩子學會自控力呢?
孩子在幼年的時候會在家庭的環境下形成屬于自己的安全島,正常家庭下,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特別有安全感。
但是很多父母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只能讓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來帶孩子,老人家一般對孩子會十分關心,甚至于寵溺。但是老人帶孩子,可能會由于精力不足,而無法讓孩子形成安全島。或者形成了安全島,卻因為上學又要離開老人,導致安全島坍塌。當孩子無法從父母或老人身上得到安全感之后,就會尋找其他東西來彌補,滿足自己的安全感。
游戲并不只是小孩子的專屬,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游戲也應該升級,尤其是男孩子,應該更多的參與到社會角色更豐富的游戲中去,比如打籃球、足球,男生需要在游戲中尋找更多的肢體接觸,甚至肢體沖突,以發泄多余的精力和體力。
網絡上癮的孩子多數不愛好體育,因此無法從體育運動的游戲中獲得肢體接觸和碰撞的需求,就會在網絡游戲中尋找。網絡游戲如王者榮耀、CS等,都是團隊作戰的游戲,孩子會在這些網絡游戲中尋找沖突的興奮感,尋找被團隊需要的存在感。
孩子成癮,要么是尋找自己被父母被他人認可的價值,要么是尋找一個足夠讓自己形成新安全島的地方。如果父母可以讓孩子獲得認可,找到自己的價值,獲得安全感,那么孩子也就不再會沉迷于網絡了。教育教學論壇
在幼年時若沒有形成堅固的安全島,父母需要盡快進行補救,辦法就是給與孩子無條件的愛,重新讓孩子相信父母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這個過程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因為孩子會試探家長是不是真的會無條件的愛他,甚至會無條件無底線的試探,如果通過試探,孩子重新相信了父母,那么安全島就會重新建立起來,但是如果父母沒有堅持住,試探失敗了,那么孩子的新安全島剛剛形成,就又被打破了,反而更難形成安全島。
已經有很多父母明白打擊是教育存在的不足,也會贊美孩子,但是作為父母,一定要合理的贊美,讓贊美之詞深入孩子心中,不要敷衍了事的說兩句,你很棒。孩子不傻,你的贊美不走心,他完全能感受得到。如果沒辦法做到贊美,至少不要損孩子。
這幾年的《爸爸去哪兒》充分展示了爸爸在育兒中的缺失,不知道奶粉怎么沖,不知道該穿的衣服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做飯等等,但是父親帶著孩子一起旅行,一起參與游戲,慢慢的磨合,最后難舍難分。這也許是所有母親都希望看到的場景。母親生孩子,父親就應該更多的起到養育的作用。大自然造物主讓我們必須有爸爸媽媽才能誕下可愛的孩子,那么父親就不要成為透明人,爸爸和媽媽就像雙腳,同時動起來,才能帶孩子跑的更快更遠。孩子的起跑線,不是讓孩子自己跑的,父母一起跑起來才叫做“贏在起跑線”。
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作為父母的你想想當年自己學習的時候有多費勁,為什么沒有好好的學習呢?更何況,學習成績并不代表孩子的全部,別總盯著孩子成績,試著培養他的體育愛好,讓他發泄多余的精力。爸爸帶著一起玩,滿足孩子游戲的需求,自然就會轉移網絡游戲的注意力。
和諧的家庭才會對孩子產生正向的影響,父母的爭吵永遠是孩子心中的噩夢。情緒穩定的父母可以培養出情緒穩定、自控能力強的孩子。不要把對丈夫的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更不要把對丈夫的愛傾注在孩子的身上,學會更理性的面對孩子,可以讓孩子學會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