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經常感到身體疲乏無力,精神困倦,嚴重時甚至不能堅持工作,到醫院就診,做了不少檢查,卻又查不出明顯的疾病。
事實上,這種狀態,中醫稱之為虛勞。
別看它似乎問題不大,但如果不予重視,長期得不到緩解,會伴隨出現記憶力減退、頭痛、咽喉痛、關節痛、失眠以及抑郁等多種軀體及精神神經癥狀。早在1988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就已經將其正式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征”,并且指出這是一種疾病,該病將成為21世紀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
而在祖國醫學中,該病也屬于中醫“治未病”的范疇,強調積極防治該病的重要性。中醫認為,該病是以臟腑虧損,氣血陰陽虛衰,久虛不復成勞為主要病機,正如《金匱要略》指出“虛勞里急……四肢酸痛”,這也是體內臟腑出現問題形之于外的表現。
歷代醫家認為,該病與肝、脾、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而在具體的病因病機中,尤其是結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深入對慢性疲勞的認識,痰濕是大多數出現身體疲勞的患者的常見病因。一項關于《中醫體質偏頗與慢性疲勞綜合征的關系研究》也指出,氣虛質、氣郁質、痰濕質占慢性疲勞綜合征體質分布的前3位。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闡述了脾胃是人體氣血化生的重要來源。而從現代醫學角度理解,食物進入胃中消化,轉化為營養物質,為人體生長發育與維持日常活動提供了物質保證,這也是中醫所講的“脾胃為后天之本”。
所以,脾胃傷則百病生,身體疲勞也多與脾胃損傷有關,正如一棵樹,如果缺乏營養物質,樹木就會發育不良甚至慢慢枯萎。《不居集·外損總旨》也有言:“虛損之賴可以治之,亦脾胃也。”提出治虛勞病當從脾胃入手。
而脾為生濕生痰之源,脾虛則痰濕內生,以致身體疲勞。故《不居集·三法統要》曰:“虛損之人,未有無痰者也……蓋痰之生也多由于脾,而虛損之人,未有脾氣不虛者也……故宜先健脾,脾健則復其運化之常,而痰自不生矣”。
痰濕阻滯的病人,常有神疲乏力,胸悶腹脹,舌苔厚膩等表現,且多見于形體肥胖,或經常飲食不節制的人。
在來咨詢的病人中,我們也發現,以身體疲勞為主訴的病人,常見有2類,一是形體較為肥胖,平時嗜好食肥甘酒肉;二是素體陽虛,比如老年人由于身體虧虛,脾陽不足,運化水濕無力,導致水濕聚而成痰。無論是哪一類,均與脾胃有關,而脾胃損傷,常會導致氣滯、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所以在實際調理時,常以健脾祛濕,調理脾胃為主,脾胃調理好了,痰濕也會從根源上消失;同時兼顧其它臟腑的調治,施以理氣、活血、補瀉并用,往往可取得很好的療效。
事實上,慢性疲勞的病人很難通過休息得到緩解,甚至有部分人會出現“越休息越累”的情況。對于這種情況,應及時予以調治。若為痰濕引起的慢性疲勞,當以燥濕化痰治療。
平胃散合二陳湯是臨床常用燥濕化痰的方劑。平胃散最早見于宋代周應的《簡要濟眾方》,后錄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由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組成,是治療濕滯脾胃的基礎方。組方治則以燥濕運脾為主,兼行氣和胃,氣行則濕化。二陳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烏梅組成,該方為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代表方和基礎方。兩方合用,可有很好的祛痰濕之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除了出現身體疲勞的癥狀外,還常伴有其他癥狀,這些癥狀不一定是脾胃損傷導致的,因此,在實際調理時,應結合具體的辨證選方擇藥。
比如此前的一位35歲的女患者,據其所述,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神疲、雙下肢乏力,食欲欠佳,晨起咽干,進食葷肉則口臭。近3年每晨起伴后背僵痛,活動得緩。入睡難,眠淺,易醒,復睡難,多夢,輕微打鼾。大便日1行,質黏,不成形,排便欠通暢,不盡感,月經周期紊亂,42-50日一潮,經前10天出現雙側乳房脹痛,經至則消,舌質暗淡,苔薄膩。
在本案例中,該患者就不單單是脾胃有痰濕了,而是屬于肝郁脾虛證,病機為肝經郁滯,肝脾不和,痰濕蘊阻。故用丹梔逍遙散疏調肝木,健運脾土,且合用黃連溫膽湯理氣化痰,以這兩方為基礎隨證加減治療。調理14日后,藥后患者精神、體力已明顯改善,下肢疼痛也大減,故繼續調理半月鞏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