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講《傷寒論》筆記 第十集
第 10 講 太陽中風證治/桂枝湯詳解
上節講了“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發于陽者七日愈,發愈陰者六日愈。”第八條“太陽 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這是在漢代,在大自然沒有污染的時候,張仲景觀察到的實際的具體情況,在臨床病例中實際觀察而來。
太陽病的自愈時間是六、七天,一個太陽病要好的話“欲解時”在中午前后,這是講的一般情況,也有特殊體質的人,特殊的情況,第十條: “風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所謂“風家”是指特別容易患太陽中風病的人,這類人大多表陽平素就比較虛,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患中風。 “不了了”方言說“南楚疾愈,或謂之差, 或謂之了”就是沒有完全好,身上還覺得不爽快,不舒服。表邪已經解了,發燒已經退了,頭項強痛也已經緩解了,但是身上還覺得不舒服。一個虛人外感,發燒,病邪退了,但人體正氣還沒有恢復,正氣恢復還需要五天,因為人有五臟系統,五天是一候,調養五天以后,加上前面的七天,合起來是十二天,才能夠完全康復。
第7 條、第8 條、第9 條、第10 條講的就是太陽病不管中風還是傷寒,自然病程就是六、七天,病要好的時間,“欲解時”就在中午前后,而對于體質比較弱的人,得了太陽病以后,自然病程應當是十二天,七天表邪解除后,還需要五天正氣恢復,這樣才能完全康復。
太陽病如果不能自愈,可能邪氣就要傳經,辨傳經和不傳經,依據在第 4 條和第 5 條,講義第12 頁,原文第 4 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 為傳也”。第5 條“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傷寒一日”指外感病的第一天,太陽感受了邪氣,脈靜指脈沒有什么特殊的變化,指中風見到浮緩脈,傷寒見到浮緊脈,表示脈證相符,脈證相應。脈沒有什么特殊的變化,就提示邪氣不會傳其它經。
“頗欲吐”,“頗”字從皮從頁《說文解字》 說是“偏頭”頭往一邊兒偏。頗字在古代,具有相反的兩個意思, 一個是“很,甚”另一個相反的意思是“少,稍微”。在“霍亂病篇”,講述一個胃家虛寒的病人,在胃陽逐漸恢復的過程中,由不能食,胃陽不足,不能受納,腐熟無權,所以不能食, 伴隨著胃陽的恢復,出現了“頗能食”,最后胃陽完全恢復,就變成了 “能食”,胃陽由虛衰到恢復的過程中,飲食情況由“不能食”到“頗能食”到“能食”,這個“頗”當稍微講。
這里“頗欲吐”是很想吐的意思,很想吐標志著邪氣傳入少陽。少陽病是一個膽熱氣郁、膽火內郁的證候,最容易犯胃,所以少陽病的臨床特征有心煩喜嘔,這個喜嘔不是喜歡而是多嘔、善嘔,因此《傷寒論》中常常以嘔吐的存在和不存在來提示少陽病的存在和不存在。
第 61 條,“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 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一個肢體躁動不寧的病人會不會是少陽病的心煩,會不會是陽明病的心煩,會不會是太陽寒邪閉表以后陽郁化熱的心煩呢?張仲景在第61 條里以“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除外了虛煩不得眠,晝夜全是那么煩躁的梔子豉湯證,以“不嘔”除外了少陽病,以“不渴”除外了陽明病,以“無表證”除外了寒邪閉表、陽郁化熱、郁熱擾 心,不汗出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既不是梔子豉湯虛煩證,也不是心煩喜嘔少陽病的那種煩,也不是胃家實,渴而煩的那種煩,同時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外頭沒有大熱,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之里熱的這種外證,這肯定是陰證的煩躁。胡希恕)
這里的“頗欲吐”就提示了邪傳少陽。
“若躁煩”,躁煩強調了肢體躁動不寧,這是三陰重證的一種臨床表現。但和第5 條結合看,“陽明、 少陽證不見者”,如果說“頗欲吐”是少陽證的話,就可以把“若躁煩”中的躁煩理解成煩躁,可以當成陽明病來看待,陽明里熱、里實、上擾心神,出現了煩躁,大承氣湯適應證,“煩不解,腹滿痛”, 甚至“心中懊惱”、心中煩郁到無可奈何的地步,“若燥煩” 在這里和第 5 條相結合,是指的陽明病,里熱、里實,上擾心神的煩躁。
“脈數急“是和“脈靜”相對而言。“脈靜”是說太陽中風見浮緩脈,太陽傷寒見浮緊脈,脈證相應,脈象沒有什么特別特殊的變化。這里的“脈數急“是指的脈象變快了,又數又急,提示著脈象已經發生了變化。
因此“頗欲吐”,“若燥煩”“脈數急“提示了 臨床脈證發生了變化,這就意味著邪氣就要傳經。
第4 條,傷寒一日,只要脈證發生了變化,邪氣就會傳經。第5 條,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第一天有傳的,第二、三天也有 不傳的,辨傳經不傳經的依據不在于病程天數的多少,而在于臨床脈證是不是有所變化。以上是張仲景為太陽病篇所寫的總論。
概括:
太陽病的總綱,“太陽之為病,脈 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第236 條,講的是太陽病的分類提綱,有中風、有傷寒、有溫病,有風溫。隨后講太陽病的自然病程,中風七天愈,傷寒六天愈。因為六、七天行其經盡,自然病程就結束了。如果病程要進入第二個七天,不管是病在太陽,還是病傳其它經,統統針刺足陽明的足三里穴,就有截斷病程,預防邪氣傳經,預防病程進入第二個七天的效果。當然對于一個虛人所得的外感,它的自愈的時間可能更長一些。欲解時對太陽病來說,一般在中午前后,容易汗出熱退, 這就提示在用藥的時候,盡可能在中午前吃解表藥,有利于借助太陽陽氣在中午前后正旺盛的時候達到祛邪外出的效果。太陽有邪,如果不能自愈,常常容易傳其他經。辨傳經和不傳經,主要是觀察臨床脈證是否有變化,如果有變化就是要傳,沒變化就是不傳,而不在于病程天數的多少。這就是張仲景在太陽篇所寫的概說。
……………………………………………
下面談具體的,講義第14 頁,太陽本證的第一個證候是中風表虛證,首先看桂枝湯證,原文第12 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 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是辨病,“中風”是辨證。太陽病中風證。中醫學,不僅辨證論治,也辨病。在辨病的前提下去辨證。這條是非常典型的條文。而且六經病的標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也提示了既辨病也辨證。
根據什么來辨太陽病中風證呢?根據臨床表現。“陽浮而陰弱”,既說脈象,也說病機。從脈象的角度,陽就是輕取,輕取脈見浮象,就是脈浮,輕取即得。陰是沉取,脈弱,重按的時候,脈象松弛柔軟。是浮緩脈的的另外一種說法。
從脈象的角度,“陽浮而陰弱”,是指脈輕取而見浮象。重按出現松弛柔軟,沒 有力量的表現。
為什么脈輕取見浮象呢?因為風陽傷衛陽,兩陽相爭引發了衛陽病理性的亢奮。“陽浮者,熱自發。” “陽浮”是病機的術語。衛陽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出現了病理性的亢奮,陽氣是含有熱能的能夠放出熱量的細微物質。所以它就出現了發熱。“陽浮者熱自發”,衛陽浮盛于外,導致發熱。
“陰弱者, 汗自出”,是汗出導致營陰內弱。汗出的病機是衛陽被風邪所傷,衛外失司,風主疏泄,使營陰外越而為汗。汗為營陰所化,汗出傷營,出現了陰弱,“陰弱”是病機術語。也指脈象沉取脈弱。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三個連綿詞。在解釋連綿詞的時候,一般按照連綿詞無定字,既連綿詞沒有固定的字,取其聲而不取其義。“嗇嗇惡寒,淅淅惡風”就是微惡風寒的樣子。 這是風陽傷表陽,衛外失司,溫煦失司的結果。 “翕翕發熱”是熱勢表淺的樣子,是衛陽浮盛于外,出現病理性發熱。上述這些癥狀,得出一個辨證的結論: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和。這就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
“鼻鳴,干嘔”,兩個癥狀是太陽中風證的兼證。鼻為肺竅,肺主皮毛。太陽主表,當太陽的表陽,被風寒邪氣所傷之后,常常影響肺氣的宣發肅降。對太陽中風證來說,主要是風邪上壅,使肺竅不利。鼻鳴指的是鼻塞,呼吸不暢,也包括打噴嚏,鼻流清涕。 這些都是太陽中風證的兼證。
“干嘔”,不是風邪犯胃,而是體表有邪,正氣抗邪于表,不能顧護于里。導致里氣升降失調的一種表現。
第三條太陽傷寒證有嘔逆,第十二條太陽中風證有干嘔,病機都一樣。都是兼證,不是主證。
第十二條,辨證結論:
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和。
治法: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法隨證出,法以方傳。
有法,就有方——《桂枝湯》
處方: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桂枝湯》正是實現解肌去風,調和營衛治療目的 的方子。《桂枝湯》有五種藥,配伍有兩組:一組辛甘化陽,一組酸甘化陰。
辛甘化陽:辛味的桂枝、生姜,配合甜味的甘草、大棗辛甘化陽;它有助衛陽的作用。桂枝、生姜又是辛溫解表藥,它有祛風散寒的效果。
酸甘化陰:芍藥是酸味的,甘草、大棗是甜味的,合起來有酸甘化陰的作用。可以養營陰,針對太陽中風證中營陰外泄的自汗出,養營陰,斂汗液。
桂枝湯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可以助衛陽散風寒,養營陰,斂汗液。發汗祛邪而不傷正,斂汗養營而不留邪,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桂枝湯是辛甘化陽和酸甘化陰兩組藥物并用,既可以助衛陽,又可以養營陰。既可以祛邪氣,又可以保正氣。有開胃氣,和胃氣的作用。而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是營衛化生之源。因此,桂枝湯通過適當的加減,就能通過調和中洲,調和脾胃進一步來達到調和陰陽、 調和氣血、調和營衛的作用。
桂枝湯不是一個簡單的解肌祛風、調和營衛的方子。是通過調和脾胃來進一步達到調和氣血。
芍藥加倍再加飴糖,就是小建中湯,溫中補虛,調和氣血, 和里緩急。這就是調和氣血,調和陰陽。
在《金匱要略》里,有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女子夢交,男子失精。就是治療男女陰陽失調的一組證侯。
桂枝湯方后護理:
原文:“上五味,畉[ fú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復取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膩、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桂枝湯這張方子辛甘助衛陽,酸甘養營陰。其養正力大, 發汗力弱,要想達到發汗的目的,在藥后的護理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
桂枝湯方方后:“上五味,畉咀三味,”畉咀本意咀嚼,就是把藥搗碎。把桂枝、 芍藥、甘草這三味藥搗碎。
生姜有液汁要切,大棗十二枚,“擘”。擘有兩個讀音,一個讀(bo),當大拇指講就是老大。這里讀(bai)掰。用棗煮藥要掰開,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桂枝去皮,在漢代,粗枝細枝一塊兒采,帶有粗皮的是肉桂。采完以后,把帶有粗皮的都去掉,只留細嫩的枝,這就是桂枝去皮。
上五味藥,桂枝,芍藥,甘草三個藥搗碎,生姜要切,大棗掰開。“以水七 升”,漢代的一升等于現在的 200ml,以水七 升,就是 1400ml 水來煮上述的藥,“微火煮取三升”,小火煮。“去滓”,就是把藥渣去掉。“適寒溫”,使藥液不冷不熱。“服一升”,一次只吃一升。上訴的藥量,是三次治療量。
藥后護理方法:
“服已須萸,啜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服藥以后,僅隔很短的時間就喝熱稀粥來助藥力。桂枝湯這張方子,養正力大,發汗力弱。喝熱稀粥協助發汗的意義有兩個:一個是借谷氣來補充津液,補充汗源。太陽中風證有自汗出,要協助發汗補充津液是必須的,營弱需補津液。另一個就是借熱粥的熱能來鼓舞胃陽。因為胃是出中焦的,太陽的陽氣補充于中焦,鼓舞胃陽進而振奮衛陽!
喝了熱粥后,“溫覆令一時許”就是蓋上被子保溫一個時辰,是兩小時。古代把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段,現代一晝夜二十四個時段,和古代的時辰相對而言就叫小時。
發汗的要求:“遍身漐漐(zhe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汗法的要求很重要:
發汗第一個要求:汗出要周遍, 要遍身。不能鼻子尖見到一點汗,好,出汗了就把被子一掀,達不到汗出熱退的效果,也不能心口窩見到一點汗就算出了汗了,這也不行, 要遍身。什么叫遍身?《傷寒論》后八篇之一,辨可發汗病脈證篇,“凡發汗,欲令手足具周時岀,以漐漐然,一時間許,亦佳”。“凡發汗,欲令手足具周”,就是“遍身”的注釋。凡是用發汗的方法,要使手腳都要見到一點兒汗,才叫汗出周遍。
發汗第二個要求:“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出小汗、出微汗,而不能出大汗淋漓。
“不可令如水流漓,”流漓,也是個連綿詞,寫成淋漓也可以。不可以出汗太多,象流水淋漓的大汗,為什么?因為中醫治病是靠正氣來發揮作用的。這個發汗藥也是靠正氣來發揮作用的,汗出太多,或者傷陰,或者損陽,損傷了正氣就不能把邪氣祛除出去,所以他一 再強調,“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注:是欲汗緩出周遍,則邪氣悉去,正氣不傷也。以漐漐然,不得令如水淋漓為度,不欲汗急出過多也。若急出過多,則邪氣不盡,正氣反傷矣。
【集注】
成無己曰:汗緩緩出,則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則邪氣不除,但亡陽也。陽虛為無津液,故不可重發汗。
方有執曰:此叮嚀發汗之節度也。
張錫駒曰:汗乃津液,汗多則亡津液,何以又謂亡陽也?經云:上焦開發腠理,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蓋汗雖津液,必借陽氣之熏蒸宣發而后出,故汗多亡津液,而陽亦隨之俱亡也。)
發汗第三個要求:要持續出一段時間的汗,“溫覆令一時許”兩個小時的樣子。
有這三個要求,才能達到汗出熱退脈靜身涼的效果。這就是發汗在護理上的要求。
“若一服汗出病差”,差就是病愈,吃了這一次藥,就是一升的量,喝了熱粥,蓋了被子,汗出了,病好了,停后服,后面那兩升就不要再吃了。“不必盡劑”。一劑就是指上述的藥,煮完了,分了三升,叫一劑,一次就叫一服,一服就吃一升, “不必盡劑“,不必再吃剩下的藥。所以一劑的藥實際上是三次的治療量。
”若不汗“,吃完一次藥以后,如果不出汗的話,“更服依前法”,更就是再,就再次吃藥,還是按照原來的方法,喝藥、喝熱稀粥、 蓋被子保溫。 “又不汗”,吃了第二次藥還不出汗,“后服小促其間”,接著吃第三次吃藥,這次縮短兩次吃藥間隔的時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半天的樣子,一劑藥分三次喝完。
一服蓋被子保溫兩個小時不出汗,接著吃藥、喝粥,又不出汗,干脆不要等兩個小時,縮短兩次吃藥間隔的時間再喝藥、喝粥、蓋被子。若不岀汗,半天左右,分三次把一劑藥都吃完。這樣連續作戰,一鼓作氣。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病重的要連續給藥。“周時觀之”,周時,就是指二十四小時。比如今天早晨 八給藥,就是要一直給藥到第二天早晨 八時。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一劑藥連續分三次服盡,病證還在,“更作服”。再給他一劑藥。“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生冷食物容易傷胃陽,“粘膩、肉面、”,指不好消化的食物。
“五辛”凡是有刺激味的蔬菜。韭蔥蒜香菜等等。“酒酪”,酒是對胃有刺激的,鮥是奶制品。這些都要因人而異。“臭惡”,《說文解字》說“臭”是后犬可以追蹤前犬之所至。臭就是氣味。臭惡,就是氣味不良的食物。
得了外感病的時候,這些食物,或者是生冷的,容易傷害衛陽;或者是不好消化的,容易把正氣撤向體內的,這樣不利于解表。 所以要求得了外感病,一切生冷的,不好消化的,妨礙胃氣的都應當禁忌。
桂枝湯方后的這段話,提示了藥后的一種護理方法。或者說護理技術。對以后其他方子都是適用的。桂枝湯方后護理方法在用藥上, 在服藥上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張仲景對太陽病機的概說,太陽中風證中最重要的第十二條。桂枝湯的方義和桂枝湯的服用方法和藥后的護理技術。這些內容都很重要。
在學習第十二條的時候,也一定要和太陽病篇前面的第二條太陽中風證的條文結合起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