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營銷渠道現狀及未來展望系列文章之一
本系列文章共十一篇,以中國平安負債端為主,分別是:
1、回顧壽險各個階段主要營銷渠道及大概情況。
2、個險以外主要壽險營銷渠道面臨的困境。
3、認識保險代理人體制。
4、壽險代理人“人海戰術”和“精英戰術”優劣勢以及未來“戰術”趨勢。
5、壽險個人代理人隊伍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狀況。
6、壽險公司產品類型演變及核心競爭力。
7、平安人壽個險營銷團隊競爭力以及未來是否有可能被同業趕超。
8、2021年后對外資持股比例不再設限未來對上市保險公司的影響有多大?
9、互聯網保險互助平臺人工智能未來對上市保險公司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10、專業保險中介代理行業未來對上市保險公司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11、壽險價格戰是否會延續,未來對上市保險公司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目前壽險公司的銷售渠道主要有以下幾個:
1、團體保險、2、個人保險 3、銀行保險 4、電話銷售 5、互聯網保險銷售,
(一)1982-1992年 團體保險階段
1982年復業后,保險業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人保獨大”的局面,人身保險大部分屬于團體性質,產品以簡易人身保險、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及養老金保險業務為主。這一時期保險公司以企業為銷售對象,只是在銷售財險的同時銷售產品種類少、結構相對簡單的傳統產品。當時壽險保費較少,同財產保險相比處于次要位置,而且以儲蓄型為主,從而產生了與銀行爭存款的情況。
(二)1992-2000年 個人保險代理人階段
1992年,友邦保險將壽險產品個人營銷代理制引入中國且取得了巨大的反響。平安、人保和太保等公司相繼效仿,逐步將業務發展重點向個險業務轉移,開發了一大批針對個人需求的壽險產品和健康險產品,但主要還是以儲蓄型產品為主。
個人壽險業務在1996年后逐漸成為壽險業務的主流,壽險業務因此得到了高速發展。
1990年平安成立人身部,1993年,在所有中資保險公司中率先引入保險代理人體制,1994年產壽險分家,逐漸將重心轉向壽險。
(三)2000年至今 銀保、電銷、網銷發展階段
銀保:1996年平安上海就成立了銀行保險部,但是到了2000年10月份,全國銀保市場真正啟動,2001年一季度,就占到了平安壽險的將近三分之一保費規模。2001年剛剛復業的太平人壽,借助“銀保”渠道快速攻城略地。后來各家保險公司陸續跟進。
電銷:2006年,電銷保險時代開啟。合資壽險公司中美大都會率先在國內推出了電銷保險,當年即實現保費收入約2000萬元,后期各大國內保險公司紛紛跟進。
互聯網保險:2011年平安人壽、泰康人壽率先開始發力互聯網保險。
歷程總結:
1982年至1992年幾乎只有團體保險,1992年開始至2000年,逐漸以個險渠道為主,團險為輔,2000年至2011年,銀保渠道地位不斷攀升,銀保和個險渠道并重,團險、電銷為輔。2011年至今,銀保渠道地位明顯下降,目前個險為主,銀保渠道補充,團險、電銷、互聯網保險等渠道為輔。
好的營銷渠道往往會有一段紅利期,比如說,銀保渠道剛推出,銀行的手續費很低,后來各家保險公司都加大投入了,手續費逐年提高,就越來越顯得“雞肋”了。電銷渠道剛推出,大多數人對電話推銷并沒有特別反感,而當現在有時候一天會接到幾個推銷電話,電銷的邊際效用就明顯降低了。平安對營銷渠道積極創新,搶占紅利期,戰略上領先同業,是第一家推出代理人體制的內資保險公司,是第一家推出銀保渠道的保險公司,是第一批推出電銷、網銷的保險公司。在2011年前后,又率先轉型,降低銀保渠道銷售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