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書應該是一種結體嚴格、書寫規范的書體,這有別于任意潦草的亂寫。所謂:“草字離了格,神仙也不識”。這里的“格”,就是草書書寫的基本法則和規范。但是,我們仍能見到古今今草書家的書作中,有不顧字形而任意馳騁的結體,這是不值得稱道的風氣。
草書的用筆是不同于其它書體的。它不同于楷書的逆鋒入筆,然后切筆、頓筆,篆隸是逆鋒入筆,鋪平筆頭毫錐、澀筆運行。有一個老書家這樣總結:楷書是三下子,篆隸是兩下子,草書是一下子。我覺得他直入問題的本質而又總結得簡潔明了。草書的用筆是,當筆尖落在紙上是直接順著筆鋒往下運行的。即孫過庭說的"草貴流而暢"。
草書用墨法
墨本來是黑的,一色而已。運用得好,可以墨彩斑瀾,顯現豐富的變化。故古來有“墨分五色”之說。墨中由于水的多少,研磨時間的長短,宣紙吸墨能力的強弱,以及書寫時運筆的輕重疾徐,就會產生焦、濃、淡、枯、濕等效果,出現多變的墨色。這多變的墨色,也會使點畫線條產生立體感、層次感和光感,從而使漢字書法具有空間美。
草書在墨色表現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有時濃談對比,有時燥潤相雜,燥以取險,潤以求研。使千姿百態的漢字呈現具有不同個性的生命力,而且又是那么和諧,達到一種引入無限遐想的境界。當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作草書,常常筆蘸濃墨后,復蘸清水書之,筆畫間墨氣淋漓,蒼潤雄秀,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優美意境。
著名書法家王冬齡更喜濡染大筆,濃談兼施,沉實而靈澈,書情深邃,意境高遠,如山川復蘇,草木滋榮,強烈的藝術感染不下一幅水墨畫。
草書中,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施用以下五種墨色:
1.焦墨:單獨用焦墨的情況極少,有時為追求特殊效果偶爾用之。焦里的效果是凝重而枯澀。
2.濃墨;為多數書家所喜歡。濃墨的顏色深沉縹緲,光彩黝然。
3.談墨:水多墨少則淡。談墨的效果醒澈空靈,清疏淡遠,運用得好,筆畫中筆鋒轉折平行絲絲可數,頗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4.枯墨:干筆毫中蘸微許墨就是枯墨。枯墨可產生苦澀老辣的效果,運筆如擦筆,易出飛白,渴筆常用之。用枯墨寫出來的筆畫顯得蒼古老到。
5.濕墨:非濃非淡的墨中再多加水調融后就是濕墨。濕墨的效果有水墨淋漓,酣暢痛快之感。
草書常用字標準字帖四書法技巧品鑒:
草書的書寫速度較其他書體要快一些,而且運動感更強,加上筆法的多種運用,唯有使用較好的墨方能方便筆法的運用,適量加水后的墨較為潤澤,書寫時也不滯筆。反之,如果使用含膠重的墨寫草字,一是筆拉不開,粘連得厲害,二是寫幾畫墨就干了,很難控制好筆鋒,也會影響創作或書寫時的情緒。
好的墨因為層次豐富,墨彩紛呈。尤其作草書時更便于寫出濃淡、干濕、潤燥、枯澀、淋漓等各種不同效果,更能使作品錦上添花。而有些低劣的墨汁烏而不亮,稍一兌些顏色就又灰又無層次變化,在選用時一定要認真區別。使用北京出品的中華墨汁或一得閣墨汁較好。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