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地名對照表 薦
本對照表是根據《漢書·地理志》元始二年提到的一些地名——郡國、縣道侯國、司隸部及十三刺史部(州)編制的。編制的方法是按漢代地名首字筆畫多少為序,筆畫相等者則以“—”、“丨”、“丿”、“丶”為序。
制作本表時,參考了譚其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及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的《辭海》
整理:zln201608
?? 古今城市地名對照表 薦
七星關—— ①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為諸葛亮祭旗處。②即望星關,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盤關—— 在今四川廣元東北與陜西寧強間的七盤嶺上。
七 閩—— 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數民族地區。
八 閩—— 宋分福建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閩為福建的別稱。
八公山—— 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婦—— 在今緬甸撣邦東部。
九 江—— 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③秦漢郡。秦治壽春(今壽縣),轄今豫
皖淮南、鄂東一部分及江西省。漢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為淮南郡。
九 原—— 秦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轄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為匈奴所占。
九 門—— 河北藁城東北二十五里。
九江郡—— 今安徽中部(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東、巢湖以北地區)。治所壽春(今安徽壽縣)。
九真郡—— 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治所胥浦(今清化西北十余里)。
【三畫】
整理:zln201608
?? 古今地名對照表大全 薦
三水—— 寧夏同心東約百里。
三封—— 內蒙古磴口西北約八十里。
三絳—— 云南永仁東四十余里。
三川—— 秦郡,韓始置,秦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轄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
漢改河南郡。
三戶—— 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
三關—— 宋與契丹分界的三關指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益津關(今霸縣)、瓦橋關(今雄縣),一
說無淤口關,為草橋關(今高陽東)。
三元里—— 在廣州市北。
三受降城—— 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
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齊—— 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于齊—— 甘肅玉門西北低窩輔附近。
于闐—— 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唐軍鎮名,在今和田西南。
于離—— 山西汾陽一帶。
于陵—— 山東鄒平東南。
于潛—— 浙江臨安西于潛鎮。
于闐——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唐軍鎮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
土軍—— 山西石樓。
土垠—— 河北豐潤東約十里。
土鼓—— 山東章丘東北數里。
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
下邳—— 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
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 古縣名,今江蘇宿遷西南,北齊廢。
下蔡—— 今安徽風臺下蔡鎮。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
下港—— 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萬丹一帶的古國。十六世紀時國勢很盛。
下邑—— 安徽碭山東。
下邦—— 陜西渭南東北二十余里。
下雋—— 湖北通城西北約十里。
下密—— 山東昌邑東。
下博—— 河北深縣東南約四十里。
下落—— 河北涿鹿。
下雉—— 湖北陽新東。
下曲陽—— 河北晉縣西。
下辨道—— 甘肅成縣西北二十余里。
大寧衛—— 明初置,治今內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旋改北
平行都司。永樂仍稱大寧衛,移治保定。
大名府—— 五代后漢置,治今河北大名東。明移今大名。
大興城—— 隋于漢長安城東南筑新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大都—— 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南至東西長安
街,東西界即今內城原城墻。
大梁—— 古魏都,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當時黃河離城很遠,今開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陽等
縣均在南岸。
大儀鎮—— 今江蘇儀征東北,韓世忠破金兵處。
大非川—— 在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貴等在此為吐
蕃所敗。
大金川—— 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后屬美諾廳。
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
大沫崮—— 山名,今山東費縣西南。
大澤鄉—— 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 在西藏拉薩中心。七世紀建。
大勝關—— ①在河南羅山縣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后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
大庾嶺—— 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庾將軍在
此筑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筑道路。
大雁塔—— 在陜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增至十層,今存七
層,高64米。
大震關—— 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后為防御吐蕃的要地。
大泥—— 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載常見。
大宛—— 西域古國,在今蘇聯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食—— 唐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秦—— 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夏—— ①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獨
立。公元前130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后為阿拉伯人所并。②甘肅廣河西郊。
大西洋國—— 明人指葡萄牙。
大呂宋國—— 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大末—— 浙江衢縣東北。
大成—— 內蒙古杭錦旗東南約七十里。
弋陽——今河南潢川西。三國至隋唐有弋陽郡、弋陽縣。
大陽—— 山西平陸西南。
大要—— 甘肅寧縣東南。
大陵—— 山西文水東北。
戈陽—— 河南滿川西北約二十里。
戈居—— 甘肅寧縣南。
萬年—— 古縣名,漢置,與櫟陽同城而治,在今陜西臨潼北七十里。北周移治長安城中,在今西
安市西北。隋造大興城,萬年亦隨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萬里橋—— 在今四川成都南錦江上。
萬里長沙—— 古指我國南海諸島中一些島群。又“萬里石塘”、“萬里石床”,意亦相同。
衛國—— 西周初封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公元前660年遷楚丘(今滑縣),后再遷帝丘(今濮陽),
最后遷野王(今沁陽)。公元前209年并于秦。
衛輝路(府)—— 北周置衛州,治朝歌,唐移治汲縣。1260年,元升為衛輝路,轄今豫北新鄉等
地。明改衛輝府。清兼轄今封丘、蘭考一帶。民國廢。
衛藏—— 西藏舊時別稱。西藏舊分阿里、藏(后藏)、衛(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稱。
飛狐口—— 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名飛狐縣。
馬邑—— ①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縣。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清嘉慶時廢。②隋唐馬邑郡即
朔州,治善陽,即今朔縣。
馬陵—— 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戰國時田忌、孫臏破魏龐娟于此。
馬嵬坡—— 在陜西興平西。
馬城—— 河北懷安西北數里。
馬領—— 甘肅環縣東南約百里。
弓高—— 河北阜城南三十余里。
子午道—— 從杜陵(今西安東南)穿南山(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縣。西漢末開。南北朝
時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寧陜縣。
已氏—— 河南商丘北約六十里。
整理:zln201608
?? 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 薦
上元—— 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五代吳分置上元、江寧二縣。民國并入江寧縣。
上谷—— 古郡名。秦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 ①渤海上京龍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②遼上京臨潢府,在今
內蒙古巴林左旗南。③金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阿城縣南白城。
上郡—— 古郡名。秦漢治所在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陜西富縣。唐上郡
即綏州,治今綏德。三個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 元上都開平府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上黨—— 古郡名。韓始置。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壺關北)。隋唐上黨郡即
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上海—— 今上海市。宋置鎮。元至元28年(1291年)置縣(以《元史·世祖紀》為據)。
上庸—— 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隋時移縣治至今竹溪縣東南,
宋并入竹山縣。
上蔡—— 周蔡國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蔡國先遷新蔡,后遷州來(下蔡),遂得上蔡之名。
戰國韓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懸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陽,另在今上蔡縣地置上蔡縣。
上艾—— 山西陽泉東南。
上邽—— 甘肅天水。
上洛—— 陜西商縣。
上祿—— 甘肅成縣西約五十里。
上曲陽—— 河北曲陽西四里。
上谷郡——轄境相當今河北張家口地區、小五臺山以東、北京延慶以西及內長城和昌平以北地區。
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
上黨郡—— 轄境相當今山西東南部(相當和順、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東地區)。治所長子(今長子
縣西)。
上殷臺—— 吉林通化。
山左—— 山東省舊時別稱,山指太行山。
山右—— 山西省舊時別稱。
山東—— 秦漢時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以后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
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始成為政區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省。
山西—— 原為與“山東”相對的地區名稱。明置山西省。
山后—— 宋指今山西、河北兩省內外長城之間地區,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陽—— ①今江蘇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②今河南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帝被廢為山陽
公,即此地。
山陰—— 今浙江紹興,因在會稽山之北得名。秦置縣。隋改會稽縣。唐分置會稽、山陰二縣。民
國并為紹興。
山南—— 意為秦嶺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樊市)與山南西道(治梁
州,改稱興元府,今漢中)。轄境南至重慶至岳陽間的長江以北地區。
山前—— 宋金以太行山以東、燕山及軍都山以南地區為山前。
山都—— 湖北襄陽西北。
山桑—— 安徽蒙城北。
山陽瀆—— 公元587年隋文帝所開江淮間運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州市南入江。
山陽郡—— 轄境相當今山東西南部(獨山湖以西,鄆城以南, 成武、曹縣以東,單縣以北,兼有
湖東之鄒縣、兗州之一部)。治所昌邑(今金鄉縣西北四十里)。
小沛—— 漢沛縣(今屬江蘇)別稱。
小金川—— 發源于邛崍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間
改土歸流,為懋功屯務廳。
小黃—— 河南開封東北馬邑山西朔縣。
小雁塔—— 在西安城南大薦福寺內。唐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層,今存十三
層,高43.3米。
“丿”部
川邊—— 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治康定,轄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1939年并入
西康省。
千乘—— 山東高青縣高苑鎮北。
千乘郡—— 轄境相當今山東北部(今博興、高青、濱縣等 地)。治所千乘(今高青縣高苑鎮北)。
千童—— 河北南皮東南八十里。
夕陽—— 河北遵化東南,豐潤北。
“丶”部
廣東—— 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
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廣東省。
廣寧—— ①明廣寧衛在今遼寧北鎮,遼東鎮在此地。②河北張家口。
廣西——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
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
廣州—— 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后轄境逐漸縮小。今廣
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廣武—— 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羽對峙處。
廣信—— ①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②廣西梧州。
廣陵—— 秦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
年)并入江都。
廣固城—— 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廣川—— 河北景縣西南廣川鎮。
廣鄉—— 河北任縣西。
廣平(國)—— 轄境約在今河北邯鄲、邢臺等地區一部分。治所廣平(今曲周北,雞澤東南)。
廣平(縣)—— 河北曲周北。
廣漢—— 四川射洪南約三十里。
廣漢郡—— 轄境相當今四川北部及甘肅東南一小部分。治所雒縣乘鄉(今金堂東)。
廣至—— 甘肅安西南破城子。
廣成—— 遼寧建昌。
廣陽(縣)—— 北京大興西北。
廣陽(國)—— 轄境相當今北京市一小部分(大興縣)及河北固安。治所薊縣(今北京市西南角)。
廣縣—— 山東益都西南數里。
廣阿—— 河北隆堯東十二里舊城村。
廣武—— 山西代縣西南十五里。
廣昌—— 河北淶源北部。
廣郁—— 廣西凌云東。
廣柔—— 四川汶川西北約五十里。
廣都—— 四川雙流東南約三十里。
廣年—— 河北永年東。
廣牧—— 內蒙古五原南五十余里。
廣衍—— 內蒙古準格爾旗瓦爾吐溝。
廣饒—— 山東廣饒東南。
廣戚—— 江蘇沛縣東。
廣望—— 河北清苑西南。
義興—— 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宋避太宗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義興郡,治陽羨,轄
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
義陽三關—— 南北朝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有平靖(今信陽西南)、黃峴(今信陽南,宋以后名九
里關)、武陽(今羅山縣南)三關。
義成—— 安徽懷遠東北十五里。
義陵—— 湖南淑浦。
義渠道—— 甘肅寧縣西北約七十里。
女祁—— 河北赤城南。
女(汝)陽—— 河南商水西南。
女(汝)陰—— 安徽阜陽。
整理:zln201608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