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身體每天健康一點點】
【 第 6 篇】
從眾是一種人類天生的基因。
第一章 一些奇怪的事實
從眾的心理
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古斯塔夫· 勒龐
“因為我看到身邊的人確實治好了,所以我才這么去治的。”
的確,對于一個久病不愈的患者,沒有什么比你身邊的病友突然康復更讓你困惑或者羨慕的。在進化心理學中,動物對身邊事物的威脅和感知最為明顯,也最為影響自身的判斷和行為。
但要小心,當你羨慕旁人,不假思索做出效仿的那一刻,可能是你厄運的開始。我也多次說過,我最慘痛的加重病情的一次治療,就是在看到別人被中藥治好后,我也按照原配方,自己也跟著喝了………
曾經這么一段笑話:
一個石油商人獲得了去天堂的獎勵,他見到了圣彼得。圣彼得告訴他一個壞消息:“你雖然已經獲得了入住天堂的資格,但是,你看天堂已經沒有石油商人的位置可以把你塞進來了。”這個石油商人想了一會,說他能否對里面喊幾句話。圣彼得同意了,石油商人揮舞雙手高喊:“在地獄發現了石油。”天堂的門立刻洞開,所有的石油商人都蜂擁而出涌向地獄。圣彼得很有感觸,于是邀請商人進入天堂。石油商人想了想拒絕了:“不,我還是和他們一起去吧,有時謠言也有可能是真的。”
這只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描述人們無腦從眾心理的例子,忽悠別人的人,最后自己也被眾人成功裹挾。國人有幾個形象的詞來描述這個行為---“韭菜”、“大媽”等,國外也有個相似的詞叫做—“旅鼠”。具體我就不展開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索。
事實上,從眾的行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在電視臺錄制節目,編導都會安排一個負責帶領大家鼓掌的“托”。當節目錄制到需要鼓掌的地方,那位躲藏在舞臺黑暗處的“托”就會響亮的拍起巴掌,他知道這時無論節目是否有趣,大家都會跟著鼓起一浪掌聲。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突然抬起頭出神的看起天空,請表現的非常專注和陶醉,很快你會發現,周圍的人也都在看天空,此時,你會體會到一種操控別人的狡黠樂趣。許多流行文化本身也是從眾心理的表現,譬如時裝、購物、旅游的潮流經常變,追逐流行成了每個階段中產階級的標配,仿佛不參加這些主流活動,自己就會和社會脫節一樣。甚至,在人生大事的重要決策面前,我們也傾向于和大眾保持一致,比如90年代流行出國,本世紀初流行下海,外企,后來又流行當公務員、買房、最近幾年又來了萬眾創業、P2P、股票、比特幣等等。
從眾行為,就像男人們總是喜歡20歲出頭漂亮妹子一樣,早已被寫進了我們的基因。我們從猿類進化開始,就是群體性的動物。而在和自然界搏斗,獲得最大生存和基因繁殖機會的過程中,群體性動物集結在一起,就可以盡可能減少死亡,并成為物競天擇的最終勝出者。觀察群體性動物是如何協作的,最好的對象就是螞蟻社群。一只螞蟻總是跟隨前一只螞蟻的腳步,如果在螞蟻爬行的時候把他們弄成一個圓圈,他們有時候會不停地走啊走……….其實人類也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有更高一層的造物主來看我們的話。
從眾當然有從眾的道理,生物進化的過程暗喻著某種哲理。人類從眾的本能和行為,基于這樣一個原理:行為保持一致,思想保持統一,可以減少個體生活的成本。面對復雜局面難以做出判斷的時候,和別人保持一致,是最節省腦細胞的方式。人們喜歡在一個機制體系中工作,這個機制就像一個平庸的安全系數,按照固有標準進行評估工作成果。這樣的體制不是鼓勵獨立思考,而是鼓勵從眾、隨大流、循規蹈矩。
但要警惕,輕易從眾那一刻,我們忘記了獨立,忘記了理性,更忘記了長期信奉的常識。因為,此時你只是群體中的一員,而且,你也習慣于和他人保持一致。心理學的名著《烏合之眾》深刻地揭示了其中的原因:“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時刻提醒自己,你是一個獨特的人,好似你獨有的指紋,那是你自己內在的銘印,它們是獨特的,是無與倫比的。對于金融市場這個最有意思的觀察從眾人群的修羅場,高毅資產董事長邱國鷺說過一句經典:“眾人奪路而逃時,不擋路、不跟隨。不擋路是因為不想被踩死,不跟隨是因為烏合之眾往往跑錯方向。
在選擇治療藥物和治療方式時,千萬要注意這一點,一定要獨立思考、一定要思考、一定要三思! 切忌無腦用藥、切忌無腦用藥、切忌無腦用藥!
患者錯覺:病友或者周圍人都說好的辦法就一定適合我。
真相:雖然總體來說從眾是風險最小的一種選擇,但還是要根據情況,尤其是避免從“小眾”,別因為你周圍3、4個人成功了,就以為你這么做就非常正確(后面會說這屬于幸存者偏差)。一定要認識到他我個體異同,別人說是好的事情,到底適合我與否?思考調查過以后,再做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