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含嶺的第8篇文章
山西,是一個孕育了眾多地貌類型的區域,巍巍太行即在這里崛起。
太行山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山西省壺關縣東南部, 總面積 225 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徑經113°24′00″—113°39′30″,北緯 35°51′00'- 35°59′00″。主要地質遺跡面積 152 平方公里。
山西的太行山,曾是李白“將登太行雪滿山”的太行、曾是紅歌《在太行山上》的太行、曾是陳毅將軍“我過太行夢魂安”的太行……所謂河岳英靈,千年如是。
太行山
19年6月,筆者來到太行山,拋棄了高清攝像機,用自己的一雙眼睛記錄太行山的地質類型和地貌特征,使從前通過書本增長的間接經驗轉變為可視可感的直接經驗。
地質年代是用來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通常在地質學和考古學中使用。按時代早晚順序表示地史時期的相對地質年代和同位素年齡值的表格。
地質年代的單位按順序排列為:宙、代、紀、世、期。年表中,它們依次遞減。都有其各自名稱及特征。詳情見下表:
年代分期清晰
物種演化清晰
1、目前,在太行山發現的最古老的巖石類型為花崗片麻巖,它形成于25億年以前太古紀時期,發現于太行山青龍峽底部,成巖時代與變質年齡受造山運動強烈影響。其特征顯示為清晰的層狀體,具有均勻普遍的誘入性強韌性變形。
花崗片麻巖
2、在花崗片麻巖之上的是形成于12億年以前的石英砂巖,呈紫紅色,表面分布有種類繁多的波痕和泥裂構造,說明太行山脈曾地處在濱海地帶。
石英砂巖
3、除上述兩種巖石外,太行山大峽谷中還有石灰巖、鮞?;規r、鈣化體等多種巖石和地表特征。
4、石灰巖是太行山大峽谷中常見的基巖,它是以方解石(CaCo3)為主要成分的碳酸鹽巖,形成于5億年前寒武紀的淺海環境。由于碳酸鈣能溶于水,因此呈現出灰白色,硬度小的特征。也因為如此,石灰巖層中保留了三葉蟲、蠕蟲等在海底爬行、停歇、覓食、居住等活動在沉積物表面或內部留下的痕跡。
石灰巖
5、鮞?;規r同樣形成于5億年前寒武紀的淺海環境中。潮汐和波浪引起海水攪動,使生物碎屑、半圍結或固結的碳酸鹽石灰巖碎屑、陸源碎屑處于懸浮狀態,促進二氧化碳從水中排出,過度飽和的碳酸鈣圍繞碎屑顆粒沉淀出一圈包殼。從而形成具有一圈圈同心紋包圍的鮞粒,當質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在海底沉淀膠結成巖。
鮞?;規r
6、鈣化體和魚骨狀層理均形成于上述巖石中。其中,鈣化體是含有豐富碳酸氫鈣的地下水流出地表以后,二氧化碳溢出、水分蒸發,部分碳酸鈣析出沉淀而成。
鈣化體
而魚骨狀層理則是周期性的雙向水流作用的產物,是潮汐沉積環境的識別標志。其特征為相鄰層系的細層傾斜方向相反,層系間夾有水平薄層。
魚骨狀層理
眾所周知,內力作用塑造地表的基本形態,外力作用塑造地表的具體特征。任何一種地表形態的塑造都離不開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太行山大峽谷也不例外。
12億年-5億年,太行山脈曾處濱海地帶。
5億年-4億年,即奧陶紀時期,太行山脈所處位置是典型陸表海環境,是一種已經消失的古海洋類型,利于生物成長和碳酸鹽沉積。
造山運動中,太行山處地殼隆起抬升,形成多處宏大垂直、沒有位移的構造節理,是大峽谷形成和演化的導控因素。
在距今2500萬年的新近紀,地殼進一步抬升垂直節理形成破碎帶,并進一步分化形成峽谷。這點在陡崖處黑色水痕也可以證明。
在距今15萬年的晚更新世,山頂受季節性暴雨沖刷、山澗沿這里多組方向節理、裂隙迅速下切,在山頂形成峰叢,在山澗形成峽谷。
巍巍太行山脈下,行走的是勤勞善良的太行兒女。時代向前發展,但是太行山卻始終矗立在那里,穿過歷史風云變幻、走過歲月如歌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