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入忘境,與天地合一“他(李叔...
#讀莊子#:入忘境,與天地合一
“他(李叔同,即弘一法師)怎么由藝術升華到宗教呢?當時人都詫異,以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門”了。我卻能理解他的心,我認為他的出家是當然的。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豐子愷.《我與弘一法師》
豐子愷先生將人生的三種境界比喻為三層樓,有人認為這三種境界可解釋為佛教的”求、緣、舍”,那么道家的人生境界又是什么呢?
我們姑且將道家的人生境界也分為三層:
一、我是我
大多數的人總是千方百計的加強與物質世界的聯系,尋求人類社會的共性。于是通過物質的積累、人際的交往以及提高社會地位等來加強這種聯系。
這個階段,與物質世界的聯系越緊密,人的存在感越強。
我們用物質的存在,堅定的證明了自己的存在。
二、我是誰
在物質世界,我們要證明我是我,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各種證件、親戚朋友、名稱頭銜等都可以拿來佐證自己的身份,那么如果拋開這些外物,如何去感知自身的存在呢?
有的人開始尋求一種與物質世界的相對脫離,從積極尋求人類的共性轉而尋求自己的個性。
從用物質證明自己的存在轉而尋求一種思想上的自證。
三、忘我
忘卻自己的存在,將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從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和超脫。
忘物忘己
莊子說:“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忘記外物,忘記天地,這樣就稱為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人,就可以與天地合為一體。
莊子說:“忘足,履之適也;忘要(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
如果忘記自己腳的存在,那一定是鞋子穿上很舒適;
如果忘記自己腰的存在,那一定是自己的腰帶很合適;
如果可以忘記是是非非,忘卻恩怨情仇,那么心將會變得平靜坦然,閑逸自適。
天地外物是由自己的心顯現出來的,所以忘己,同時也是忘物,忘物忘己順應自然。
忘生忘死
莊子認為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不過是由一種物質轉化為另一種物質而存在,是一種自然變化,生與死之間沒有界限,終了就是新的開始。
因此,莊子說:“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忘掉了自己,生命就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無生即是永生,忘生忘死,與道合一。
忘乎道
《莊子.內篇.大宗師》有云:“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魚在水里,便會忘卻水的存在;人在道中,就會忘記了道的表象。
真得了道的人,會忘了自己有道;
人游于大道之中,便會忘掉一切。
忘掉一切,才會真正與道融合,才會一言一行都在實踐道,都體現了道。
所以,道家的三層境界,最高境界便是入“忘境”,入“忘境”便可“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