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疾病和脊髓損傷的治療:間充質干細胞已成為關鍵參與者
間充質干細胞被廣泛用于幾乎所有神經元疾病的臨床試驗中,其中使用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BM-MSCs)治療神經元疾病的結果已在各種臨床試驗類型中廣泛報道。在一項為期2年的隨訪臨床試驗中,16例腦卒中患者接受了BM-MSC輸注,結果顯示治療安全,并改善了運動障礙量表評分等臨床結局。[1]使用MSCs治療腦相關損傷和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試驗呼吸系統疾病和肺纖維化:臨床數據支持臍帶是間充質干細胞的良好來源
在過去十年中,由于空氣污染,吸煙行為,人口老齡化以及最近的呼吸道病毒感染(例如COVID-19),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顯著增加。傳統治療側重于使用表面活性劑、人工呼吸支持、機械通氣和抗生素/抗炎藥緩解癥狀和預防疾病進展,對受損氣道、肺泡液清除和炎癥反應引起的其他問題的影響有限。間充質干細胞以其免疫調節能力而聞名,顯示出減輕損傷和幫助損傷后肺恢復的潛力。據 ClinicalTrials.gov,從2017年至今已有159項研究測試了間充質干細胞在治療肺部疾病的應用,這表明使用間充質干細胞作為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替代方法的趨勢。COVID-19成為全球主要的肺部健康問題,臍帶已成為治療COVID-19的最常見的MSC來源,共有1047名患者參加了這些試驗,大多數研究結果證明其可以減少炎癥反應,改善肺功能,減少重癥監護病房(ICU)停留時間,增強肺組織再生和減少肺纖維化進展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內分泌失調、不孕癥/生殖功能恢復和皮膚燒傷:MSC被寄予厚望
內分泌失調:內分泌系統失調在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生長障礙、性功能障礙、生殖功能障礙和其他代謝紊亂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一些當前無法根治的內分泌失調疾病,可以考慮采用干細胞療法。當前已有多項使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臨床試驗,已發表出來的結果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可能降低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和升高的C肽水平,有助于胰島的修復等。不孕癥/生殖功能恢復: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地面臨不孕不育問題,許多疾病與不孕癥有關,包括POF、非阻塞性無精子癥、子宮內膜功能障礙和Asherman綜合征。一些個例研究證實了間充質干細胞治療POF的療效,讓患者看到了希望。傷口愈合與皮膚燒傷:燒傷是全球第四大常見損傷,據統計,每年約有18萬名患者死于燒傷。燒傷后的恢復取決于燒傷的嚴重程度和治療的有效性。迄今為止,完全逆轉嚴重燒傷的毀滅性損害在醫學上仍然無法實現,干細胞療法為燒傷患者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一項在60名患者中進行的研究表明,用自體BM-MSC或UC-MSCs治療,其全身表面積的10-25%被燒傷,結果顯示,兩種MSC類型都提高了愈合率并縮短了住院時間。類似臨床試驗還有很多,其結果均證實了干細胞對燒傷的顯著療效。[1]MSCs及其組織起源的性質支持它們在治療應用中的使用近年來,關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潛在機制也不斷被探討。在某些損傷或缺血事件(例如腦損傷、中風或腦癱)期間,物理血腦屏障(BBB)保護的完整性和效率受到損害,這使得MSC通過內皮間隙的瞬時形成通過細胞旁運輸穿過BBB。最近研究報告稱,間充質干細胞能夠通過細胞旁或跨細胞運輸通過內皮細胞片遷移,然后遷移到大腦的受傷或炎癥部位,起到修復作用。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基于間充質干細胞的研究和治療由于其優勢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在臨床應用方面仍然需要解決一些重要的挑戰,以進一步提高基于間充質干細胞的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挑戰之一包括間充質干細胞在給藥后的命運,能否長期存活;另一個相關的挑戰則是輸注細胞的歸巢能力,歸巢能力決定患者所獲得的長期益處。未來,隨著這些挑戰的克服,相信間充質干細胞會給疾病的治療帶來更多的福音!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干細胞能夠誘導分化成構成人體的220多種功能細胞,包括人體免疫細胞。再者因其歸巢效應特性,擁有修復和替代受損細胞、促進器官再生的功能,是形成人體內各組織、器官的起源細胞。因此,干細胞被譽為“生命之源”,當然,也被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中胚層來源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項分化潛能的多能成體干細胞。廣泛存在于全身多種組織中,可在體外培養擴增,并能在特定條件下分化為神經細胞、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肌肉細胞、脂肪細胞等。
人在剛出生時,人體體細胞數有3萬億左右。其中干細胞約有60億,這是一生中干細胞數量最多的時候,也是生長最快的時候。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干細胞的質量和數量也逐漸下降,無法分化出健康細胞替換組織中衰老病變細胞,最終表現為人的衰老和疾病。細胞凋亡與細胞修復平衡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一個人的誕生、發育,就是干細胞的自我復制和分化的過程。干細胞治療疾病主要是源于它的(生物學特征多能細胞(成體干細胞))生物學特性,為開展細胞治療奠定了基礎。其生物學特性為:長期存活、不斷自我增殖;可以跨系、跨胚層分化,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化學趨向性,也就是歸巢效應。
[1] Hoang DM, Pham PT, Bach TQ, et al. Stem cell-based therapy for human diseases.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2;7(1):272. Published 2022 Aug 6. doi:10.1038/s41392-022-01134-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