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3 歌詠
黎族在50年代前部分地區有一個婦女紋身的習俗,女子長到十二至十六歲,甚至到二十五歲,都必須接受紋身。如有不接受者,將施于強制手段,逼迫其紋身。
以前黎族人們普遍認為婦女紋身是女人美容和氏族的美德。而不紋身的女性,會被族里視為男女不分、容貌不美。不紋身的女性,在社會上沒有地位,男人不愿娶,就是嫁了也不能在家庭里當主婦,甚至不紋身的女性死后必須要用木炭劃出紋身的圖案,才能葬于本家族的墓山。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俗規。
▼
紋身的原因
紋身的原因有多種解說,大概分為三種:
一、認為女子紋身習俗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在世不紋身,死后祖宗不相認,會成為無家可歸的鬼婦。
二、紋身是母系社會是遺存,是母權制的產物,是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產物。
三、氏族含義,也是防止被掠奪,代表氏族歸屬,也是美麗的象征。
最早文字記載
黎族婦女紋身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在《山海經海內南經》,文中說漢武帝于元卦元年(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的珠崖、儋耳二郡,其郡治下就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采”的土著居民。
郭沫若曾對黎族婦女紋身的習俗作過真實的寫照:“花門梨面傳聞有,今到保亭始見之。黎族緇成習尚,婦容黥墨足驚奇。雖云古道存民俗,想是奴徽剩子遺。幸喜小姑逢解放,素顏不復類當時。”
▼
關于紋身的傳說
第一個傳說跟黎族創世紀傳說有關,傳說滅世大洪水過后,黎族只幸存同胞兄妹兩人,為了不使黎族絕后,妹妹為了使兄認不出自己,達到兄妹結婚的目的,以便傳宗接代,便在身上臉上刺紋。兄妹婚后生了五塊肉塊,變成了現在的黎族五大支系。
第二個傳說就有點接地氣了,表達了愛情的美麗忠貞。傳說有個黎族村寨,有一對戀人,女的生得美麗,能歌善舞。后來美麗女孩被惡霸看上了,強搶為妻,黎女的被關,哭了三天三夜不肯屈服,后來小伙子騎著飛鹿救出了姑娘,他們逃到山崖,前無去路后有追兵,情急之下,美麗的黎族女孩用紅藤剌釘把臉劃花。女孩被抓回去后,惡霸看到已經變丑的女孩,便放了她,小伙子跟女孩就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
紋身圖案
從黎族婦女紋身的圖形分析,黎族不同的支系,居住的地域不同,黥身紋臉的圖形也有所區別,它作為部族的標記是甚為明顯的。
黎族婦女紋身遍及全身,紋圖多樣。有臉、脖、胸、背、臂、腿紋等,多數在臉紋跟臂腿紋。圖案有雙線點、幾何線、泉源線、田形、掛葉等,各有其含義特征。
紋于臉部兩頰稱為“福魂”圖案;紋于上唇的稱為“吉利”圖案;紋于下唇的稱為“多?!眻D案;紋于臂上的銅錢紋圖案,稱為“財富”圖案等。
▼
紋身禁忌
紋身的時間要選吉日良辰,一般是選在秋天,因為春天要上山種山蘭,下地種稻子沒有空閑時間。夏天天氣炎熱,流汗多,不利紋身。冬天寒冷,皮膚干燥創口不易合攏,也不利紋身。紋身的吉日是龍日、豬日、牛日等。但不能在蟲日刺紋,那表示會被蟲咬潰爛的。
一天中上午跟中午是紋身的佳時,下午開始會光線不足,不易看清紋身圖案。
紋身的場地,不得選在家屋或村中公共場所,一般選在女子的“布隆閨”或山上的草寮進行。紋身是婦女的內事,男性不得參與,更不許偷看。
▼
紋身過程
紋身是非常痛苦的,其采用的工具簡單原始。紋針用堅韌鋒利的白藤或紅藤梗葉制成,紋水用干香或干拜浸泡而成的青藍色紋水并加適量炭末。
在受紋前,由紋婆舉行儀式,殺雞擺酒設祭品,向祖先鬼神報告受紋者姓名,以求祖先保佑平安。然后用樹葉象征性的掃一掃紋身場地,趕走兇魂,并把樹葉掛在房門上,表示這里有人正在紋身,外人不準進入。
施術時,參與人員除了紋婆和受術者母親外,還邀請兩三個紋過身的婦女參加,主要協助完成施術。
開始紋身時,紋婆先用燈心草蘸上紋水,在受術者受紋部位畫出預紋圖案,然后在用紋針一針一針釘進受術者的皮肉內,以使刺紋終生保留。
刺紋疼痛鉆心,慘叫不絕,受紋者要經歷數次痛苦才能完成,紋身成功后要用龍眼樹葉煮水沐浴,然后在床上休養數天才能下床,家人在紋身成功后還會擺席請酒慶祝。
▼
即將消失的活化石
黎家婦女紋身的傳統在50年代后,開始漸漸淡化,九十年代后這種習俗已經根絕。
現代的黎族婦女已經不再紋身。目前只能在部分老年婦女中看到這種習俗的遺風。而現存在世的紋身婦女只剩不到1000位,大部分是60多歲以上的老年婦女,這部分女性已經是黎族人文風俗的最后活化石。
古老而獨特的紋身風俗,正在逐漸消失,手藝也已在失傳,不久的將來我們只能在歷史中去回味了。
TIPS:
哪里可以看到最后的紋身女?
各黎族村落幾乎已經不可尋,現在主要集中在一些景區里,如保亭檳榔谷、東方白查村等。
→ END ←
海南國際旅游島目的地旅行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