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中老鐵路中國段和老撾段分別進行了首發儀式,首發列車分別從昆明開往磨憨、從萬象開往磨丁。本期鐵道視界,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條翻越崇山峻嶺,寄托了兩國友誼的鐵路,究竟有哪些不一樣的精彩~今天下午,中國段和老撾段的首發列車分別從昆明站和萬象站開出。由于疫情原因,客運列車暫不跨境直通運行,因此兩列首發列車的終點分別以兩國邊境的磨憨站和磨丁站為終點。停靠在昆明站的首發列車
昆明站開出的首發列車被命名為C3次
在昆明站現場報道的媒體
也是在今天下午,萬象站同樣舉行了開通典禮
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的開通典禮格外隆重
在萬象站,除客運動車組首發儀式外,還安排了跨境貨運班列的首發車,工作人員正在往本務機車上加掛慶祝牌匾
中老鐵路北起中國云南省昆明市的昆明站,經玉溪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于中老邊境的磨憨口岸出境,穿老撾北部的瑯南塔省、烏多姆賽省、瑯勃拉邦省、萬象省,最終抵達萬象站。此外,在萬象站至萬象南站間還同期建有聯絡線,萬向南站建有換轉場可接入中南半島既有的米軌鐵路網絡。線路全長1035公里,其中中國段新建并投入運營車站18座,老撾段設計新建車站32座,初期建設20座(其中投入運營7座),預留12座。橫屏觀看效果更加~PS:可以對照一下,看看哪些車站是預留建設?中老鐵路線路示意圖
根據運量需求等實際情況,中老鐵路全線采用了不同的技術標準,在滿足需要的前提下節省了工程造價。中老鐵路技術標準一覽表
中老鐵路線位地處橫斷山脈南延段,線路穿越三山(磨盤山、哀牢山、無量山)、橫跨四水(元江-紅河、阿墨江、把邊江、瀾滄江-湄公河),地形起伏劇烈,山高谷深,最高點與最低點相對高差達2900m,地形條件極為復雜,因此沿途橋隧眾多。其中,總計正線橋梁316座,總長127.556公里;隧道176座,總長608.725公里;橋隧總長736.281公里,全線橋隧比達71.1%。其中多項工程因為施工難度大,技術水平高而成為線路上的經典之作:
中老鐵路友誼隧道,解決了穿越高含量鹽巖地層的世界性難題
友誼隧道國界段專門建設了景觀裝飾工程,營造出了國門的環境氛圍,并以最新的AI人工智能識別技術,通過自動判斷列車速度、種類、顏色等信息,觸發不同的燈光照明場景,保證景觀效果的同時避免了有色燈光對列車駕駛的干擾
元江特大橋,249米的主跨創國內鐵路鋼桁梁之最,大橋橋高238米,3號橋墩高度達154米,是世界鐵路橋梁中最高的橋墩
建設中的南溪河特大橋,主橋為四線設計,全長549.8米;橋高138米,其中大橋10號橋墩高度達127米,為國內四線鐵路橋梁墩高度之最(圖片轉載自中鐵四局 史家民/攝)
位于老撾瑯勃拉邦省境內的瑯勃拉邦湄公河大橋,全長1458.9m,是全線第二長橋,也是全線施工難度最大、技術最復雜的橋梁。該橋在設計之初曾進行過公鐵合建方案的研究,結合橋下航道通航凈空要求和橋上航空限界等因素,前后共研究了八種橋式方案
2020年11月28日,中老鐵路第一長隧安定隧道貫通。全隧洞身共穿越9套地層、19條斷層及2條向斜,施工難度極大。同時為滿足中老鐵路同步開通要求,工程由原設計的“進、出口+4座斜井”調整為 “進、出口+5座斜井+進口平導+6處洞身平導”組織施工,實現“長隧短打”,全隧施工高峰期累計有多達23個掌子面同時施工
除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工程項目,中老鐵路使用的動車組列車也是別具特色:依托中國復興號動力集中動車組成熟技術,進行適應性改進的“瀾滄號”動車組,采用老撾國旗色“紅、藍、白”三色涂裝,寓意“國旗之美”。動車組內飾采用“占芭天香”“錦繡江山”兩種主題設計,視覺上更是別具一格。為了適應中老鐵路的跨國運輸需求,復興號和瀾滄號車內的信息顯示、標識和廣播都采用了中、老、英三種語言。同時,車內除配備中國標準插座外,還同步配備了符合老撾國家標準的插座。
首發列車C3次的老撾文顯示
車內使用三種語言的標識
雙制式插座
當然,乘務員們在語言方便也都不一般,比如值乘今天首發列車的這位熟悉漢語、老撾語、泰語、英語和傣族語的乘務員小姐姐。熟練切換四種語言的乘務員小姐姐
東南亞國家既有鐵路多為殖民統治時期或20世紀初建成,近百年來除零星段落修補延伸外,鮮有新鐵路建成。且時至今日,東南亞地區仍未有高標準的準軌干線鐵路,既有干線也大多年久失修,破敗不堪。老撾萬象的既有線米軌列車(網友@東圈門16號的門牌 友情提供 )
列車運行采用路簽閉塞(網友@東圈門16號的門牌 友情提供 )
雖然按照中國國內的標準看車站、線路和車輛的水平十分一般,但這在2019年的老撾已經是相當優越的條件了(網友@東圈門16號的門牌 友情提供 )
全部采用中國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建設,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由中老共同運營,并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中老鐵路,堪稱是老撾乃至整個東盟、東南亞續建高標準鐵路的開山引流之作,也是為泛亞鐵路路網的建設拉開新帷幕的力作,更是東南亞邁向鐵路現代化、交通現代化的標志性工程。除了全部采用中國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還有大批中國鐵路人員在異國他鄉與老撾同行們并肩戰斗
中老鐵路建成后,通過設在萬象南站的換轉場和溝通老撾米軌塔拉能站的聯絡線,可接入老撾米軌路網,并與泰國、馬來西亞米軌鐵路連接,泛亞鐵路中線昆明至新加坡全線基本實現貫通。未來,中泰高速鐵路也將此接軌,高標準的準軌路將從昆明直抵曼谷。未來,中泰高鐵將在泰老邊境與中老鐵路接軌,形成昆明直達曼谷的大通道
延伸閱讀:【重磅:泰國簽下復興號出口訂單】
延伸閱讀:【泰國復興號神秘“亮相”,低調中泰高鐵建設已全面鋪開】
除了直接建設取得的成就外,中老鐵路項目的示范效應,為中南半島其他國家翻新、新建鐵路網提供了積極的參考,此外還將吸引其他國家對中南半島鐵路項目的投資。可以說,東南亞地區鐵路邁向現代化的步伐,就將從這條采用了“中國標準”的中老鐵路肇始。采用中國高鐵全系統、全要素、全生產鏈,設計速度350km/h的雅萬高鐵
延伸閱讀:【雅萬高鐵列車真容“諜照”曝光,CR400AF復興號出海在即】
中老鐵路途經區域地形復雜、地塊零碎、氣候多樣,沿途有兩國多個自然保護區,加上老撾段的建設受國際社會包括政府和NGO高度關注,且環保問題更是其關注的重點,因此對建設運營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生態環保對中老鐵路的建設運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通過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為保護珍稀動物亞洲象,中老鐵路先后制定了多個方案進行比選。在線路難以繞避亞洲象分布區的情況下,盡可能優化線路方案避開亞洲象主要棲息活動區域,采取延長隧道、以橋代路等方式減少對亞洲象及其遷移通道的影響。同時,通過合理的施工組織避開亞洲象活動時間,減少施工期人象遭遇,切實將工程建設和鐵路運營對亞洲象的影響減小至最低。中老鐵路途徑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勐養子保護區,其中西側繞避保護區方案擬以隧道穿越瀾滄~勐海高溫水熱活動帶,風險極高,工程地質條件不可行;東側繞避方案不經過西雙版納州府景洪市,車站距離景洪市公路距離約80km,對地方經濟發展推動有限,旅客出行非常不便,不滿足鐵路運輸需求;因此最終選擇了穿越保護區的中線方案
亞洲象通道防護柵欄
而在友誼隧道的開鑿過程中,當地的鹽巖具有強腐蝕性,因此隧道開挖所產生的棄碴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為保護生態環境,設計建設部門先后在以友誼隧道為中心半徑20公里的范圍內,比選了20余處渣場的選址和設計,最終成功解決棄渣難題,并形成了鹽巖棄渣的環境保護處理方法等成套技術。此外,友誼隧道外的邊坡還進行了美化植物種植
中老鐵路沿線經過地區地景、民族、人文特點鮮明且豐富。在這里,首創的站區景觀綜合體概念,形成了“一站一景”的景觀,讓旅行中多了許多值得停下來、打個卡的體驗:以“茶馬古道、云滇驛站”為設計理念,被譽為“一座透著茶香的車站”的普洱站
屋頂造型猶如翩翩起舞的開屏孔雀,完美呈現了“雀舞彩云、靈動版納”設計理念的西雙版納站
位于“人間凈土、上寮古都”,以老撾香通寺“人”字型屋頂為設計意象,建筑結構最為精美復雜的瑯勃拉邦站
建在“檀木之城、森林之都”,站房面積1.45萬平方米,可滿足最高2500人同時候車,位列老撾最大客運車站的萬象站
除了站房的建筑語言,中老鐵路還在沿線按照“滇中勝景、林海茶韻、傣家風情、綠色森林”四部分培育鄉土的植物,實現了“四季常綠,季季有花,一段一景”的綠色景觀。瀾滄號動車組行駛在老撾的藍天綠樹間
中老鐵路被譽為亞洲首條融合了生態環保、景觀美化、人文風情的長大干線鐵路工程
同時,通過景觀雕塑,文化內涵的挖掘與提煉等途徑,中老鐵路形成了獨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形象,增強了識別度,弘揚了在鐵路沿線多民族、多文化并存區域,保留各自民族根系的同時又和諧統一的國際友誼的精神。設置在昆明站北廣場的中老鐵路零公里標雕塑
12月2日,老撾佛教界眾位大德高僧為鐵路和列車舉行祈福法會,體現了其佛教文化與科技發展的和諧共存
中老鐵路途徑老撾最重要的地理、政治、經濟走廊帶,覆蓋全國30%的人口,沿線分布有豐富的鐵礦石、鉀鹽等礦產資源和眾多風光旅游景區。鐵路北聯中國,南下可延伸至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其建成后不僅能大幅減低運輸物流價格達50%以上,更可極大地促進沿線乃至整個老撾旅游等服務業的發展。中老鐵路途徑老撾著名旅游勝地萬榮
在未來,以中老鐵路為軸心的中南半島交通網將在未來數年內建成,老撾將因此成為東盟地區的重要中轉國,由之前封閉的內陸國一躍成為東盟鐵路交通樞紐之一,進而帶動經濟發展,實現減貧目標,從這一點來說,“興國之路”的贊譽絲毫不過分。大量的客貨運輸,將成為老撾經濟振興,人民減貧的重要手段
同時,作為“一帶一路”、中老友誼的標志性工程,中老鐵路不僅是為老撾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促進其經濟社會騰飛的“興國之路”,更是打造緊密相連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促進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的“友誼之路”!駛出精彩!駛出未來!
感謝@中國鐵路 公眾號、@鐵科院 公眾號 對本文部分圖片的轉載授權,感謝中國鐵路國際有限公司、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本文提供的參考資料,感謝網友@杔格、@馬大車、@東圈門16號的門牌 等為本文提供的圖片等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把中國高鐵的精華濃縮到你的桌上!鐵道工坊文創上新!
【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