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和大家來說一說,孩子的反復積食,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兒。以及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怎樣來調理。
反復積食,有兩種情況
小孩子從出生開始到10歲之前,有一個很明顯的生理特點,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臟腑嬌嫩,也就是說孩子脾胃吸收、消化食物的功能還沒有完全形成。形氣未充,意味著孩子的五臟六腑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如果飲食不注意,很容易帶來積食。
積食,簡單來說就是吃進去的食物超過了脾胃自身的消化能力。那么,通常是這兩方面原因帶來的:
1、食物吃多了。
2、脾胃功能弱了。
如果小朋友只是偶爾吃多了,小肚子鼓起來脹脹的,這種情況的積食一般是暫時性的,幫助把肚子里的食物消化掉就好了。
如果小朋友經常動不動就積食,那么,就需要考慮到孩子的脾胃功能是不是變弱了,被傷到了。
小朋友因為脾胃功能異常帶來的積食,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脾虛引起的反復積食,還有一種是脾虛更深程度的表現,胃強脾弱。
脾虛,為什么會反復積食?
脾虛,簡單說就是脾的能力不足。 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效率低,轉不太動了。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要經過脾胃的分工處理,才會轉化為營養滋養身體。
中醫認為,脾和胃是相表里的關系,他們挨在一起,兩者不分家,像一對分工協調的好搭檔。它們兩個,胃負責受納食物,脾負責運化。
胃首先把食物接收過來,進行粗加工腐熟。經過了胃的第一輪初步消化,食物由完整的變成了容易分解的小塊。
這時候再交棒給脾,脾經過第二輪消化,把食物變成水谷精微物質,轉化為身體的營養,并且輸送到全身五臟六腑。在這個過程中,脾承擔了最重要的角色,轉化營養,運輸營養。 如果脾的功能弱了,一方面食物不能好好被轉化為營養物質,另一方面,水谷精微也不能被輸送到全身各處,所以看起來就是比較“虛”的狀態。
食欲不振,飯量很小、挑食、不愛吃飯
容易積食,吃了也消化不了,大便有沒消化的食物殘渣
個子瘦瘦小小的,不長個、不長胖
抵抗力比較弱,動不動就感冒
食物沒有轉化成營養,就會變成垃圾在腸胃里堆積起來,表現出來就是積食。積食多了,脾胃長期處于超負荷的狀態,運化食物的能力就更弱了。 脾虛的孩子,積食問題就是這樣反反復復來的。
胃強脾弱,是怎樣來的?
脾虛的問題講完了,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脾虛的第二階段,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簡單說就是脾和胃鬧別扭不配合了,或者一個很強一個很弱,合作不協調了。脾胃不和,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胃強脾弱。
胃強脾弱的孩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特別容易餓,看見什么想吃什么,胃口食欲很大,但是身體卻瘦瘦小小的。
胃強其實是脾弱的一個結果。前面我們了解了,脾虛狀態下,孩子很容易反復積食。如果脾虛沒有及時調理,或者飲食上仍然給孩子吃太多太雜,身體就會一直處于積食狀態。 積食在脾胃堆積久了就會生熱化火,從而出現胃火亢盛的情況,也就是我們說的“胃強”。
這種情況,《脾胃論》里早已經做了總結:“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意思就是說,胃火旺盛,小孩子就會變得食欲很強,能吃但卻不長肉。所以“胃強”的孩子,并不是胃的功能真的變強大了,而恰恰是因為胃的功能出現了紊亂,對食物的接收功能過于亢進,才讓人產生“胃強”的錯覺。這種“胃強“的狀態,又會進一步加深脾虛,帶來反復積食。
胃是脾的上游,胃太興奮,不斷的接收食物,把食物進行一個簡單粗加工,就扔給了脾。而脾原本就處于一個虛弱的狀態,根本接應不了胃傳送過來的那么多食物,很容易就堵起來,表現在身體就是積食了。
所以胃強脾弱的孩子,雖然吃得很多,但是脾還來不及轉化為營養,看起來就是瘦弱營養不夠的樣子。
吃不胖,越吃越瘦,尤其是四肢消瘦,體重低于正常值
面色發黃,頭發稀疏枯黃
很容易餓,飯量大,吃東西快,很少咀嚼,喜歡吃煎炸油膩食物
飯后肚子脹脹的不消化,肚子比較大
胃強脾弱說到底還是脾虛的問題,所以不管是調理脾虛還是胃強脾弱,最根源的,是要強健脾的能力。同時也要兼顧到助消化,把積食清理掉,減輕身體的負擔。
反復性積食,該怎么處理?如果寶寶脾虛經常積食,或者是到了胃強脾弱的階段,再用焦三仙、大山楂丸就不夠用了,它們倆的主要功能都是”消“。
但反復性的積食,除了”消“,還要兼顧到“補”,強健脾的功能。所以食療里一般除了用到山楂、麥芽、炒雞內金這類消食導滯的食材,還會用到茯苓、山藥、大棗、蓮子、芡實這類健脾養胃的食材。
那中醫里面比較有名的方子,明代名醫龔廷賢的消食餅就是一個,山楂六物膏也是根據古籍記載復配而成的,專門針對慢性積食的方子。
我們來看看山楂六物膏的配方:主要用到的是山楂、炒麥芽、炒雞內金,與茯苓、大棗、山藥一起配伍。其中,山楂、炒麥芽、炒雞內金,幫助消化掉脾胃里的積食垃圾。三者各司其職也互相補充,山楂擅長消肉食,炒麥芽和雞內金擅長消淀粉類主食,比如米、面、薯、芋這些。
另外的茯苓、大棗和山藥,幫助強健補足脾的能力。茯苓從深埋于土中的松木段長出,吸收了滿滿的“土氣”。脾屬土,所以茯苓是很補脾氣的。大棗和山藥搭配,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
這樣搭配起來,既能幫助清理掉身體里的積滯,又能強健脾胃。攻補兼施,這才是調理慢性的、無形的積食的思路。
這些生活習慣幫助更好地養護寶寶脾胃平常的生活習慣里,我們還可以帶著寶寶,做這樣一些養護脾胃的事情。
①調整飲食,讓脾胃得到休息
無論脾虛還是其它脾胃不和的表現,首先都是要減少脾胃的壓力。平日里的飲食喂養,可以給孩子吃一些比較好吸收的食物。什么樣的食物好吸收呢?比如米飯、包子、饅頭、面條、餅,這類需要咀嚼但又好消化的。
胃強脾弱的孩子,胃口好容易餓,媽媽可以給做一些飽腹感強的食物,比如煮飯的時候,加一點紅薯塊,南瓜塊。吃飯的時候,叮囑寶寶,一口一口慢慢吃,細細地嚼。咀嚼的過程既可以幫助孩子增強飽腹感,也有助于津液的分泌,減少胃火帶來的灼熱感。
②積食初期,清淡飲食消積
媽媽要學會看孩子的舌苔和口氣,如果孩子舌苔開始厚膩,口氣開始酸臭,這樣一些積食初期的信號,媽媽就要及時進行干預調整。
首先可以把飲食調整為素食,不給孩子吃肉和其它難消化的食物;同時減少加餐的牛奶、點心這類食物。對于腸胃來說,素食比肉類更容易消化和吸收。谷類和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含量高,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加速排出體內無用或有毒的物質,幫助身體做清理。
③運動健脾
運動可以提升脾胃陽氣,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帶著孩子運動起來,就是在健脾了。
不用糾結于做什么樣的運動合適,先動起來就好。如果是喜歡跑跳的娃,媽媽可以在樓下小區跳繩,或者約上爸爸一起打羽毛球。
如果是喜歡靜一點運動的小朋友,可以周末帶娃到附件的森林公園走一走,早晨或者晚上在小區散散步,都是在給脾補給能量。
- END- 調理小孩子的反復積食問題,不用太著急,多一些耐心,在日常生活中帶領孩子慢慢往正向發展,小朋友的身體也會逐漸長高長壯,在媽媽的用心照顧下,健健康康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