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本輸》,稱此穴為水穴、水泉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的經氣在此處穴位吸熱后上行至頭、面部,并為頭、面部的水濕之源,性滯重。這個穴位,能治咽喉腫痛、吞咽困難、甲狀腺腫大、聲帶小結、聲音嘶啞,尤其是對于止咳平喘更具有奇效。
一、扶突穴命名
“扶”是扶持、幫助的意思;“突”的意思是“沖”。這本穴物質為天鼎穴蒸發上行的水濕之氣,性滯重,至本穴后無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熱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
二、功效
為天部層次提供水濕,清潤肺氣。
三、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吞咽困難、失音、癭氣、瘰疬。
四、部位
這個穴位在人體的頸外側部,結喉旁邊,當胸鎖乳突肌前、后緣之間。周圍有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其里層內側有動脈、靜脈。
?
五、按摩保健
食指和中指并攏,以指腹按壓穴位,每次左右各按壓1~3分鐘。
治療功用:利咽消腫,理氣降逆。
?
六、配伍穴位
癭氣 | 配伍穴位:合谷穴、足三里穴、氣舍穴、列缺穴、扶突穴、天沖穴
疾病概述:癭氣多因情志內傷,陰虛氣郁,使痰氣互結、化火傷陰而成。以頸前腫大、善饑消瘦、急躁心悸、畏熱多汗、手顫、眼突等為主要表現。
按摩順序與技法:用食指、中指作振顫法依次點合谷穴、足三里穴、氣舍穴、列缺穴、扶突穴、天沖穴,相互配合,可達到通經活絡,緩解郁滯的作用。每穴平探、壓放各100次。輕病治療8~10次即可見效。
七、其他病癥配伍穴位
咽喉腫痛 | 配伍穴位:大椎穴、扶突穴、合谷穴
暴忤氣哽 | 配伍穴位:扶突穴、天突穴、天溪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