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魚缸法則
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要想使孩子茁壯成長,就一定給他們活動的自由,而不讓他們拘泥于一個小小的“魚缸”。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應給孩子越來越多的自由,克制自己的想法和沖動,給孩子充分的空間。
二、羅森塔爾效應
對孩子的進行期望。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的天才,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取決于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天才一樣愛他,期望他,教他。孩子的成長方向來自父母和老師的期望,你期望孩子成長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就可能志為什么樣的人。
三、強化定律
好習慣在于不斷強化。本能的一些東西,在沒有得到強化后也會消失。父母如果在處理孩子的事情上獎懲分明,關注和鼓勵孩子正確的行為,使之強化;批評孩子的壞習慣,使之消失,孩子好習慣的培養一定會變得更為容易。
四、狼性法則
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先是好奇,之后就是有了觀察的興趣,這是小狼經常使用的學習方式。好奇心是與注意力有關的一種重要心理現象,有了好奇心才有繼續觀察、從中學習的可能。即使是在忙碌的狩獵期間,狼族仍舊表現出對環境的高度好奇心。
五、夢想法則
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童年是夢想的故鄉,一個人心中擁有有了夢想,就會在希望中生活,并不斷地創造生命的奇跡。童年是多夢的季節,一個真愛孩子的父母應當精心保護孩子的夢想,這樣夢想的種子才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六、自然懲罰法則
讓孩子自己承擔過錯。當孩子在行為上犯了錯誤時,父母不應對孩子進行過多的指責,而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直接造成的后果,給孩子以心理懲罰,使孩子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進而自覺改正錯誤。
七、尊重法則
心靈成長需要尊重。自尊是人生必須學會的第一個原則,要想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視那些大人物,這種自信心與健全的人格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八、南風效應
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并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首先就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如果你想要孩子認同你的意見,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他們遇到的問題,體諒孩子并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
九、延遲滿足
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控制沖動、節制欲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比智商更具有預測性,而且可能通過后天學習獲得。童年教育是培養節制品格的開始,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應將孩子自控力的培養置于重要地位。
十、感覺剝奪
自己品嘗生活的滋味。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廣泛接觸的基礎之上的。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應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
十一、路徑依賴
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的習慣就像是走路,如果人們選擇了一條道路,就會一直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因此,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十二、倒U形假說
給孩子適當的壓力。當一個人一點兒都不興奮時,他根本沒有做好工作的動力;相應地,當一個人處于極度興奮時,隨之而來的壓力可能會使他完不成本該完成的工作。只有當一個人處于輕度興奮時,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十三、破窗理論
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教育必須依賴環境,這種影響在低齡兒童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后天良好環境的影響能夠彌補孩子的先天不足,誘發內在的潛能,引導孩子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十四、天賦遞減法則
教育孩子越早越好。一棵橡樹,假如能夠充分地生長,可以長到30米,但事實上能夠長到30米的橡樹很少,一般只能長到12米至15米;一個孩子,假如他的天資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最終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但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為30分能力的人。天賦遞減法則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十五、超限效應
不要過多地批評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經常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對孩子做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后反感,討厭。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自己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隨之減低。
十六、木桶定律
讓孩子全面地發展。每個人至少有九智能,即語言、邏輯數理、音樂、身體、空間、人際關系、內省、自然觀察和存在。以此衡量,“差生”幾乎不存在。對于個人來說,如果有些缺點得不到改善,將會給自己帶來致命的打擊。因此,不管個人還是組織,都應該突破自己的瓶頸,補齊最短的那塊“木板”。
十七、手表定律
給孩子確定明確的目標。尼采說: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只有一只手表,就可以知道是幾點,“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孩子更準確的時間,只會讓孩子失去對準時的信心。它會把孩子弄得無所適從,心力交瘁,不知自己該以哪一個為標準。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以上的人來指揮,否則將使這個無所適從;一個不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他們的行為將陷于混亂。同樣,一個孩子不能同時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則他將無所適從;一個孩子不能同時接受父母給予的兩種價值觀,不能接受兩個以上的目標,否則他的生活將陷于矛盾中。
十八、禁果效應
如何對待孩子的早戀。早戀對青少年而方是正常的,家長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施以重壓。更不應該粗暴干預,而應該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了解愛的真諦,以平等的姿態與他們交流自己對人生、愛情、學業的感悟。
十九、甘地夫人法則
讓孩子勇敢面對挫折。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即會有愉快的成功,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挫折。挫折是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不是父母時刻呵護就能避免的。要讓孩子知道,拒絕挫折,就等于拒絕成功。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面對挫折的經驗,長大以后就無法更好地戰勝挫折。
二十、真愛法則
教的真諦就是愛。愛,并不是對孩子要什么就給他什么,也不是給他多少錢滿足他的物質需要,而是給孩子一種精神上的溫暖和鼓勵,讓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期望,從而改變自己不良的行為狀態。
二十一、馬太效應
讓孩子的自信心成長壯大。“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邊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一個人的自信就像一株植物,它會生根成長、開花結果,也會枯萎凋謝。一個孩子只要有了信心,就會對學習產生勝任的感覺,從而喜歡上學習,而一旦獲得成功,得到鼓勵,就會不斷鞭策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十二、狐貍法則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狐貍世界的法則是,成年后就不能與父母住在一起,就不能靠父母養活,得自己支生活,我們必須懂得,這也是所有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生存,那么你就將被大自然無情淘汰。
二十三、鲇魚效應
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競爭的力量會讓一個人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創造出驚人的成績,尤其是當你的競爭對手強大到足以威脅生命的時候。如果不鼓勵孩子參與競爭,就很難開發他們的潛能,更不用說發掘人生的深層意義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二十四、天鵝效應
溺愛是一種傷害。漁翁夫婦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習慣了被他們保護的天鵝,一旦失去他們的懷抱,結局將是十分悲慘的。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贊美無私的愛,可是,有時愛也是一種傷害,并且是致命的。
溺愛即是害,對孩子的物質需求不加約束是愚蠢的行為,放縱孩子將使他們難以應對未來人生的挫折。不要讓孩子過慣養尊處優的生活,應當從小培養孩子獨立、健全的人格,使之對家庭對社會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十五、刻板效應
對孩子的偏見、成見。有些父母,總是記著孩子的“不是”與“錯誤”,對孩子已經形成一種不成長的刻板印象,當孩子進步后還是以原來的語言去評價孩子,對孩子形成偏見,成見,即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也影響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老師和家長不能對孩子抱有任何成風,任何時候也不要有“此子灑可教也”的錯誤思想。這種態度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既不能使孩子充滿自信,也不利孩子的其他方面的發展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