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跌打丸
處方:三七64g 當(dāng)歸32g 白芍48g 赤芍64g 桃仁32g 紅花48g 血竭48g 北劉寄奴32g 骨碎補(燙)32g 續(xù)斷320g 蘇木48g 牡丹皮32g 乳香(制)48g 沒藥(制)48g 姜黃24g 三棱(醋制)48g 防風(fēng)32g 甜瓜子32g 枳實(炒)32g 桔梗32g 甘草48g 關(guān)木通32g 自然銅(煅)32g 土鱉蟲32g
制法:上二十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氣微腥,味苦。
規(guī)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瘀血腫痛,閃腰岔氣。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雅叫哈頓散
處方:小百部100g 藤苦參100g 苦冬瓜100g 箭根薯100g 羊耳菊根100g 蔓荊子莖及葉100g
來源:本品系傣族驗方。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暗灰色的粉末;氣微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痛止血。用于感冒發(fā)熱,喉炎,胸腹脹痛,虛勞心悸,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流血。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9g,一日3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清眩丸
處方:川芎200g 白芷200g 薄荷100g 荊芥穗100g 石膏100g
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的大蜜丸;氣微香,味微甜而后辛、涼。
規(guī)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清熱。用于風(fēng)熱頭暈?zāi)垦#^痛,鼻塞牙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羚羊角膠囊
來源:為羚羊角經(jīng)加工制成的膠囊。
制法:取羚羊角150g,銼成最細粉,混勻,裝入膠囊,制成1000粒或500粒,即得。
性狀:本品為膠囊劑,內(nèi)容物為白色或類白色的粉末;氣微腥,味淡。
規(guī)格:每粒裝(1)0、15g(小粒)(2)0、3g(大粒)
功能主治:平肝息風(fēng),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熱驚癇,神昏痙厥,子癇抽搐,癲痛發(fā)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fā)斑,癰腫瘡毒。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3~0、6g,一日1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蛇膽陳皮散
處方:蛇膽汁100g 陳皮(蒸)600g
制法:上二味,陳皮粉碎成細粉,與蛇膽汁混勻,干燥,粉碎,過篩,即得。
性狀:為黃棕色至紅棕色的粉末;氣微香,味甘、辛、微苦。
規(guī)格:每瓶裝(1)0、3g(2)0、6g
功能主治:順氣化痰,祛風(fēng)健胃。用于風(fēng)寒咳嗽,痰多嘔逆。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3~0、6g,一日2~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蛇膽川貝散
處方:蛇膽汁100g 川貝母600g
制法:以上二味,川貝母粉碎成細粉,與蛇膽汁混勻,干燥,粉碎,過篩,即得。
性狀:本品為淺黃色至淺棕黃色的粉末;味甘、微苦。
規(guī)格:每瓶裝(1)0、3g(2)0、6g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除痰。用于肺熱咳嗽,痰多。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3~0、6g,一日2~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黃連上清丸
處方:黃連10g 桅子(姜制)80g 連翹80g 蔓荊子(炒)80g 防風(fēng)40g 荊芥穗80g 白芷80g 黃芩80g 菊花160g 薄荷40g 酒大黃320g 黃柏(酒炒)40g 桔梗80g 川芎40g 石膏40g 旋覆花20g 甘草40g
制法:以上十七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50~17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本品為黑褐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苦。
規(guī)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清熱通便,散風(fēng)止痛。用于上焦風(fēng)熱,頭暈?zāi)X脹,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咽喉紅腫,耳痛耳鳴,暴發(fā)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黃赤。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忌食辛辣食物;孕婦慎用;脾胃虛寒者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黃氏響聲丸
處方:薄荷、浙貝母、連翹、蟬蛻、胖大海、酒大黃、川芎、兒茶、桔梗、訶子肉、甘草、薄荷腦
制法:上十二味,除薄荷腦外,取大黃、川芎、訶子肉、浙貝母、薄荷、兒茶粉碎成粗粉,其余連翹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時,合并煎液,靜置沉淀,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與大黃等粗粉拌勻,干燥,粉碎成細粉,過篩(80目),加入薄荷腦,混勻。制成糖衣丸,或制成每丸重0、1g或每丸重0、133g的炭衣丸,即得。
性狀:為糖衣或炭衣濃縮丸,除去包衣后顯褐色或棕褐色;味苦、清涼。
規(guī)格:(1)每瓶裝400丸(糖衣丸)(2)每丸重0、1g(炭衣丸)(3)每丸重0、133g(炭衣丸)
功能主治:疏風(fēng)清熱,化痰散結(jié),利咽開音。用于急、慢喉{喑},風(fēng)熱外束,痰熱內(nèi)盛,聲音嘶啞,咽喉腫痛,咽干灼熱,咽中有痰,或寒熱頭痛,或便秘尿赤;急、慢性喉炎及聲帶小結(jié)、聲帶息肉初起見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炭衣丸一次8丸(每丸重0、1g)或6丸(每丸重0、133g),糖衣丸一次20丸,一日3次,飯后服用;兒童減半。
儲藏:密封。
注意:胃寒便溏者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通竅鼻炎片
處方:蒼耳子(炒)120g 防風(fēng)90g 黃芪150g 白芷90g 辛夷90g 白術(shù)(炒)90g 薄荷30g
制法:上七味,取白芷、白術(shù)50g粉碎成細粉,剩余白術(shù)及其余蒼耳子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8~1、32(80℃)的清膏,與上述粉末混勻,干燥,粉碎,制粒,壓制成6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黃棕色;味微苦、辛涼。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消炎,宣通鼻竅。用于鼻淵,鼻塞,流涕,前額頭痛;鼻炎,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7片,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通宣理肺丸
處方:紫蘇葉144g 前胡96g 桔梗?96g 苦杏仁72g 麻黃96g 甘草72g 陳皮96g 半夏(制)72g 茯苓96g 枳殼(炒)96g 黃芩96g
制法:上十一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35~45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13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黑棕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甜、略苦。
規(guī)格: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6g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感冒咳嗽,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頭痛無汗,肢體酸痛。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7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通關(guān)散
處方:豬牙皂500g 鵝不食草250g 細辛250g
制法:上三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規(guī)格:每瓶裝1、5g
功能主治:通關(guān)開竅。用于突然氣閉昏厥,牙關(guān)緊閉,不省人事。
用途用量:每用少許,吹鼻取嚏。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消癭丸
處方:昆布300g 海藻200g 蛤殼50g 浙貝母50g 桔梗100g 夏枯草50g 陳皮100g 檳榔100g
制法: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褐色的大蜜丸;味咸、澀。
規(guī)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散結(jié)消癭。用于癭瘤初起;單純型地方性甲狀腺腫。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飯前服用;小兒酌減。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益元散
處方:滑石600g 甘草100g 朱砂30g
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飛成極細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細粉,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淺粉紅色的粉末,手捻有潤滑感;味甜。
功能主治:清暑利濕。用于感受暑濕,身熱心煩,口渴喜飲,小便短赤。
用途用量:調(diào)服或煎服,一次6g,一日1~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疳積散
處方:石燕(煅)100g 石決明(煅)100g 使君子仁100g 雞內(nèi)金(炒)50g 谷精草50g 威靈仙50g 茯苓100g
制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灰黃色的粉末;味微澀。
功能主治:消積治疳。用于小兒疳積,面黃肌瘦,腹部膨脹,消化不良,目翳夜盲。
用途用量:用熱米湯加少量糖調(diào)服,一次9g,一日2次;三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夏枯草膏
來源:為夏枯草經(jīng)加工制成的煎膏。
制法:取夏枯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1~1、25(80~85℃)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煉蜜200g或蔗糖200g,加熱溶化,混勻,濃縮至規(guī)定的相對密度,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澀。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結(jié),消腫。用于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腫痛;甲狀腺腫大,淋巴結(jié)結(jié)核,乳腺增生癥。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珠黃吹喉散
處方:珍珠50g 牛黃30g 硼砂(煅)250g 西瓜霜80g 雄黃40g 兒茶100g 黃連100g 黃柏150g 冰片50g
制法:上九味,除牛黃、冰片、西瓜霜外,珍珠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雄黃水飛成極細粉;其余硼砂等四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及西瓜霜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淡黃色的粉末;氣香,味苦,有清涼感。
功能主治:解毒化腐。用于咽喉口舌腫痛、糜爛。
用途用量:外用,吹于患處,一日3~5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祛風(fēng)舒筋丸
處方:防風(fēng)50g 桂枝50g 麻黃50g 威靈仙50g 制川烏50g 制草烏50g 蒼術(shù)(炒)50g 茯苓50g 木瓜50g 秦艽50g 骨碎補(炒)50g 牛膝50g 甘草50g 海風(fēng)藤50g 青風(fēng)藤50g 穿山龍50g 老鸛草50g 茄根50g
制法:上十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60~18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的大蜜丸;氣微,味甜、苦。
規(guī)格:每丸重7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舒筋活絡(luò)。用于風(fēng)寒濕痹,四肢麻木,腰腿疼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活血止痛散
處方:當(dāng)歸400g 三七80g 乳香(制)80g 冰片20g 土鱉蟲200g 自然銅(煅)120g
制法:上六味,除冰片外,其余當(dāng)歸等五味粉碎成細粉;將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灰褐色的粉末;氣香,味辛、苦、涼。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用途用量: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5g,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保赤散
處方:六神曲(炒)250g 巴豆霜150g 天南星(制)400g 朱砂250g
制法:上四味,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六神曲、天南星粉碎成細粉;巴豆霜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粉紅色至橙紅色的粉末;味淡、微辛。
規(guī)格:每瓶裝0、09g。
功能主治:消食導(dǎo)滯,化痰鎮(zhèn)驚。用于小兒冷積,停乳停食,大便秘結(jié),腹部脹滿,痰多。
用途用量:口服,小兒六個月至一歲一次0、09g,二歲至四歲一次0、18g。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泄瀉者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茴香橘核丸
處方:小茴香(鹽炒)40g 八角茴香40g 橘核(鹽炒)40g 荔枝核80g 補骨脂(鹽炒)20g 肉桂16g 川楝子80g 延胡索(醋制)40g 莪術(shù)(醋制)20g 木香20g 香附(醋制)40g 青皮(醋炒)40g 昆布40g 檳榔40g 乳香(制)20g 桃仁16g 穿山甲(制)20g
制法:上十七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狀:為黃褐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氣香,味微酸、辛、苦。
規(guī)格:每100丸重6g
功能主治:散寒行氣,消腫止痛。用于寒疝,睪丸腫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參苓白術(shù)散
處方:人參100g 茯苓100g 白術(shù)(炒)100g 山藥100g 白扁豆(炒)75g 蓮子50g 薏苡仁(炒)50g 砂仁50g 桔梗50g 甘草100g
制法: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黃色至灰黃色的粉末;氣香,味甜。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參蘇丸
處方:黨參75g 紫蘇葉75g 葛根75g 前胡75g 茯苓75g 半夏(制)75g 陳皮50g 枳殼(炒)50g 桔梗50g 甘草50g 木香50g
制法:上十一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生姜30g、大棗30g,分次加水煎煮,濾過。取上述粉末,用煎液泛丸,干燥,即得。
性狀:為棕褐色的水丸;氣微,味微苦。
功能主治:疏風(fēng)散寒,祛痰止咳。用于體弱感受風(fēng)寒,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悶嘔逆。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腫節(jié)風(fēng)片
來源:為腫節(jié)風(fēng)經(jīng)加工制成的片。
制法:取腫節(jié)風(fēng)3125g,切碎,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狀,干燥成干浸膏,加輔料適量,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褐色;氣香,味苦、微澀。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用于肺炎、闌尾炎、蜂窩組織炎屬熱毒壅盛證候者,并可用于癌癥輔助治療。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狗皮膏
處方:生川烏80g 生草烏40g 羌活20g 獨活20g 青風(fēng)藤30g 香加皮30g 防風(fēng)30g 鐵絲威靈仙30g 蒼術(shù)20g 蛇床子20g 麻黃30g 高良姜9g 小茴香20g 官桂10g 當(dāng)歸20g 赤芍30g 木瓜30g 蘇木30g 大黃30g 油松節(jié)30g 續(xù)斷40g 川芎30g 白芷30g 乳香34g 沒藥34g 冰片17g 樟腦34g 丁香17g 肉桂11g
制法:上二十九味,乳香、沒藥、丁香、肉桂分別粉碎成粉末,與樟腦、冰片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其余生川烏等二十三味酌予碎斷,與食用植物油3495g同置鍋內(nèi)炸枯,去渣,濾過,煉至滴水成珠。另取紅丹1040~1140g,加入油內(nèi),攪勻,收膏,將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上述粉末,攪勻,分攤于獸皮或布上,即得。
性狀:為攤于獸皮或布上的黑膏藥。
規(guī)格:每張凈重(1)12g(2)15g(3)24g(4)30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風(fēng)寒濕邪、氣滯血瘀引起的四肢麻木,腰腿疼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閃腰貧氣,脘腹冷痛,行經(jīng)腹痛,濕寒帶下,積聚痞塊。
用途用量:外用,用生姜擦凈患處皮膚,將膏藥加溫軟化,貼于患處或穴位。
儲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注意:孕婦忌貼腰部和腹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乳癖消片
處方:鹿角、蒲公英、昆布、天花粉、雞血藤、三七、赤芍、海藻、漏蘆、木香、玄參、牡丹皮、夏枯草、連翹、紅花
制法:上十五味,玄參、三七、鹿角分別粉碎成細粉;其余蒲公英等十二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濃縮至適量,與上述細粉和適量的輔料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壓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黑色;氣微,味苦、咸。
功能主治:軟堅散結(jié),活血消癰,清熱解毒。用于乳癖結(jié)快,乳癰初起;乳腺囊性增生病及乳腺炎前期。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6片,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慎服。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乳疾靈顆粒
處方:柴胡、香附(醋炙)、青皮、赤芍、丹參、王不留行(炒)、雞血藤、牡蠣、海藻、昆布、淫羊藿、菟絲子
制法:上十二味,王不留行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10(70~80℃),待冷至室溫,加等量的乙醇使沉淀,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其余牡蠣等十一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與上述煎液合并,濃縮成相對密度約為1、40(50~60℃)的清膏,加入適量的蔗糖和糊精,制成顆粒,干燥,即得。
性狀:為棕黃色或棕褐色的顆粒;味苦、微甜。
規(guī)格:每袋裝14g(相當(dāng)于原藥材14、6g)
功能主治:舒肝解郁,散結(jié)消腫。用于肝郁氣滯、痰瘀互結(jié)引起的乳腺增生癥。
用途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2袋,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乳塊消片
處方:橘葉825g 丹參825g 皂角刺550g 王不留行550g 川楝子550g 地龍550g
制法:上六味,除地龍、王不留行外,其余橘葉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85℃),放冷,備用;地龍、王不留行用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濾過,合并濾液,加入上述濃縮液中,調(diào)整乙醇量達70%,攪拌均勻,靜置,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稠膏狀,減壓干燥成干浸膏,粉碎,加輔料適量,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褐色;味苦。
功能主治: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散乳塊。用于肝氣郁結(jié),氣滯血瘀,乳腺增生,乳房脹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國公酒
處方:當(dāng)歸、羌活、懷牛膝(去頭)、防風(fēng)、獨活、牡丹皮、廣藿香、檳榔、麥冬、陳皮、五加皮、厚樸(姜炙)、紅花、天南星(礬水炙)、枸杞子、白芷、白芍、紫草、補骨脂(鹽水炙)、青皮(醋炒)、白術(shù)(麩炒)、川芎、木瓜、梔子、蒼術(shù)(炒)、枳殼(去心麩炒)、烏藥、佛手、玉竹、陳皮、紅曲、蜂蜜、紅糖
制法:上三十三味,用白酒回流提取三次,每次30分鐘,濾過,合并濾液,靜置4個月,吸取上清液,灌封,即得。
性狀:為深紅色的澄清液體;氣清香,味辛、甜、微苦。
功能主治:散風(fēng)祛濕,舒筋活絡(luò)。用于經(jīng)絡(luò)不和、風(fēng)寒濕痹引起: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腰腿酸痛,下肢痿軟,行步無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撥云退翳丸
處方:密蒙花80g 蒺藜(鹽炒)60g 菊花20g 木賊80g 蛇蛻12g 蟬蛻20g 荊芥穗40g 蔓荊子80g 薄荷20g 當(dāng)歸60g 川芎60g 黃連20g 地骨皮40g 花椒28g 楮實子20g 天花粉24g 甘草12g
制法:上十七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苦。
規(guī)格: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明目,消障退翳。用于目翳外障,視物不清,隱痛流淚。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忌食辛辣食物。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純陽正氣丸
處方:廣藿香100g 半夏(制)100g 青木香100g 陳皮100g 丁香100g 肉桂100g 蒼術(shù)100g 白術(shù)100g 茯苓100g 朱砂10g 硝石(精制)10g 硼砂6g 雄黃6g 金礞石(煅)4g 麝香3g 冰片3g
制法:上十六味,除麝香、冰片、硝石外,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其余廣麝香等十一味粉碎成細粉。將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再將硝石研細摻入,過篩,混勻;另取花椒50g,加水煎煮二次,取煎液與上述粉末泛丸,低溫干燥,即得。
性狀:為棕黃色至棕紅色的水丸;氣芳香,味苦、辛。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用于暑天感寒受濕,腹痛吐瀉,胸膈脹滿,頭痛惡寒,肢體酸重。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1~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局方至寶散
處方:水牛角濃縮粉200g 牛黃50g 玳瑁100g 麝香10g 朱砂100g 雄黃100g 琥珀100g 安息香150g 冰片10g
制法:以上九味,玳瑁、安息香、琥珀分別粉碎成細粉;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將水牛角濃縮粉、牛黃、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橘黃色至淺褐色的粉末;氣芳香濃郁,味微苦。
規(guī)格:每瓶裝2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開竅定驚。用于熱病,痰熱內(nèi)閉,高熱驚厥,神昏譫語。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g,一日1次;小兒三歲以內(nèi)一次0、5g,四歲至六歲一次1g;或遵醫(yī)囑。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坎離砂
處方:當(dāng)歸37、5g 川芎50g 防風(fēng)50g 透骨草50g 鐵屑10kg
制法:以上五味,除鐵屑外,其余當(dāng)歸等四味加米醋適量,煎煮二次,濾過,合并濾液。將鐵屑置爐內(nèi)煅至一定程度時取出,立即將上述濾液倒入鐵屑中,攪勻,晾干,過篩,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的粗粉;質(zhì)重,稍有醋的酸氣。
規(guī)格:紙筒裝250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風(fēng)寒濕痹,四肢麻木,關(guān)節(jié)疼痛,脘腹冷痛。
用途用量:每250g加米醋15g(不可過量),立即拌勻,裝入布袋。外包棉墊(或毛巾),待發(fā)熱后,燙患處,藥涼后取下。再用時仍用前法拌醋,可反復(fù)使用數(shù)次。每日燙患處1~3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紅靈散
處方:麝香60g 雄黃120g 朱砂200g 硼砂120g 金礞石(煅)80g 硝石(精制)200g 冰片60g
制法:上七味,除麝香、冰片外,雄黃、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余硼砂等三味粉碎成細粉;將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棕色至紅棕色的粉末;氣芳香濃郁,味微苦。
功能主治:祛暑,開竅,辟瘟,解毒。用于中暑昏厥,頭暈胸悶,惡心嘔吐,腹痛泄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6g,一日1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如意金黃散
處方:姜黃160g 大黃160g 黃柏160g 蒼術(shù)64g 厚樸64g 陳皮64g 甘草64g 生天南星64g 白芷160g 天花粉320g
制法: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黃色至金黃色的粉末;氣微香,味苦、微甘。
功能主治:消腫止痛。用于瘡瘍腫痛,丹毒流注,跌撲損傷。
用途用量:外用,紅腫,煩熱,疼痛,用清茶調(diào)敷;漫腫無頭,用醋或蔥酒調(diào)敷,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調(diào)敷;一日數(shù)次。
儲藏:密封。
注意:外用藥,不可內(nèi)服。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陽和解凝膏
處方:鮮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鮮鳳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烏20g 桂枝20g 大黃20g 當(dāng)歸20g 生草烏20g 生附子20g 地龍20g 僵蠶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蘞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續(xù)斷10g 防風(fēng)10g 荊芥10g 五靈脂10g 木香10g 香櫞10g 陳皮10g 肉桂20g 乳香20g 沒藥20g 蘇合香40g 麝香10g
制法:上二十七味,除蘇合香外,肉桂、乳香、沒藥粉碎成細粉,與麝香配研,過篩,混勻。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斷,與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鍋內(nèi)炸枯,去渣,濾過,煉至滴水成珠;另取紅丹750~1050g,加入油內(nèi),攪勻,收膏,將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蘇合香及上述粉末,攪勻,分攤于紙上,即得。
性狀:為攤于紙上的黑膏藥。
規(guī)格:每張凈重(1)1、5g(2)3g(3)6g(4)9g
功能主治:溫陽化濕,消腫散結(jié)。用于陰疽,瘰疬末潰,寒濕痹痛。
用途用量:外用,加溫軟化,貼于患處。
儲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安宮牛黃散
處方:牛黃100g 水牛角濃縮粉200g 麝香25g 珍珠50g 朱砂100g 雄黃100g 黃連100g 黃芩100g 梔子100g 郁金100g 冰片25g
制法:上十一味,珍珠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黃連、黃芩、梔子、郁金香粉碎成細粉;將牛黃、水牛角濃縮粉、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黃色至黃橙色的粉末;氣芳香濃郁,味苦。
規(guī)格:每瓶裝1、6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鎮(zhèn)驚開竅。用于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中風(fēng)昏迷及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腦病,腦出血,敗血癥等具有上述癥狀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6g,一日1次;小兒三歲以內(nèi)一次0、4g,四歲至六歲一次0、8g,一日1次,或遵醫(yī)囑。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安陽精制膏
處方:生川烏24g 生草烏24g 烏藥24g 白蘞24g 白芷24g 白及24g 木鱉子24g 關(guān)木通24g 木瓜24g 三棱24g 莪術(shù)24g 當(dāng)歸24g 赤芍24g 肉桂24g 大黃48g 連翹48g 血竭10g 阿魏10g 乳香6g 沒藥6g 兒茶6g 薄荷腦8g 水楊酸甲酯8g 冰片8g
制法:上二十四味,血竭、乳香、沒藥、阿魏、兒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對密度為1、05的流浸膏,待冷后加入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混勻。其余生川烏等十六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時,第三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80℃)的清膏。與上述流浸膏合并,混勻,另加8、5~9、0倍重的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行涂膏,蓋襯,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為微紅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規(guī)格:8cm×0、5cm
功能主治:消積化癥,逐瘀止痛,舒筋活血,追風(fēng)散寒。用于癥瘕積聚,風(fēng)寒濕痹,胃寒疼痛,手足麻木。
用途用量:貼患處。
儲藏:密閉,置陰涼處。
注意:用于癥瘕積聚時,患者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冰硼散
處方:冰片50g 硼砂(煅)500g 朱砂60g 玄明粉500g
制法:以上四味,朱砂水飛成極細粉,硼砂粉碎成細粉,將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及玄明粉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粉紅色的粉末;氣芳香,味辛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熱毒蘊結(jié)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
用途用量:吹敷患處,每次少量,一日數(shù)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血康口服液
來源:為腫節(jié)風(fēng)浸膏粉制成的口服液。
制法:取腫節(jié)風(fēng)浸膏粉,加水,加熱煮沸溶解,濃縮,冷后加乙醇至含醇量達70%,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加水適量,濾過,濾液加入單糖漿和苯甲酸鈉適量,加水至規(guī)定量,攪勻,灌裝,即得。
性狀:為紅棕色的澄清液體;味苦、澀、微甜。
規(guī)格:每支裝10ml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腫散結(jié),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妄行,皮膚紫斑;原發(fā)性及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小性紫痕。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20ml,每日3~4次;小兒酌減;可連服一個月。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服藥后個別患者如有輕變惡心、嗜睡現(xiàn)象,繼續(xù)服藥后可自行消失。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仲景胃靈丸
處方:肉桂、延胡索、牡蠣、小茴香、砂仁、高良姜、白芍、炙甘草
制法:以上八味,白芍、炙甘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其余肉桂等六味粉碎成細粉,加入上述稠膏,混勻,烘干,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制成微丸,用百草霜包衣,撞光,干燥,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的微丸;氣芳香,味辛、甘。
規(guī)格:每袋裝1、2g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健胃止痛。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寒凝胃痛,脘腹脹滿,嘔吐酸水或清水。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g,一日3次;兒童酌減。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芎菊上清丸
處方:川芎20g 菊花240g 黃芩120g 梔子30g 蔓荊子(炒)30g 黃連20g 薄荷20g 連翹30g 荊芥穗30g 羌活20g 藁本20g 桔梗30g 防風(fēng)30g 甘草20g 白芷80g
制法: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狀:為棕黃色至棕褐色的水丸;味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散風(fēng)止痛。用于外感風(fēng)邪引起的惡風(fēng)身熱,偏正頭痛,鼻流清涕,牙疼喉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體虛者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代溫灸膏
處方:辣椒、肉桂、生姜、肉桂油
制法:以上四味,生姜、肉桂、辣椒分別粉碎成粗粉,用乙醇浸漬三次,第一次24小時,第二次72小時,第三次48小時,浸漬液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1、35(70℃)的清膏,加入由橡膠、氧化鋅、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再加入肉桂油,混勻,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為橘黃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功能主治:溫通經(jīng)脈,散寒鎮(zhèn)痛。用于風(fēng)寒阻絡(luò)所致腰背、四肢關(guān)節(jié)冷痛;及風(fēng)寒內(nèi)停引起的脘腹冷痛,虛寒泄瀉;慢性虛寒型胃腸炎、慢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外用,根據(jù)病證,按穴位貼一張。
儲藏:密閉,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四味土木香散
處方:土木香200g 苦參(去粗皮)200g 珍珠桿(去粗皮、心)100g 山柰50g
來源:系蒙古族驗方。
制法:上四味,粉碎成粗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黃白色的粉末;氣香,味極苦、微辛。
規(guī)格:每袋裝20g
功能主治:清瘟解表。用于瘟病初期,發(fā)冷發(fā)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痛,胸脅作痛。
用途用量:水煎服,一次2、5~3、6g,一日2~3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玉真散
處方:生白附子600g 防風(fēng)50g 白芷50g 生天南星50g 天麻50g 羌活50g
制法: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黃白色至淡黃色的粉末;氣香,味麻辣。
功能主治:祛風(fēng),解痙,止痛。用于破傷風(fēng);外治跌撲損傷。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1、5g,或遵醫(yī)囑。外用,取適量敷于患處。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六味安消散
處方:土木香50g 大黃200g 山柰100g 寒水石(煅)250g 訶子150g 堿花300g
來源:系蒙古族、藏族驗方。
制法: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灰黃色或黃棕色的粉末;氣香,味苦澀、微咸。
規(guī)格:每袋裝18g
功能主治:和胃健脾,導(dǎo)滯消積,行血止痛。用于胃痛脹滿,消化不良,便秘,痛經(jīng)。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2~3次。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六味木香散
處方:木香200g 梔子150g 石榴100g 鬧羊花100g 豆蔻70g 蓽茇70g
來源:系蒙古族驗方。
制法: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黃色的粉末;氣香,味辛、苦。
規(guī)格:每袋裝15g
功能主治:開郁行氣,止痛。用于脾胃氣滯,胃痛,腹痛,噯氣嘔吐。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3g,一日1~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六一散
處方:滑石粉600g 甘草100g
制法:以上二味,甘草粉碎成細粉,與滑石粉混勻,過篩,即得。
性狀:為淺黃白色的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潤滑感。
功能主治:清暑利濕。內(nèi)服用于暑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外治痱子刺癢。
用途用量:調(diào)服或包煎服,一次6~9g,一日1~2次;外用,撲撒患處。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烏貝散
處方:海螵蛸(去殼)850g 漸貝母150g 陳皮油1、5g
制法:以上三味,海螵蛸、浙貝母粉碎成細粉,加入陳皮油,混勻,過篩,即得。
性狀:為黃白色的粉末;氣微香,味咸、微苦。
規(guī)格:每瓶裝45g
功能主治:制酸止痛,收斂止血。用于胃痛泛酸,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用途用量:飯前口服,一次3g,一日3次;十二指腸潰瘍者可加倍服用。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風(fēng)濕骨痛膠囊
處方:制川烏、制草烏、紅花、甘草、木瓜、烏梅、麻黃
制法:上七味,取制川烏、制草烏、甘草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其余紅花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裝入膠囊,制成1000粒,即得。
性狀:為膠囊劑,內(nèi)容物為黃褐色的粉末;味微苦、酸
規(guī)格:每粒裝0、3g
功能主治:溫經(jīng)散寒,通絡(luò)止痛。用于寒濕痹所致的手足四肢腰脊疼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見以上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本品含毒性藥,不可多服,孕婦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牛黃千金散
處方:全蝎120g 僵蠶(制)120g 牛黃24g 朱砂160g 冰片20g 黃連160g 膽南星80g 天麻160g 甘草80g
制法:以上九味,除牛黃、冰片外,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余全蝎等六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棕紅色的粉末;氣芳香,味辛涼而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鎮(zhèn)痙定驚。用于小兒驚風(fēng)高熱,手足抽搐,痰涎壅盛,神昏譫語。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6~0、9g,一日2~3次,三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牛黃上清丸
處方:牛黃2g 薄荷30g 菊花40g 荊芥穗16g 白芷16g 川芎16g 梔子50g 黃連16g 黃柏10g 黃芩50g 大黃80g 連翹50g 赤芍16g 當(dāng)歸50g 地黃64g 桔梗16g 甘草10g 石膏80g 冰片10g
制法:以上十九味,除牛黃、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紅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苦。
規(guī)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散風(fēng)止痛。用于頭痛眩暈,目赤耳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燥結(jié)。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少林風(fēng)濕跌打膏
處方:生川烏16g 生草烏16g 烏藥16g 白及16g 白芷16g 白蘞16g 土鱉蟲16g 木瓜16g 三棱16g 莪術(shù)16g 當(dāng)歸16g 赤芍16g 肉桂16g 大黃32g 連翹32g 血竭10g 乳香(炒)6g 沒藥(炒)6g 三七6g 兒茶6g 薄荷腦8g 水楊酸甲酯8g 冰片8g
制法:以上二十三味,除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外,血蝎、乳香、沒藥、三七、兒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對密度1、05的流浸膏,其余生川烏等十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時,第三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80℃)的稠膏。與上述流浸膏合并,待冷卻后加入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混勻,另加8、5~9、0倍重的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打孔,切成小塊,即得。
性狀:為微紅色的片狀橡膠膏,布面具有小圓孔;氣芳香。
規(guī)格:(1)5cm×7cm(2)8cm×9、5cm
功能主治:散瘀活血,舒筋止痛,祛風(fēng)散寒。用于跌打損傷,腰肢酸麻,腹內(nèi)積聚,風(fēng)濕痛。
用途用量:貼患處。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孕婦慎用或遵醫(yī)囑。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五味清濁散
處方:石榴400g 紅花200g 豆蔻50g 肉桂50g 蓽茇50g
來源:系蒙古族驗方。
制法:上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黃棕色的粉末;氣香,味酸、辛、微澀。
規(guī)格:每袋裝15g
功能主治:開郁消食,暖胃。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脘冷痛,滿悶噯氣,腹脹泄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3g,一日1~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五味沙棘散
處方:沙棘膏180g 木香150g 白葡萄干120g 甘草90g 梔子60g
來源:系蒙古族驗方。
制法:以上五味,除沙棘膏、白葡萄干外,其余木香等三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粉碎成細粉,混勻后,加沙棘膏混勻,烘干,再粉碎成細粉,過篩,即得。
性狀:為深棕色的粉末;氣香,味酸、甘而苦、澀。
規(guī)格:每袋裝15g
功能主治:清熱祛痰,止咳定喘。用于肺熱久嗽,喘促痰多,胸中滿悶,胸脅作痛;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五虎散
處方:當(dāng)歸350g 紅花350g 防風(fēng)350g 天南星(制)350g 白芷240g
制法:上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橘黃色至暗黃色的粉末;氣微香,味微辛。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用途用量: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一次6g,一日2次;外用,白酒調(diào)敷患處。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五苓散
處方:茯苓180g 澤瀉300g 豬苓180g 肉桂120g 白術(shù)(炒)180g
制法:上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淡黃色的粉末;氣微香,味微辛。
功能主治:溫陽化氣,利濕行水。用于膀胱化氣不利,水濕內(nèi)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嘔逆泄瀉,渴不思飲。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儲藏:密封,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木瓜丸
處方:木瓜80g 當(dāng)歸80g 川芎80g 白芷80g 威靈仙80g 狗脊(制)40g 牛膝160g 雞血藤40g 海風(fēng)藤80g 人參40g 制川烏40g 制草烏40g
制法:以上十二味,木瓜、威靈仙、雞血藤、牛膝、制川烏、制草烏、人參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其余當(dāng)歸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包糖衣,打光,即得。
性狀:為糖衣濃縮丸,除去糖衣后顯黃褐色至黑褐色;味酸、苦。
規(guī)格:每10丸重1、8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活絡(luò)止痛。用于風(fēng)寒濕痹,四肢麻木,周身疼痛,腰膝無力,步履艱難。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0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馬錢子散
處方:馬錢子(沙燙)適量(含士的寧8、0g )地龍(去土焙黃)93、5g
制法:上二味,將制馬錢子、地龍分別粉碎成細粉,配研,過篩,即得。
性狀:為黃棕色的粉末;氣微,味苦。
規(guī)格:每袋裝0、6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用于因風(fēng)、寒、濕引起的臂痛腰痛,周身疼痛及肢體萎縮。
用途用量:每晚用黃酒或開水送服,一次0、2g,如無反應(yīng),可增至0、4g,最大服量不超過0、6g。老幼及體弱者酌減。
儲藏:密封。
注意:本品含毒性藥,不可多服。服藥后約1小時可能出現(xiàn)汗出周身,發(fā)癢,哆嗦等反應(yīng),反應(yīng)嚴重者可請醫(yī)生處理。十三歲以下兒童、孕婦及身體虛弱者,心臟病、嚴重氣管炎、單純性高血壓患者禁服。忌食生冷食物。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小金丸
處方:麝香30g 木鱉子(去殼去油)150g 制草烏150g 楓香脂150g 乳香(制)75g 沒藥(制)75g 五靈脂(醋炒)150g 當(dāng)歸(酒炒)75g 地龍150g 香墨12g
制法:以上十味,除麝香外,其余木鱉子等九味粉碎成細粉,將麝香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每100g粉末加淀粉25g,混勻,另用淀粉5g制稀糊,泛丸,低溫干燥,即得。
性狀:為黑褐色的糊丸;氣香,味微苦。
規(guī)格:(1)每10丸重6g(2)每100丸重6g(3)每100丸重3g
功能主治:散結(jié)消腫,化瘀止痛。用于陰疽初起,皮色不變,腫硬作痛,多發(fā)性膿腫,癭瘤,瘰疬,乳巖,乳癖。
用途用量:打碎后口服,一次1、2~3g,一日2次,小兒酌減。
儲藏:密封。
注意:孕婦禁用。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小兒腹瀉外敷散
處方:吳茱萸、丁香、白胡椒、肉桂
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分裝,即得。
性狀:為棕黃色的粉末;氣芳香,味辛。
規(guī)格:每瓶裝5g
功能主治:溫里散寒,燥濕健脾,止痛止瀉。用于胃腸虛寒性及消化不良性腹痛,腹瀉。
用途用量:外用,用食醋調(diào)成糊狀,敷于臍部,二歲以下一次1/4瓶,二歲以上一次1/3瓶;大便每日超過20次者,加敷涌泉穴,用量為1/4瓶,每24小時換藥一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小兒驚風(fēng)散
處方:全蝎130g 僵蠶(炒)224g 雄黃40g 朱砂60g 甘草60g
制法:以上五味,雄黃、朱砂分別水飛成極細粉;其余全蝎等三味粉碎成細粉,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橘黃色或棕黃色的粉末;氣特異,味甜、咸。
規(guī)格:每袋裝1、5g
功能主治:鎮(zhèn)驚熄風(fēng)。用于小兒驚風(fēng),抽搐神昏。
用途用量:口服,周歲小兒一次1、5g,一日2次;周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小兒百壽丸
處方:鉤藤45g 僵蠶(麩炒)45g 膽南星(酒炙)75g 天竺黃75g 桔梗30g 木香75g 砂仁45g 陳皮75g 蒼術(shù)(制)75g 茯苓30g 山楂(炒)150g 六神曲(麩炒)45g 麥芽(炒)45g 薄荷45g 滑石150g 甘草30g 朱砂10g 牛黃10g
制法:以上十八味,除牛黃外,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余鉤藤等十六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棕紅色的大蜜丸;氣香,味甜。
規(guī)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清熱散風(fēng),消食化滯,鎮(zhèn)驚熄風(fēng),化痰止咳。用于小兒外感風(fēng)熱,發(fā)熱頭痛,消化不良,停食停乳,厭食噯氣,咳嗽痰多,內(nèi)熱驚風(fēng)。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周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小兒化毒散
處方:牛黃8g 珍珠16g 雄黃40g 大黃80g 黃連40g 甘草30g 天花粉80g 川貝母40g 赤芍80g 乳香(制)40g 沒藥(制)40g 冰片10g
制法:以上十二味,除牛黃、冰片外,雄黃水飛成極細粉,珍珠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其余乳香等八味粉碎成細粉;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杏黃色至棕黃色的粉末;味苦,有清涼感。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用于小兒疹后余毒未盡,煩躁,口渴,口瘡,便秘,癤腫潰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6g,一日1~2次;三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外用,敷于患處。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川芎茶調(diào)散
處方:川芎120g 白芷60g 羌活60g 細辛30g 防風(fēng)45g 薄荷240g 荊芥120g 甘草60g
制法: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暗黃色的粉末;氣香,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疏風(fēng)止痛。用于風(fēng)邪頭痛,或有惡寒,發(fā)熱,鼻塞。
用途用量:飯后清茶沖服,一次3~6g,一日2次。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孕婦慎服。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三味蒺藜散
處方:蒺藜250g 冬葵果150g 方海150g
來源:系蒙古族驗方。
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粗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灰黃色的粉末;氣微腥,味苦、微咸。
功能主治:清濕熱,利尿。用于濕熱下注,小便熱痛。
用途用量:水煎服,一次 3~4、5g,一日 2~3 次。
儲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名稱:三子散
處方:訶子200g 川楝子200g 梔子200g
來源:系蒙古族驗方。
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粗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為姜黃色的粉末;氣微,味苦、澀、微酸。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用于溫?zé)幔獰幔戮脽帷?div style="height:15px;">
處方:香附(醋炙)160g 烏藥80g 檀香40g 延胡索(醋炙)80g 香櫞80g 薄黃40g 沉香10g 厚樸(姜汁炙)80g 零散香80g 降香40g 丁香10g 五靈脂(醋炙)80g 木香40g 排草10g 砂仁10g 乳香(醋炙)40g 高良姜6g 熟大黃80g
處方:榜嘎60g 波棱瓜子30g 秦艽花40g 獐牙菜40g 巴夏嘎40g 苦荬菜40g 洪連40g 小檗皮40g 節(jié)裂角茴香40g 金腰草30g 牛黃3g 紅花20g 止瀉木子30g
來源:虛人而感風(fēng)寒濕邪,邪正交爭于肌腠之間,正虛不能祛邪外出,故憎寒壯熱而無汗,頭項強痛,肢體酸痛。風(fēng)寒犯肺,肺氣不宣,故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苔白膩,脈浮而濡,正是風(fēng)寒兼濕之證。所以治當(dāng)益氣解表,散寒祛濕。方中羌活、獨活并為君藥,辛溫發(fā)散,通治一身
功能主治:散寒祛濕,益氣解表。氣虛,外感風(fēng)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痢疾、過敏性皮炎、濕疹等屬外感風(fēng)寒濕邪兼氣虛者。)
用途用量:上為粗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加生姜、薄荷各少許,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若正氣未虛,而表寒較甚者,去人參,加荊芥、防風(fēng)以祛風(fēng)散寒;氣虛明顯者,可重用人參,或加黃芪以益氣補虛;濕滯肌表經(jīng)絡(luò),肢體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靈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膿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氣和血止痛。
注意:本方多辛溫香燥之品,若是暑溫、濕熱蒸迫腸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誤用。若非外感風(fēng)寒濕邪,寒熱無汗者,亦不宜服。(方中藥物多為辛溫香燥之品,外感風(fēng)熱及陰虛外感者,均忌用。若時疫、濕溫、濕熱蘊結(jié)腸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來源:方論吳昆《醫(yī)方考》卷3:“血氣俱虛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yǎng)者也。是方也,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氣;當(dāng)歸、川芎、芍藥、地黃,質(zhì)潤之品也,所以補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百骸資之以養(yǎng)。形體
功能主治:“益氣補血,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虛弱、各種慢性病,以及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屬氣血兩虛者。)”
用途用量:上為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通口服(現(xiàn)代用法:或作湯劑,加生姜3片,大棗5枚,水煎服,用量根據(jù)病情酌定)。若以血虛為主,眩暈心悸明顯者,可加大地、芍用量;以氣虛為主,氣短乏力明顯者,可加大參、術(shù)用量;兼見不寐者,可加酸棗仁、五味子。
處方:翼首草100g 榜嘎75g 節(jié)裂角茴香75g 天竺黃75g 紅花60g 檀香50g 安息香25g 莪大夏50g 鐵棒錘葉40g 五脂靈膏50g 牛黃0、5g 麝香0、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