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中國目前已有1.2億高尿酸血癥患者,真真的是讓人操碎了心!下面有張表,給你一些飲食的建議!
編輯:kuku兜
圖表來源:營養師顧中一
痛風科普:
痛風是一種由體內潴留過多的尿酸引起的關節疾病,表現為單鈉尿酸鹽沉積于骨關節、腎臟和皮下等部位引發的急、慢性炎癥及組織損傷。
一、高尿酸血癥是如何形成的?
正常情況下,肝臟負責體內各種物質的代謝,其中就包括嘌呤。嘌呤是身體內存在的一種物質,在作為能量供應、代謝調節及組成輔酶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它也存在于許多食物中。
貝殼類海產品中就富含嘌呤。
當肝臟分解體內細胞代謝及食物中的嘌呤時,產生的最終產物稱為 尿酸。正常情況下,尿酸作為代謝廢物會經過腎臟濾出體外。而當肝臟分解的嘌呤過多或因腎臟問題導致尿酸排出減少時,排不出去的尿酸就會沿腎臟血管進入血液。隨著尿酸在血液中不斷聚積,當它的飽和濃度超過420μmol/L(7mg/dl)時,就出現了臨床上所謂的 高尿酸血癥。
二、痛風為何悄悄來襲?
臨床上,有5%~15%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會發展為痛風,表現為 痛風性關節炎、痛風腎 和 痛風石 等。
體內過剩的尿酸在關節處形成尿酸結晶,最常見為大拇趾關節。尿酸結晶沉積會吸引“人體衛士”白細胞釋放許多炎性因子,從而引發急性關節炎。
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則長期的尿酸結晶沉積可以招來更多的單核細胞、上皮細胞和巨大細胞,導致鈣水平的升高,形成異物結節,也就是痛風石,最終導致關節變形。
關節滑液樣本中,偏振光顯微鏡下的 尿酸晶體。
急性發作期,痛風患者大拇指跖趾關節處皮膚的輕微發紅。
若未經及時治療,尿酸結晶的長期沉積可導致痛風石的形成。
承擔排出尿酸任務的腎臟不堪重負,同樣會出現問題。大量的尿酸潴留會導致腎臟的尿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夜尿增多、低比重尿、低分子尿和白細胞尿等。晚期還會導致腎功能不全及高血壓、水腫和貧血。另外,有10%~25%的痛風患者的腎臟內會出現尿酸結石。
三、患上痛風要怎么治?
急性痛風關節炎 的治療藥物包括:
1.秋水仙堿,可抑制關節炎癥反應。
2.非甾體類抗炎藥,用于止痛和減少炎癥反應。
3.糖皮質激素,可用于不能耐受NSAIDs或秋水仙堿或腎功能不全者。
發作間歇期或慢性期 的處理主要是維持血尿酸的水平,促進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的形成。當患者出現以下癥狀時,就應該使用藥物控制尿酸了。
①急性通風復發
②多關節受累
③出現痛風石
④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
⑤受累關節出現影像學改變及
⑥ 并發尿酸性腎石病
適當調整生活方式 及 改善飲食習慣 對痛風患者至關重要。減少紅肉及甲殼類食物的攝入、控制飲酒量、限制咖啡因飲品的攝入、保持理想體重,每日飲水2000ml以上,均能有效預防痛風的發作。
患者應牢記防治痛風的三字經“管住嘴,邁開腿,降體重,多喝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