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前些天,關(guān)于電影《何以為家》的討論刷了一屏,又一屏,這部來自小國黎巴嫩,沒火爆場面,沒流量、沒IP的小眾電影,何以刺痛無數(shù)人的神經(jīng),因為扎恩這個孩子的故事在中國能引起無限共鳴。12歲的男孩,垂首低眉緩緩而深沉地說: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詐尸式育兒,喪偶式育兒,甚至完全棄之不顧讓孩子留守千里之外的家鄉(xiāng)的父母們,那些早出晚歸一天到頭見不著孩子的父母親們,聽到這句話,會渾身哆嗦著打個激靈。僅僅一句,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就能把生而不養(yǎng)的責(zé)任撇的干干凈凈嗎?
好希望有人舉著話筒去問問那些被留守在家的孩子:你幸福嗎?
-01-
如果成年人有生育權(quán)利,孩子也有幸福的權(quán)利。
帶著對留守兒童群體的關(guān)注,湖南女作家阮梅曾歷時三年,跨越五大省份,與1600多名教師和1900多個留守兒童傾心交談,走訪看守所、少管所,接觸900多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而后,阮梅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令人痛心的事實:走進少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兒童和離異家庭的孩子。管教干部告訴她,這些留守兒童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小毛病很多;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誠信觀念;愛占小便宜,對別人的痛苦無所謂。
▲《棉花村里的孩子》
同樣關(guān)心人間疾苦的周浩導(dǎo)演,深入貴州省普安縣高棉鄉(xiāng)棉花村拍攝了村里留守兒童的生活《棉花村里的孩子》。片里的陸小跳不肯去上學(xué),寧肯跟著爺爺下地干活,父親來作他工作,一句句地說著老師和家里都是為你好,孩子一點都不為所動。旁邊的一位街坊說,不要為了賺錢讓娃長歪了,可這樣的話陸小跳的父親根本聽不進去。
正像扎恩的父母一樣,他們從未意識到自己錯在哪里。
▲《何以為家》
遺憾的是,像這樣的父母基數(shù)太大。大到無數(shù)人把它當(dāng)成一個正確的事,從不懷疑。
以至于2015年在貴州畢節(jié),四個孩子喝農(nóng)藥自殺后,還有人說不缺吃,不少穿的,這些孩子太不能扛事兒。
顯然說這種話的人,是不能被說服的。但更悲慘的是,多少讓孩子留守的父母們認同這樣的觀點。
-02-
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母內(nèi)心的忽視和不在乎
春天里,去一個朋友在鄉(xiāng)下的老家吃殺豬飯,吃完飯帶著娃在村子里閑誑,有個人家大門敞開著,院子里還有個小娃娃,娃媽看我們在門口,就招呼我們進去玩。
閑聊中得知,眼前這個有點靦腆的二十五歲的女孩,叫小麗,看起來很像個媽媽的樣子了,跟老公一起在北京的一個工地上打工。像所有媽媽一樣,一談起孩子,臉上雀躍著幸福感,她懷里的兒子一歲多,還有一個女兒六歲,去北京打工的時候孩子們都在家里跟著奶奶。問她,孩子這么小,不會很想他們嗎? 想了就打視頻呀,語氣里倒并沒有想象中的愧疚。
在小麗看來,年輕的時候就該多去掙點錢,而孩子不管怎樣總會長大的。家里的房子去年才蓋起來的,別人家早就蓋起了。現(xiàn)在房子里面還沒有完全收拾好,女兒越來越大,要花的錢會越來越多。
問她為什么不去離家近一點的省城打工,小麗說,去北京就是為了離家遠,不然總要回來,掙的錢都浪費在路費上了。而且回家一趟耽誤好幾天不能上班,太不劃算。去了北京,他們一年只回一次,去年因為家里的大伯去世不得不中途回來了一次,真是太折騰了。
為了不把天聊死,我只好把話題換到旁邊的燒烤架,肉片,小瓜片,滋滋的冒著泡。旁邊的女兒從頭到尾一句話也沒說,甚至都沒有抬頭看一眼我這個外鄉(xiāng)人,是害羞,還是深深的絕望,還是無法說出口的——恨?被孩子怨恨的不是父母的“外出”,而是父母內(nèi)心的忽視和不在乎;一邊忽視著孩子,一邊又想讓孩子認可這樣是為他好,得是多懂事的孩子才能接受這樣不平等的霸王條款。
-03-
物質(zhì)上的豐富絲毫不能彌補心里的荒涼
1959年,美國心理學(xué)家哈里·哈洛利用和人類基因有94%相似度的恒河猴做了一項實驗,哈洛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從媽媽身邊抱走,放在安裝了兩個“假媽媽”的籠子里,“鐵絲媽媽”胸口上有奶瓶,另一個有柔軟的絨布包裹的媽媽沒有奶瓶。小猴子只有餓了才靠近“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馬上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這些猴子成年后,大多性情冷漠,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體生活中。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超越了對食物的需求;以及,早年的情感滋潤對一個有思維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哈洛實驗
有人說哈洛的實驗太過殘忍,也有人說哈洛對幾只猴子的虐待換回了全美嬰兒的母愛。
哈洛本人不理會這些評論,之后,做了一些調(diào)整,又進行了另一輪猴子實驗。
他制作了一種特殊的代母——鐵娘子,她會向小猴子發(fā)射鋒利的鐵釘,并且向它們吹出強力冷氣,把猴寶寶吹得只能緊貼籠子的欄桿,還發(fā)出怪聲,有些還會刺傷小猴子。 結(jié)果,無論是什么樣的邪惡母親,猴寶寶都不會離它們而去,反而更加緊緊地抱住它們。
離家的父母就像實驗里的鐵絲猴媽媽,有“奶”但沒有溫暖和安慰。而孩子就像第二個實驗里的猴子,只想抓住愛,不放手。哪怕這樣會讓自己受傷。
▲《何以為家》
如果不想成為影片中那樣從來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的父母,如果不想在孩子生命之初就在他的意識中埋下缺愛、自卑的種子,如果你不得已的必須外出工作才能撐起一個家,請一定要先學(xué)著分離期間怎么撐起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