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時代,科舉考試倍受重視,應試者小楷書法的好壞,也是考核重要標準之一。不僅如此,入仕為官之后,為了書寫奏折、公文,小楷仍然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所以對于這一時期的讀書人來說,小楷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清朝對科舉考試和官場中的書法要求極為嚴格。不僅字跡要清晰工整,不能有涂改勾畫,而且決不允許使用異體、別體字形。如果違反了這些要求,作為考生便失去了錄取資格,作為官員則會受到處分。在這種氣氛下,清代小楷形成了一種整齊規(guī)范的統(tǒng)一面目。因為這種面目,主要是為皇家或朝廷服務的。所以被稱為“館閣體”。
館閣體書法特點:
館閣體這種書法風格流行于明清兩代。明代稱之為臺閣體,后來慢慢稱之為館閣體。另外館閣體不僅僅代指書寫字體,在文學上也指那些特殊格式的文學體裁,比如,明代就有臺閣詩。
臺閣這個詞,更普遍的叫法是在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后,設立大學士的時候。后來隨著內(nèi)閣制度的確立,漸漸地,在皇帝,身邊幫助皇帝處理奏折、起草文案、進諫納言的一些近臣就開始稱之為臺閣之臣。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乾隆中葉后,四庫館開,而其風益盛。然此體唐、寧已有之: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內(nèi)載有官楷手書。沈括《筆談》云: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竊以為比種楷法在書守則可,士大夫亦從而效之,何耶?”[1] 所謂“臺閣”,本指尚書,引申為官府之代稱。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自帖括之習成,字法送別為一體,土龍木偶,毫無意趣”,故“臺閣體”是書法品評時的一個貶詞。
清代遺留館閣體書法欣賞:
館閣體最初采用的,是以歐陽詢和趙孟頫的書法字體為基礎演變、整合而來的字形。后來到了清朝,康熙、乾隆特別喜歡董其昌,所以又加入了一些董其昌的書法元素。但整體上講,館閣體其實是中國古代王朝比較流行的一種標準書寫字體,其本身并無什么對錯可言,也無藝術(shù)性的要求,純粹的就是出于國家機器運轉(zhuǎn)的需要,因此實用性大過一切。后來,科舉考試中,大部分書寫字體也都變成了館閣小楷,成為官方考試專用書寫字體。
館閣體為何采用歐陽詢的書法:
歐陽詢是我國著名的楷書大家,被譽為正書第一,對此在規(guī)矩法度森嚴的楷書中當首推歐陽洵的楷法,其骨力的剛健、筆法的精到、結(jié)構(gòu)的森嚴,堪為后人立法,歷代書家,莫不受其影響。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唐人楷法,作為學術(shù)的基礎,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歐楷也就成了館閣體的首選書體。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