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汗是津液所化生。即在體內為津液,外泄于肌表為汗液。汗的有無、多少,是體內陰陽平衡或失調的表現。
正常人在體力活動、進食辛辣、情緒緊張、衣被過厚、氣候炎熱等原因引起的出汗,屬于生理現象。生理之汗具有調節體溫,保持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
如果該出汗時不出汗,不該出汗時汗出淋淋,或者是某個局部出汗,這就屬于病理現象了。
(一)疾病時的汗
1,汗出并發熱、惡風、鼻塞、干嘔,為外感風邪的太陽表虛證。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邪襲表,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出汗。
2,全身出汗、汗多、口渴、胸悶、舌苔黃,基本出現在夏季,屬于暑濕病出汗。暑邪屬陽,其性開泄,腠理開而汗出。
3,全身出汗,隨時隨地,手足心和頭部出汗較多,頭暈、惡風、四肢關節痛、甚至浮腫、小便少,屬于感受濕邪。濕邪阻滯衛陽之氣,外不能密固肌膚,內不能促進津液循環,內外傳輸失職,津液旁達,外泄則汗。
(二)特殊的汗
1,自汗
(a)白天出汗,活動后更甚,久病體弱,氣短、面色白、易感冒、屬氣虛自汗。
主要是心肺的問題。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心肺氣虛,表衛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
(b)時時自汗,活動后更甚,伴有怕冷、四肢不溫,屬于陽虛自汗。
陽虛自汗責任在脾腎,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藏真陰而寓元陽。診斷學有句話“陰虛則盜汗,陽虛則自汗”。
2,盜汗
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又叫“寢汗”。
(a)盜汗并伴有午后低熱、兩顴紅、手足心熱、消瘦,屬于陰虛內熱盜汗。
一般多見久病之人或肺結核患者。
(b)盜汗并伴有頭疼、肢體困倦、腹瀉、食欲差,屬于脾虛濕阻盜汗。
(c)盜汗并伴有心悸,失眠,多夢,面白無光,疲勞,屬于心血不足。
(三)大汗
是指全身出汗很多。
1,大汗不止、面紅心煩、口渴,屬里實證。里熱亢盛,蒸騰津液外泄所致。
2,大汗不止,汗出如油,這是疾病處于危重階段。是陰陽將要亡脫表現,也叫“絕汗”。
3,出汗,色黃,染衣。《金匱要略.水氣病證并治》里說:“黃汗為病,身體腫,發病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黃,如柏汁。”
黃汗不同于黃疸。
(a)汗出色黃,并發熱,身腫困重,口渴,小便不利,屬于營衛壅閉。
(b)汗出色黃,并發熱,肋痛,食欲不振,口苦,尿黃,屬濕熱蘊積。
(三)局部多汗
1,鼻汗
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工作勞累、講話過多時出汗,汗液自鼻梁鼻翼兩側滲出,多見過敏性鼻炎或免疫力低下,容易患感冒的人。
2,半身汗
半身出汗,另半身無汗或出汗甚微。其病變不在有汗的這邊,而在無汗的一側。主要原因是因痰,濕阻滯于身體一側的經脈,氣血運行不暢,以致汗液排泄障礙,常見中風。
3,心汗
是指心窩和兩乳部位出汗,多因思慮過分而傷及心脾所致。常見于勞心過度的腦力勞動者。
(a)若心胸出汗,氣短乏力,健忘,食欲差,腹瀉,屬心脾氣虛。
(b)若心胸出汗,心悸,失眠,頭暈耳鳴,腰酸,骨蒸,屬心腎陰虛。
4,陰汗
私部汗多,常見女性婦科病和男性陰囊濕疹,多與肝經濕熱,腎陽虛有關。
5,腋汗
兩腋窩和肋下出汗,并有多夢,虛煩,頭暈乏力,午后發熱或手足心熱。多是肝熱虛陰。
臨床狐臭是腋窩部大漢腺分泌異常所致,可按肝膽濕熱治療和手術。
6,頭汗
出汗僅限于頭部和頸部,如果吃飯或睡眠時頭部出汗,無其他任何癥狀,稱之為“蒸籠頭”。
(a)如果僅頭面好多,伴有面紅煩躁口渴,是上焦邪熱蒸于頭面。
(b)如果頭面汗多,還身熱,苔黃膩,為中焦濕熱蘊蒸。
(c)如果頭汗多,口苦心煩兩肋痛,屬傷寒少陽病。
7,手足心汗
多見生理現象,如緊張激動等。但如果出汗多,就是病理現象。
(a)如手足出汗還伴有身重,小便黃,苔黃膩,屬于脾胃濕熱。
(b)如手足出汗,還有身體乏力,氣短,食欲差,腹瀉,屬于脾胃氣虛。
(c)如手足心汗,伴有睡起來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即便餓了也不想吃,屬于脾胃陰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