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FAAMG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一共取得了超8000億美元的收入,比起世界銀行2018全球GDP排名第19的沙特(7480億美元)還要多出一截。
按照一張百元大鈔重1克來算,這五家互聯網公司過去一年里一共掙了8000噸的“華盛頓爺爺”。VisualCapitalist專欄作家Jeff Desjardins根據各家公司公布的年報數據用圖表方式再現了各家公司的“生財之道”。
Desjardins指出,這些超級賺錢的互聯網公司有許多共同之處。首先這些公司的核心業務都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全球數十億用戶都在使用他們的服務。同時這些公司憑借著巨量的用戶數據進一步鞏固了他們的優勢,但有一些公司對于數據的錯誤使用也造成了潛在的隱患。
此外,這些公司都與美國的西海岸有關,即使是在哈佛大學宿舍里創立的Facebook,在2004年6月之后也搬到了硅谷。
蘋果:iPhone仍占大頭,發力線上服務
在2018年蘋果2656億美元的收入中,與iPhone相關的收入占比高達62.8%,Mac和iPad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6%和7.1%。
(2018蘋果營收項目情況,來源:蘋果財報、VisualCapitalist)
在今年3月的發布會上,蘋果發布的媒體訂閱服務和Apple Card明確發出了向軟件服務轉型的意圖。算上Apple Care以及Apple Pay,2018年蘋果在服務這一塊的收入占比達到了20%。
亞馬遜:線下零售業務漲勢喜人
在過去的一年里,亞馬遜2329億美元的收入中,超過一半(52.9%)來自其在線商城,另外第三方銷售服務也貢獻了18.4%的收入。
(2018亞馬遜營收項目情況,來源:亞馬遜財報、VisualCapitalist)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線上零售巨頭的亞馬遜,2018年在線下銷售收入達到172億美元,同比暴漲197%。同時亞馬遜最賺錢的云服務部門在2018年為公司貢獻了11%的收入。
微軟:收入來源更多元化
作為BIG 5中市值最大的公司(3月29日為基準),微軟有8個不同的模塊收入占到整體的5%或以上。其中辦公軟件與云服務(25.7%)、服務器產品與云服務(23.7%)以及Windows(17.7%)是占比最大的三塊。
(2018微軟營收項目情況,來源:微軟財報、VisualCapitalist)
Alphabet:依舊是套了一層皮的谷歌
雖然母公司的名字看起來更加“綜合”一點,但Alphabet營收大頭主要還是來源于Google、Google廣告、Google 地圖和Youtube,占比高達85%。
剩下的15%里,Google應用商店和Google手機業務的收入占到了14.5%,而那些被公司股東基于厚望的“下一個谷歌”項目一共為公司帶來了0.4%的收入。
(2018 Alphabet營收項目情況,來源:Alphabet財報、VisualCapitalist)
相比于其他幾家巨頭,Facebook的收入來源明顯“簡明”了不少:98.5%都來源于廣告業務。
同時,雖然人們使用Facebook是完全免費的,但實際上Facebook從每個用戶那里獲得的收益要高于基于付費訂閱的視頻網站Netflix。舉例而言,在2018年四季度,Facebook基于用戶的利潤為人均35美元,而Netflix只有30美元。
(2018 Facebook營收項目情況,來源:Facebook財報、VisualCapit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