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俟成:邏輯這門科學已有2400年歷史,是由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經近代其它學者充實、完善,形成現在的普通邏輯學體系。掌握了這門學科,將會給人們帶來智慧和才干。有的邏輯學專著把它比喻為思想的金鑰匙,呂洞賓點石成金的手指尖,會使人頓悟、豁然開朗。這種比喻不無道理。
普通邏輯學的主要內容有四個基本規(guī)律和概念、判斷、推理、論證這四種思維形式,是揭示正確思維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它闡明、概括了古今人類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正確思考方法,并從這些正確的方法中進一步嚴密概括出正確的規(guī)律、原理、公式和規(guī)則,形成了完整的一門科學體系,應用到自然學科、社會學科的各個方面。
韓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對邏輯學比較重視,已普及到青少年教育當中,并以卡通形式教育、影響著學齡前兒童(德國的“邏輯狗”,日本的“名偵探柯南”等)。英國已經把邏輯學列為五門基礎學科之一。而且,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已把它列為七門基礎教育科目之一。
教育家認為成才是由兩種因素決定的。一是“勤奮”,也就是在學海和職業(yè)場所中奮力拼搏、奮斗,在實踐過程中努力摸索出重要的學習經驗和工作方法。二是“善思”,也就是善于正確思考。“善思”實際是理性思維、抽象思維的替代詞。
這里,我把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何克抗教授的《關于人類思維基本形式的研究》文章介紹給朋友們,我學習后獲益匪淺。讓我們掌握邏輯思維科學,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卓有成效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
一、關于人類思維基本形式劃分的不同觀點
二、關于人類思維基本形式劃分的新思考
三、空間思維與時間思維的主要特征
四、空間結構思維的加工對象與加工方式
五、時間邏輯思維的加工對象與加工方式
六、人類的空間結構思維與動物思維的比較
一、關于人類思維基本形式劃分的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只有抽象邏輯思維
例如,我國高校文科統(tǒng)編教材的“思維心理學”中,對思維心理學的任務是這樣規(guī)定的:“它要回答的主要問題是:人是怎樣思維的?如果把思維看作是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那么思維心理學主要不是去研究概念、判斷、推理的內容,也不是去研究正確的概念、判斷應遵循哪些規(guī)律,而是重點研究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人們是怎樣掌握它們的?人是如何做出判斷的?如何進行推理的?人是怎樣解決問題的?是把思維作為一種過程,研究它的發(fā)生、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顯然,該書作者只是把思維看作是“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也就是僅指邏輯思維。
又如,《揭開大腦和意識的奧秘》一書中指出:“形象思維只能實現對各種具體、特殊事物此時此地情況的認識和把握……,不能脫離具體特殊的事物,不能超出對具體、特殊事物現在的認識,不能由個別特殊走向一般,不能由現在走向過去和未來,也不能由此達彼,最終無法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把握。”只是“概念思維的初級階段”。這種觀點雖然也承認有形象思維,但是實際上只把形象思維看成是邏輯思維的附庸,否認形象思維是人類思維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仍可歸入到第一種。
第二種觀點:認為只有視覺思維
阿恩海姆認為,思維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而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概念或語言。“語言只不過是思維主要材料(表象)的輔助者,只有清晰的表象才能使思維更好地再現有關的物體和物體之間的關系。”他還認為,“對事物的整體結構特征的抽象把握,乃是知覺和一切初級認知活動的基礎”,而在知覺中最為重要的又是視知覺……阿恩海姆以大量的事實證明了視知覺本身已具有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和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即已具備了思維的功能,所以視知覺并不低級,相反它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最基本形式。……在他看來,人們看到一種形象(不管是知覺形象,還是內心表象),就有了抽象活動;而每當人們思考一個問題時,都有某種具體形象作為出發(fā)點或基礎。這樣的思維就既不是純粹的形象思維,也不是純粹的抽象邏輯思維,而是視覺思維。
第三種觀點:認為包括抽象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
這種觀點對抽象(邏輯)思維的看法與第一種觀點基本相同,即都認為這是“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雖然抽象(邏輯)思維也要依賴動作和表象,但這種思維的主要材料是概念。
關于形象思維,第三種觀點認為,其特征是以表象和形象作為思維的主要材料,并可按其發(fā)展程度的高低劃分為具體形象思維和一般形象思維這樣兩個不同的階段。
第四種觀點:認為包括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三種
這種觀點的代表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這里應當說明的是,錢老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所發(fā)表的文章中,曾經主張把人類思維的基本形式(或基本類型)劃分為形象(直感)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三種,后來其思想有所發(fā)展,對原來的劃分作了修正。在1995年6月28日致楊春鼎教授的信中,錢老指出:“思維學是研究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不管在人腦中的過程。這樣我從前提出的形象(直感)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實是一個,即形象思維,靈感、頓悟都是不同大腦狀態(tài)中的形象思維。另外,人的創(chuàng)造需要把形象思維的結果再加邏輯論證,是兩種思維的辨證統(tǒng)一,是更高層次的思維,應取名為創(chuàng)造思維,這是智慧之花!所以(應)歸納為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
第五種觀點:認為包括批判—分析性思維、創(chuàng)造—綜合性思維、應用—情景性思維三種。
這種觀點的提出者是斯騰伯格(耶魯大學的終身教授 ,在 1996年出版的Teaching for Thinking 一書中提出此觀點)。
批判—分析性思維(critical—analyticthinking):涉及分析、比較、判斷、評價、檢驗等能力。
創(chuàng)造—綜合性思維(creative—syntheticthinking):涉及假設、想象、生成、發(fā)現、創(chuàng)造等能力。
應用—情景性思維(practical—contextualthinking):涉及理論的實踐、運用與實現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