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屬于中醫學“消渴”、“脫疽”等范疇。消渴病病機早期為陰津虧耗,燥熱偏盛。病程遷延,久則氣陰兩虛,脈絡瘀阻。后期陰損及陽,陰陽兩虛。由于病程遷延日久,血脈瘀阻致肢端失養而成脫疽,屬本虛標實證,以氣陰兩虛為本瘀血、熱毒為標。現代研究表明,四物湯之類活血化瘀之劑具有擴血管抗凝、改善微循環、降低血黏稠度和調節代謝失調,改善機體免疫反應等作用,故可消除或減低糖尿病足的臨床狀態。
【臨床應用】
李氏以龍芪四物湯為基礎方治療糖尿病足,療效滿意。75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35例。治療方法:治療組予基礎治療加用龍芪四物湯加減(由黃芪、地龍當歸、赤芍、白芍、三七、川芎、紅花等組成)口服聯合參麥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對照組單純以基礎治療、擴血管及抗凝治療、外治法等綜合治療。治療結果:治療組顯效16例,有效1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5.0%;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16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1.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按:龍芪四物湯補氣養血活血,參麥注射液補氣滋陰,兩者合用,既注重補氣滋陰治本,又強調活血化瘀、疏通血脈治標,從而達到標本同治的目的。藥理研究表明黃芪人參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活血化瘀類藥物赤芍、川芎、當歸、桃仁、紅花等均可不同程度地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對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環有一定作用。本觀察表明,在西醫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龍芪四物湯加減聯合參麥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足療效顯著,并可明顯降低血糖,還有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
【病案舉例】
患者,女,62歲,1999年4月8日因左足掌面潰瘍半年余就診。
癥見:左足掌面近中趾處有一直徑約3cm、深1cm潰瘍面,創面有膿性分泌物,部分被結痂覆蓋,有惡臭味,潰瘍面周圍暗紅色,伴左下肢麻木、涼感、疼痛,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滑。既往有糖尿病史10余年。曾先后經兩家省級醫院給予碘伏、胰島素、慶大霉素、山菪堿等局部換藥,效果不顯,轉入我院治療,診斷為糖尿病足。局部給予清除結痂,并用過氧化氫、新潔爾滅清創,無菌紗布蘸消創液置于創面,外覆油紗后包扎,每日換藥1次同時肌內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至8mmol/L以下。中藥以龍芪四物湯為基礎方,藥用:黃芪、地龍、當歸、三七各12g,赤芍15g,白芍、川芎各10g,紅花5g每天1劑,水煎服。治療6周為一療程。7天后,分泌物減少,肉芽呈鮮紅色,下肢麻木、疼痛減輕,改為新潔爾滅清創,消創液噴敷換藥,隔日1次,中藥繼服,8周后創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