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病中的邪,常常是我們自己親手培養出來的。我們暴飲暴食,酷愛肥甘厚味,生冷黏膩,就是在努力培養痰濕之邪;我們性情急躁,怒火常燃,雷霆常作,就是在培養肝火之邪;我們多愁善感,孤獨自閉,郁郁寡歡,就是在培養氣郁血瘀之邪;我們徹夜不眠,房事無度,緊張焦慮,就是在為中風奠定基礎。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離不開兩個最根本的因素:正氣與邪氣。正氣,簡單地說,是保證人體不生病的氣。有外邪來侵襲人體時,正氣保護人體抵抗外邪;當疾病發生時,正氣輔助人體早日恢復健康;體內臟腑氣血不睦時,正氣出面調解讓大家和平共處。邪氣,簡單地說,是直接導致人體發病的氣。著涼感受的風寒是邪氣,桑拿天蒸人的濕熱是邪氣,過食大量的生冷食物是邪氣,偏好的煙酒是邪氣,大怒大悲也是邪氣。
本講內容里,無疾將和大家一起,看一看邪氣與正氣是通過怎樣的交爭,引起千百種疾病的發生的。
一、對正氣的解說
正氣的基本作用,是保證人體處于健康的狀態。所謂健康,總的說來,就是陰與陽的平衡狀態。詳細來說,就是臟腑各安其職,氣血運行井然。陰陽要平衡,臟腑要充和,氣血要通暢,就要求正氣本身必須具備陰陽兩種屬性,動靜兩種狀態。正氣有陰陽,才可以保證有足夠的能力去對應陰陽不同的邪氣。比如寒邪入侵,就需要人體的陽氣起而溫煦;燥邪入侵,則需要陰氣起而濡養。正氣動,谷氣行,水津布,氣血周流不息;正氣靜,五臟安,神得養,精氣培補充盈。我們下面看兩則醫案,來體會一下正氣有失對于健康的影響。病案1張某,男,6歲。反復感冒1年余,加重3個月。面色白,鼻流清涕,咳嗽,食欲不振,大便偏干,舌淡,苔薄白,地圖舌,脈弱無力。此例是典型的氣虛外感病。由于正氣的不足,人體失去了抵御外邪的能力。這位小朋友的感冒并非一直沒有治好,而是剛剛把這一次的邪氣驅趕出去,下一次的邪氣跟著又進來了。正常狀態下,我們的肌表是有衛氣在防御的,就像城門有士兵把守,敵人就無法輕易地進入城里搗亂。現在士兵每天吃不飽,穿不暖,根本無心抵御外邪;敵人通過城門如入無人之境,城里的百姓再想過太平安生的日子,自然就很困難了。
此外,這類患者也是屬于典型的對西藥抗生素不敏感的人群。上面這位小朋友,就是由于早期反復用抗生素輸液無效,才找中醫來求治的。西醫抗生素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想把所有進入城里的敵人全部殺光,疾病自然就被治好了。但現在的問題是,抗生素不會自己跑到敵人面前,直接將敵人消滅。藥物要在體內發揮作用,必須依賴于人體自身的氣血,裝載藥物運行周身。期間發現某處隱藏著敵人的部隊,抗生素再沖殺進去,將敵人鏟除。但現在患者氣虛,氣沒有足夠的力量,把藥物傳送到全身。失去人體本身的配合,不論藥物有多先進,武器有多精良,也都難免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中醫學始終認為“病為本,工為標”,就是說,治療疾病的關鍵不在醫生,而在患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病案2丁某,男,70歲。因患前列腺肥大合并急性尿潴留,于10日前在某醫院行雙側睪丸切除,膀胱造口手術,術后情況良好。近3天自覺小腹下墜,小便涓滴不爽,小腹脹滿,痛苦呻吟,坐立不安,捧腹屈背緩緩而行。舌淡紅,苔白微膩,脈濡無力。此例是典型的因氣虛無力導致的癃閉(小便不通暢)。患者年事已高,又經手術傷及元氣,正氣不動,則水液不行。就像大家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需要經過城市的排水系統來清理。而排水系統的通暢,有賴于自來水公司的工人來檢修維護。現在工人因車禍造成重傷,無法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排水系統失去維護,生活污水無法排放,整個城市就會變得污穢不堪。人體的正氣,就是推動體內水液代謝,維護排水系統的工人
談到動靜,不由得想起中西文化對于養生的不同理解。西方是崇尚運動的,“生命在于運動”是西方追求健康生活的信念。中國是崇尚動靜平衡的,中庸是最高的要求。所以西方人養生,注重跑步,登山;現代西方社會對于瑜伽的熱捧,從一個角度看,是對自己過于動的文化,找到一些靜的滋養。
而中國人養生,歷來崇尚心靜與形動的結合。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無一不是主張心靜為先,動作舒展的。心靜,意專,則五臟精神得以安養;活動,舒展,則氣血得以暢達而不疲倦。名醫華佗談養生時講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我們的身體,需要經常進行活動,但活動不要太過劇烈,太過疲勞。適度的活動,可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氣血的流通,保證身體不受疾病侵襲。就像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生銹一樣。
二、對邪氣的解說
中醫學認為,邪氣侵犯人體的途徑主要有兩個:外感和內傷。外感,從自然界感受了致病的邪氣,如風邪、寒邪,而引起病證。內傷,由于飲食、情志等原因導致病證。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一看中醫對疾病的基本認識。
(一)外感之邪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時時刻刻都與自然發生著密切的聯系。我們需要呼吸,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陽光;而所有的一切,都來自于自然。不過,自然給予我們的,不只是春花秋月,還有流感風濕。當人體感觸冒犯了自然界中一些“非常之氣”后,這些氣會進而影響到我們體內的陰陽平衡,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這種病邪由外而內侵襲人體的途徑,即是外感。
從外感受的邪氣,中醫學中主要區分為六種,即所謂的“六淫”。分別是: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和火邪。實際上,這六種所謂的邪氣,原本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春天風多,夏天熱多,秋天燥多,冬天寒多,這是自然之常。但是,這些自然氣候一旦出現異常,該寒不寒,該熱不熱;或者大寒、大熱超過一般的程度,就很容易引起人的疾病了。此外,如果人的正氣比較充盛,即使比較大的邪氣,人體也可以不生病。而正氣虛弱的人,可能連正常的氣候變化都無法適應。比如關節炎的患者往往在陰天之前就可以見到關節疼痛的反應。
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這六種不同的邪氣,都有哪些特點。
1、風
——主動
風吹楊柳,則枝葉輕舞;狂風肆虐,則沙飛石走。風所過之處,事物多呈現搖擺不定的狀態。在人體,風邪就表現為大量與動搖有關的病癥。舉例來看,如果風比較小,就可以是手的抖動不止,頭的搖擺不定;大一點的風,就可以是出現全身的顫抖不休,如帕金森病;再大一些,就可以是在高熱時出現的所謂角弓反張,俗稱抽風;人體出現的最大的風,就是中風了。試想一場狂風過后,房屋傾倒,樹木折損,正與人體中風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死半生相仿。
——善行
六淫邪氣中,風行走的能力是最強的。疾風暴雨,風馳電掣,這些古人用來形容速度很快的詞,都與風有關。這種現象發生在人體上,就表現為病證的變化非常快。比如常見的風疹,瘙癢的感覺瞬間即至,瘙癢的部位變化莫測,與風無異。風濕性關節炎,疼痛的部位一直在膝、踝、肩、肘、腕等幾個大關節間游走不定,也同樣是因為風邪在作怪。
2、寒
——主凝滯,主痛
一年四季中,到了冬季河流就會凝固結冰。人體的氣血,遇到寒邪,也會運行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因為寒,有令事物凝固滯留的性質。再來看一看“痛”字,是由“甬”和“疒”兩部分組成。甬,指甬路,道路。道路如果生病,無法行走,就會引起疼痛,所謂“不通則痛”。治療的方法也很簡單,讓“甬”可以“走”,就成了“通”字。所謂“通則不痛”。古人的智慧凝集在漢字中,時時給我們以思想上的啟迪。
——主收引
熱脹冷縮是很常見的自然規律。人體是自然的一部分,這樣的規律,也同樣適用于人。晚上休息時不小心腿著涼抽筋,就是典型的寒主收引的表現。另有一種疾病叫作類風濕關節炎,中醫稱為痹證。此病主要由關節局部長期感受風寒濕邪引起的。患者出現的主要表現,就是手指關節怕冷疼痛,腫脹變形。同時,手指能彎曲不能伸直。疼痛的原因,是前面講到的寒性凝滯;手指不伸的原因,就是這里的寒主收引。由于關節筋脈感受寒邪,筋脈收引所致。
3、火
——易傷津耗氣
火與熱同性,火有形,熱無形;在天則為熱,在地則為火。水火即陰陽,會彼此消長。現在火旺成邪,會爍傷津液是很好理解的。火熱為什么還會耗氣呢?氣不就是由于火在下面把鍋里的水加熱了才化成的嗎?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這里還是以實例來說明。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體溫是37℃。在這樣的溫度下,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會井然有序地進行,人會表現出一派生機勃勃之象。如果現在的體溫升高到39℃,甚至是40℃,摸上去全身像火爐一樣,這時的人體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很少有人在高熱期間仍然渾身充滿力量,食欲大增。我們通常見到的,都是倦怠無力,少氣懶言等等一派氣虛之象。
——易擾心神
傳說中的神仙,或在高山之巔,或在海洋之外,都是些人跡罕至的地方。說明神仙喜歡清凈,不喜歡熱鬧繁華來打擾自己的修行。其實人體的神也是一樣的。我們在講到體驗陰陽五行時,反復強調,要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只有當我們的精神在冷靜的狀態下,我們才具有最敏銳的洞察力,最深刻的分析力,最強大的理解力和最精準的判斷力。無論出于何種原因,精神的清凈狀態被火擾亂,那么輕一些,可以翻來覆去,入睡困難;重一些,可以心煩易怒,躁擾不安;再重,可以完全喪失神志,不省人事,所謂“熱閉心包”。
4、濕
——性沉重下行
濕與水同類,其性也有相似之處,都有趨下的特點。體現在病證上,有兩個方面:一是濕邪發病,一般都從下肢開始,以下肢為重;二是濕邪停聚容易讓人產生沉重的感覺,在頭則頭重,在四肢則四肢沉重無力。曾有朋友問起癢的問題,因為與濕有關,我們在這里先提一下。癢常與三個因素有關:風、熱和濕。風引起的癢,一般來說來去都比較迅速,部位也不固定,就是與上面提到的風性善行有關;而且,風性輕揚,喜走高處,因此風邪引起的癢,在人體上部出現較多。熱引起的癢,一般來說與天氣炎熱、心情煩亂等因素有關;內外火的交攻,可以引起癢的表現,位置相對固定。濕性下行,所以濕邪引起的癢常常從下肢開始,以下肢為重。
——性黏膩
濕與水又有所不同。水有形,濕彌散;水清透,濕黏膩。人體常見的兩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濕邪黏膩的性質。一在舌苔,一在大便。無論是寒是熱,無論陰虛陽虛,只要患者身上存在濕邪,一般來說,我們都會在患者的舌苔上看到濕邪存在的跡象,就是所謂的“膩苔”。形容一下,就是舌頭表面蒙著一層黏膩致密的苔。苔可薄可厚,可白可黃,但只要出現“黏膩致密”這四個字,就可以判定有濕邪稽留了。此外大便黏膩的感覺,相信不少朋友都有過切身的體驗,這里就不多講了。
5、燥
——主傷津液
冬季室內溫度不夠,免不得用空調來提高室溫。但用空調有一個弊端,就是會帶走空氣中的水分,讓室內的空氣變得很干燥。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人就會感到口干鼻燥,很不舒服。這就是典型的由于外界環境中水分的不足而出現的“燥邪”。暑天過后的金秋時節,通常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少的時期,天之燥影響到人,就容易出現咳嗽、大便干燥等問題。
其實除了外界環境引起的燥,人體內有些情況,也可以導致燥從內生。而且有趣的是,寒熱兩種相反的情況,都可以導致燥的發生。熱能生燥,比較好理解。鍋底的火太大,可以把水燒干。水少當然可以出現燥的表現。那么寒是鍋底的火太小,無法將水加熱;水多了又怎么還會燥呢?原來真正能夠起到濡養人體的物質,并不是我們每天喝下去的水,而是津液。水不會直接轉變成津液,其間還需要一個“氣化”的過程,我們前面已經多次講過。如果人體內陽氣不足,沒有足夠的火來“化”喝進去的水,那么水再多,體內也一樣缺少津液,也就一樣可以出現燥的表現。
6、暑
暑邪與其他邪氣不同,只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出現,即從夏至開始到立秋為止的約四十五天內。暑邪本質上是熱與濕二邪相合而成。所以我們只要把熱邪與濕邪的性質相合,就可以大致得出暑邪的性質特點了。請大家結合自己的體驗,思考一下對暑邪的認識吧。
至此外感六淫邪氣就全部講完了。不知大家是否留意,上面我們提到的六淫的各種性質,雖然名曰從外感而得,但實際上很多問題未必都是從外感而來。比如中風,比如心煩失眠。實際上,古人在歸納邪氣屬性的過程中,是以外感六淫的屬性為依據,將人體出現的很多種病理表現進行了歸納,其中既包括外感病,也包括內傷病。中醫按照邪氣從外來還是內生,繼續區分了所謂“外感六淫”和“內生五邪”。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無疾這里只講屬性,未分內外,謹此說明。
(二)內生之邪
從外感受來的六淫邪氣時有發生,但今天我們遇到更多的是人體內部出現了問題。中醫學認為,由于飲食的不當,情志的失調,以及過度疲勞和過度安逸,都會導致邪氣從內而生。我們下面就分別來看飲食、情志、勞逸的不當,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哪些問題。
1、飲食
——質
《內經》講“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也就是說,中醫學非常強調以五谷雜糧為基礎的平衡飲食結構。即以五谷雜糧為主體,以干果水果為輔助,以肉類為補益,以蔬菜來補充。
這里我們作一點提示:中醫強調的飲食結構,與今天社會崇尚的營養學飲食結構是存在較大區別的。前者強調糧食的核心地位,后者更側重蔬菜水果的營養價值。無疾沒有資格妄加評論,只是說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所謂糧食,主要是植物的種子。在世間萬物中,種子所蘊含的生命力是最強大的。沉睡千年的睡蓮種子,只要給予適當的條件,仍然可以發芽生長。放在頭蓋骨中的種子,只要有適宜的溫度濕度,就可以完整地分開致密堅固的頭蓋骨。無論時間的久遠,還是空間的狹小,都無法阻擋種子旺盛的生命力。相比而言,蔬菜水果更傾向于是植物表現出來的一種繁華的景象。繁華過后是衰落,種子后面是生機。
如果我們在選擇飲食物的過程中,不注重結構的均衡,對某些食物過分偏好,身體就容易出現問題。如對酒肉肥甘的過度偏好,常常會導致體內痰濕盛,出現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過分偏好生冷黏膩的食物,會促進體內陽氣的消耗,加重怕冷、腹瀉等陽虛癥狀。
——量
僅僅保持食物的結構平衡還不夠,還需要注意飲食量的適度。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暴飲暴食者,在一番盡情享受之后,往往也要承受胃腸損傷的惡果。另外,太平盛世很少出現嚴重的饑餓現象,但在減肥風氣盛行的今天,確實是人為的造成了很多饑餓的狀況。無疾同樣無力勸慰什么,只說一句:對待自己的身體好一點,身體對我們也會好一點的。
——節律
除了質、量兩個方面之外,飲食的節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日三餐,按時進行,胃腸都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從而更好地工作。今天最容易打亂飲食節律的是兩類人:一類太閑,零食不絕于口;一類太忙,所謂廢寢忘食。前者胃腸始終不得休息,后者胃腸功能長期被抑制。久而久之,胃炎、潰瘍的問題就會不請自來了。
2、情志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常的情志變化對人體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但是七情太過,對人體就會造成一定的傷害了。篇幅有限,我們這里僅以最常見的怒、思、恐三者為例,來說明情志過度對人體的影響。
——怒則氣上
怒發沖冠,是對“氣上”的最佳注解。人在大怒時,面紅耳赤,暴跳如雷,拍案而起,語聲高亢,甚至連頭發都立起來了。一切表現,都是人體之氣向上升發的跡象。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是需要怒的,通過小怒,可以起到疏通氣機的作用。如我們在觀看激烈的奧運比賽時,常會隨著中國隊員的獲勝而欣喜,隨著失敗而感慨憤怒。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讓自己心中郁積起來的不良情緒得以適當的宣泄,從而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然而,大氣傷身,大怒傷肝。過度的發怒,木性升發的太過,對肝血就會造成很大的消耗。此時最需要的是冷靜,是用水的陰柔滋養,來緩和亢盛上逆的肝氣。
——思則氣結
當一個人有心事,會變得茶不思、飯不想。中醫認為,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神處于很活躍的狀態。而神的活動,是以消耗五臟的精血物質為基礎的。我們常把自己用心書寫的文字,說成是自己心血凝聚而成,就是這個意思。現在精血主要用來支持滋養神的活動,全身的氣血運行就相應地遲緩下來,從而出現了所謂的“氣結”。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分析同樣很好理解,人在思考問題時,腦的耗氧量劇增,血液大部分都流向腦,其他臟器的供血相對減少。消化系統的供血量減少,胃腸蠕動減慢,就出現了上述的現象。
適度的思考有助于鍛煉我們的思維,提高我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但是思慮太過,往往會加重全身氣結的狀況,進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造成身體的虛弱。這時最需要的是加強身體的運動,讓一身的氣血得以流通。
——恐則氣下
經常在電影里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個怯懦膽小的人,被手槍抵住頭部,很快發現褲子濕了。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氣下”的表現。人在受到驚嚇時,心生的恐懼會令一身之氣向下走,常表現出欲解小便的現象。中醫認為,恐傷腎。腎氣不足,無法固攝,就會出現小便,甚至二便失禁的表現。
3、勞逸
——過勞
我們常常聽到“五勞七傷”的說法。其中的五勞,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就是典型的由于過勞引起的疾病。實際上,過勞的問題,還可以從一個更廣泛的角度來理解。長時間看書,眼睛就會過勞;長時間伏案工作,脖子就會過勞;長時間敲鍵盤、點鼠標,手的筋脈就會過勞;長時間站立,腰腿就會過勞……實際生活中,這些“局部”的過勞,給我們的身體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比全身性的勞累更常見一些。
除了身體(包括整體和局部)的過勞,還有精神的過勞。現代社會,經濟飛速增長的背后,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在拼命地工作,絞盡腦汁地思考通往財富的道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每一個人都承受著空前的精神壓力,在這些壓力面前,精神常常是被過度消耗的。
——過逸
過勞不好,反過來,過分的安逸,對人體同樣不是件好事。身體的過分舒適,缺少運動,會讓全身的氣血運行遲緩,脾胃功能減弱,出現一身的虛弱表現。或者脾虛無力運化水谷,氣血無從化生,骨瘦如柴;或者脾虛運化不利,水濕停聚,一身虛胖。如果是精神上沒有半點壓力,過度安逸,會讓人喪失斗志和進取心,智慧蒙塵,庸碌無為。
經過以上飲食、情志、勞逸等方面的“邪氣”干擾,正氣不斷地被損耗,人體內常會出現以下幾種病理產物:氣滯、血瘀、痰濕、食積等。這些產物給人體的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威脅,成為今天眾多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在下面的診法和辨證的章節里,我們還將一起認識這些邪氣致病的特點,以及如何對這些邪氣進行辨識等知識。
三、正 邪 之 爭
當正氣遇到邪氣,一場戰爭的爆發就是無法避免的了。一方為了自己的發展侵犯他人,一方為了自身的安危奮起反抗。下面我們繼續來解讀醫案,從中體驗正與邪之間展開的這場激烈的戰爭。病案3王某,男,29歲。因勞累汗出受風,發熱3日不退,體溫在385~396℃之間,服阿司匹林、泰諾等退熱藥后,汗出,熱退,但4~6小時后,體溫即升至原高度。惡寒發熱,惡寒時加蓋三床棉被仍覺冷,隨即發熱,無汗,關節酸痛。舌紅、苔白,脈浮弦數。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外感風寒邪氣而引起的感冒發熱病例。我們這里,重點對幾個癥狀進行分析,來體會一下正邪交爭的過程。
1、惡寒(怕冷)當我們經受了一次別人的惡意攻擊后,做出來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提高警惕,避免再次遭到襲擊。人體也是一樣。剛剛經受了一次風寒邪氣的侵襲,人體對風、寒這樣的自然現象會變得異常敏感。遇到一點點風吹草動,人體馬上會緊張起來。表現出來的就是感冒后,患者會出現怕風、怕冷這樣的癥狀。
惡寒是中醫判斷外感病病位最重要的癥狀之一。所謂“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只要還有惡寒的現象存在,就說明邪氣還在體表,就需要用發汗解表的方法來治療。惡寒消失,不外兩種情況:邪氣被正氣驅趕出人體;或者邪氣進一步深入到機體內部,病情加重了。俗話講“好了傷疤忘了疼”。傷口還在疼痛流血,人就會隨時警惕不要再受到傷害。一旦傷口痊愈,頭腦中的這根弦也就松下來了。
2、發熱發熱是外感病中最常見到的癥狀之一。無論感受的是寒邪還是熱邪,都可以出現發熱的表現。這熱是從何而來的呢?
奧運會場正在激烈的角逐,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無論賽場內多么的涼爽,對峙的雙方選手仍是大汗淋漓,身熱難耐。說明一個道理,交戰是一個非常消耗能量的過程,交戰會產生大量的熱。人體也是一樣。當邪氣來襲,正氣奮起抗爭的時候,正邪之間展開的激烈戰事,帶來了大量的熱。
3、汗曾經寫過幾篇與出汗有關的文章,在博客里(blogsinacom cn/noill),可以參考。這里重點講一下外感病過程中出汗的性質與意義。
當人體遭遇外邪侵襲時,通常會采取三種方法,將邪氣驅逐出體外。這三種方法分別是:汗、吐、下。如果邪氣在體表,人體會通過發汗,讓邪氣從表而走;如感受風寒邪氣后,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人體也可以出現遍身汗出,熱退神清氣爽。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中醫根據人體自身的規律,發明了汗法,幫助人體更好地通過發汗的方式,把停留在體表的邪氣驅趕出去。
如果邪氣在上,如吃了一些不干凈的食物,胃會馬上作出反應,希望把這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排出去,就會表現出惡心、嘔吐。如果這些不干凈的食物繼續向下到達了腸,腸就會通過腹瀉的方式,把這些臟東西排出去。這就是我們平時因為飲食不潔導致的急性腸胃炎的發病過程。
以上是邪氣從外侵襲人體,人體正氣奮起反抗的過程。對于這種外感性的疾病,中醫一般主張速戰速決,盡快地將邪氣驅趕到體外。如果治療不當,邪氣沒有被清除干凈,反而停留在身體里,邪氣就會對正氣造成不斷的耗傷,發展成更加嚴重的疾病,中醫稱為“閉門留寇”。
中醫對外邪的處理思路,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反映。中國自古尊崇“和為貴”的思想,希望成就“睦鄰友好,和平共處”,構建“和諧社會”。即便是對于自己的仇敵,也同樣顯示出無比的寬宏,所謂“殺人不過頭點地”。對于外邪,中醫采用的方法,與西醫“對抗”的思路有著本質的差別,中醫永遠允許外邪存在,只是不要給我們的健康造成危害就可以了,所以策略是“驅逐”。
內傷病的發病過程,與外感不同。外感是有外邪來侵犯,內傷病中的邪,卻常常是我們自己親手培養出來的。我們暴飲暴食,酷愛肥甘厚味、生冷黏膩,就是在努力培養痰濕之邪;我們性情急躁,怒火常燃,雷霆常作,就是在培養肝火之邪;我們多愁善感,孤獨自閉,郁郁寡歡,就是在培養氣郁血瘀之邪;我們徹夜不眠,房事無度,緊張焦慮,就是在為中風奠定基礎。人體陰陽平秘的正氣,確實敵不住如此繁多的邪氣來打擊,最終敗下陣來,一場曠日持久的正邪之爭,以邪勝正負作了了結。下面我們還是繼續品讀醫案,來加深一下對內傷疾病的認識。病案4丹溪治浦江鄭君。年近六旬。奉養膏粱。仲夏久患滯下。又犯房勞。一夕如廁。忽然昏仆。撒手。遺尿。目上視。汗大出。喉如拽鋸。呼吸甚微。其脈大而無倫次。可畏之甚。此陰虛而陽暴絕也。急令煎人參膏。且與灸氣海穴。艾壯如小指。至十八壯。右手能動。又三壯。唇微動。參膏成。與一盞。至半夜后。盡三盞。眼能動。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利止。十數斤全安。這則醫案是金元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醫生朱丹溪的醫案。案中的患者,就是由于長期在飲食勞逸方面失常,最后導致了中風病的發生。由于是文言文,這里稍作注解。案中講道,這是朱丹溪治療鄭老先生的一則醫案。鄭先生快六十歲了,平素生活條件比較優越,所進飲食以肥甘厚味為主。房事活動也不太節制。一天晚上上廁所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雙手張開,小便失禁,雙眼上吊(俗稱翻白眼),大汗淋漓,喉嚨里痰聲隆隆,如拉鋸。呼吸非常微弱。
從這例醫案,我們可以看到,中風病發生的幾個重要的因素:痰濕,腎虛,肝風。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脾會主持運化水谷;但由于長期大量的食用肥甘厚味,脾的工作壓力過大,脾會疲勞;肥甘厚味無法得到正常的運化,就會聚集在身體里,形成痰濕。這是由于我們的飲食失宜,損害了正氣,培養了痰濕之邪。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腎水會為肝木作好滋養、涵蓄的工作,使肝木性情舒展而不暴烈。但由于房事不節制,對腎水的消耗過度,肝木得不到充分的滋養,性情就越發的急躁,或表現為肝火,或表現為肝風。此例即屬肝風內動。
痰濕也好,肝風也罷,這些邪雖然在體內,但是如果人體此時注意培補自己的正氣,邪氣還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但一般在沒有發病之前,我們的確很難意識到這種危險。直到有一天,災難來到面前。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大便的問題,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尤其對于兼有便秘癥狀的朋友,大解是一個非常消耗正氣的活動。這位鄭老先生,就是由于大解時,正氣消耗太過,肝風邪氣趁其虛弱,帶領痰濕邪氣一路上沖,形成了中風病。邪氣強盛,正氣不敵,一敗涂地,才有了上面的表現。
內傷病的形成,實際上是由于我們在飲食、情志、勞逸等生活方面的不檢點,造成了體內正氣的不斷損耗,邪氣的不斷增長,最終正不勝邪而發病。可見,內傷病的發生,往往都是非常緩慢而隱蔽的。同樣的,疾病一旦形成,想讓人體重新回復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中醫對內傷病的治療,也就更崇尚大家所熟識的兩個字“調理”。隨著現代醫學的興起,抗生素在外感病領域的廣泛應用,中醫的陣地日漸衰少。中醫逐漸成了多數國人的無奈之選,被放在選項單的最末位。相應的,中醫治療內傷病的優勢也逐漸鮮明,“調理”才成了中醫的代名詞,中醫也從此才成了“慢郎中”。實際上,中醫自古有“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的說法。中醫不是慢,而是當快則快,當慢則慢。
§你認為中醫在應對外感病方面,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呢?
四、關 于 體 質
在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中,有一點非常值得注意,就是關于“體質”。
同居一室,飲食起居相同的兩個人,同患感冒,但一個表現出頭痛,怕冷明顯;另一個則是咽喉疼痛,怕冷不明顯。中醫對兩人的診斷,一寒一熱。同樣的發病經歷,卻表現為不同的病證,原因主要在于兩人的體質不同。對體質的認識和重視,是中醫學非常鮮明的一個特征。
一般來說,體質是人的先天因素所決定,受到后天因素(如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影響而成的。體質一旦形成,會表現出一種比較穩定的性質,也就是說,體質一般不會輕易改變。
中醫學根據人體不同的性質,對人的體質進行了劃分。不同的醫家,對體質的劃分都有著不同的看法。無疾這里,為了方便大家學習理解,給大家介紹一種從虛實兩方面對體質進行劃分的方法。虛性體質,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實性體質,主要包括寒、熱、痰濕、氣郁、血瘀等。不同的體質,容易發生的疾病不同;不同的體質,患同樣疾病時表現不同,治療的方法也不同;不同的體質,也有不同的養生方案。
該如何判斷自己的體質,究竟是氣虛,是陰虛,還是痰濕,或者氣郁?我們在接下來的診斷和辨證兩個章節中,還會和大家詳細地討論。
§被世人廣為傳誦,認為精妙無比的脈診,究竟是怎樣的呢?作為還沒有入門的愛好者,應該怎樣邁出學習脈診法的第一步呢?作為愛好者,有沒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脈診的基本方法呢?
§醫生診病,望、聞、問、切這四種臨床技能,你認為哪一項是最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