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及世界后石油時代的到來,我國對液體燃料的需求將大幅度的增長。2005年,我國汽、柴油消費總量達到1.6億噸,汽油消耗近5000萬噸。自1993年開始,我國首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0年石油進口近6000萬噸,花費外匯上百億美元。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勢必刺激我國在能源方面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一、借鑒外國先進經驗
世界已經進入一個能源高消費時代,全世界在2020年每天的能源需求量,僅石油就將達到1.07億桶。為此,世界上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尋找新的出路,制定新的決策,尋找新的能源。
1.用新能源代替石油
生物煉油:德國科學家已從油菜仔中提煉出生物柴油,并進行了大量生產,我國的江蘇、山東、四川已建立起植物柴油生產線,產量也比較高。
生物柴油不僅價格低廉,而且以植物作燃料,燃燒徹底,汽車尾氣排放的CO2含量比使用普通柴油低50%,更有利于環保。而且,德國人的買車觀念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很多人放棄了速度快、耗能高的豪華車,改開小型節能車。
秸稈發電:在農村可以用秸稈燃燒的方式制造電能。我國第一批秸稈生物燃燒發電廠已在河北省石家莊晉州市和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建成。
乙醇汽油:燃料乙醇是由玉米、薯類和甘蔗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工業乙醇,可以用10%燃料乙醇與汽油混合使用,從而提高汽油的氧含量,增加辛烷值。同時,可以使汽車尾氣中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減少40%,降低對空氣的污染。
南美洲的發達國家巴西,原來是一個能源主要靠進口的國家,經濟發展常隨世界油價的變化而波動。巴西根據本國的國情,以甘蔗為原料開發乙醇燃料,全部或部分代替汽油,在全國推廣使用,經過近十年努力,巴西現已實現能源自給,并成為能源輸出國。
我國是世界上第三大乙醇燃料生產國和使用國,僅次于巴西和美國,年生產能力為102萬噸。生物乙醇汽油的消費量已占全國汽油消費量的20%,到2010年,中國乙醇汽油的消費量將占汽油總耗量的一半以上。
煤變油:1955年,南非SASO公司成功生產出第一桶煤變油。50年來,該公司已經提煉生產出15億桶燃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大規模煤炭液化的公司,其煤變油產品占南非燃油市場的28%,每年為南非節省的外匯高達51億美元。現今,我國煤炭已探明儲量為1886億噸,占世界第三位,煤炭資源相當豐富,煤變油的前景比較好。同時,可大力發展水電核電站建設,逐漸關閉火電廠,節約煤炭,制造石油。
用天然氣制油:天然氣制油是指利用天然氣生產汽油和煤油等液體燃料,它的特點是不含硫氮化合物等雜質,被稱作為“綠色燃料”。
2005年,日本政府所屬的石油天然氣及金屬礦物資源機構與新日本制鐵公司聯合開發研究出一種新技術:不用去除天然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即可直接將天然氣轉化為液體燃料。日本經濟產業省與新日本石油等國內企業,已于2005年建造起日本首個利用本國技術生產的天然氣制油設備,最終實現天然氣制油商業化生產,并計劃于2011年推廣到海外市場。
我國已經在某些行業嘗試用天然氣代替石油,例如,在一些出租車上進行改裝,將汽車的燃料由汽油改裝成使用天然氣,并已大量投入使用。
2.利用新政策
最低價格模式:德國與西班牙以法律或協議規定的形式,強制電力公司購買“清潔電”輸入電網,以長期固定價格支付費用,采取“最低價格模式”。
配額模式:英國、波蘭、意大利、瑞典、丹麥與比利時等6個歐盟國家,采取的是“配額模式”。指在全國電力市場中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所占比例,為在一定時期內達到一定比例。產電公司、購電公司、電網經營公司,以及消費者都有“配額任務”,國家根據“配額任務,完成情況發放證書,未完成任務的將受到嚴厲處罰。
增加對新能源開發的投資:加拿大計劃5年內投資5億加元(約3.3億美元),用于開發風能、太陽能和燃料電池等可代替能源,并提高由植物纖維、玉米和谷物生產含乙醇成分清潔燃料的能力,使這種可代替能源的年產量提高到750億公升。我國采取了事業費補貼、研究與發展補貼、投資貼息和項目補貼等投資政策。但是,同國外比較,我國對新能源的開發投入太少。我國新能源建設項目還沒有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和計劃,成為阻礙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尋找新能源
可燃冰: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是近20年來在海洋和凍土帶發現的新型潔凈能源,是天然氣和水在一定的溫度、壓力條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貌似冰狀、可以燃燒的固體,可以作為傳統石化原料的代替品。天然冰合物中蘊藏的天然氣總量約為1.8~2.1×1016m3,相當于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總碳量的2倍。
2004年中德科學家聯合對南海北部可燃冰進行了海上調查,調查發現南海北部存在可燃冰“冷泉”噴溢形式的巨型碳酸鹽巖,面積較大,居亞洲之首,我國的西沙海槽、東沙陸坡、臺灣西南陸坡、沖繩海槽等地都存在大量可燃冰。
焦油沙:原油從地殼中的誕生地逃逸出來之后,受地下水和微生物的作用,退化成焦油,彌散于河床附近的沙土中。這種沙土被稱為焦油沙。在加拿大阿爾伯達省有大量的分布,沉積在這里的焦油沙,有相當于1.6萬億桶原油的含量,據估算現在有1740億桶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焦油沙的發現,使得加拿大成為世界第二大富油國。
原子核聚變能:核聚變釋放出的能量極為強大,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控制手段控制核聚變的反應時間和速度。有待日后科技進步后,運用核聚變釋放出的能量來解決中國及世界的能源問題。
氫能:氫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新能源,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是人類的戰略能源發展方向。氫能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過燃燒產生熱能,在熱力發動機中產生機械功,又可以作為能源材料用于燃料電池,或轉換成固態氫用作結構材料。
三、尋找替代能源
風能、太陽能:風能是目前被應用得最廣泛的可再生能源。在某些國家,風能發電站已經能提供全國百分之十到二十的電能,風能已經開始挑戰傳統能源的地位,我國可以利用的風能大約有3億千瓦。
繼風能之后,另一個進入主流能源市場的可再生能源是太陽能。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已經在葡萄牙啟用,發電功率達20兆瓦。我國太陽能光熱應用面積已占全球的76%,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持續遞增。利用太陽能還可以建溫室大棚,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發電等。
我國太陽能企業還加強了太陽能采暖制冷、海水淡化等前沿領域的開發。并成立了“國際環保節能示范區”,成為世界太陽能研發、制造和文化中心,被國內外專家譽為世界最大太陽谷。
能源植物:地球陸地上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生物質大約有1800億噸,大約等于現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倍,有2/3存在于森林之中,森林植物的生物質是化學產品和能量的重要源泉。自1973年,科學家就不斷發現有許多能夠產油的樹木,有的能直接利用它流出的油來發動汽車,有些稍為簡單加工提煉之后,就可以作為燃料油。
麻瘋樹:生長于我國南海沿岸的沙灘上。果實如桐油籽。含油率高達50%~80%,通過改造麻瘋樹基因中的碳鏈,就可以生產出各類不同粘性的工業用油。每畝可以提煉500公斤柴油,目前我國西南地區已種植10萬畝左右。預計2010年,可發展到1000萬畝。
桉樹:桉樹葉含油量較高,1公頃桉樹一年能產“石油”約90升,我國南方現在已發展了約170萬公頃,僅次于巴西居于世界第二位。
油楠:這種楠樹分布于我國海南島的尖峰嶺、吊羅山、霸王嶺三大林區,樹高約30余米,直徑1米左右,心材部分可以形成棕黃色液體,頗似柴油,每采集一次,能得到“柴油”3公斤至4公斤。
光棍樹:光棍樹原產于非洲荒漠地區,我國廣東、福建一帶也有分布,全株含有劇毒的白色乳汁,乳汁中含有類似石油的碳氫化合物,而且含量較高,是很有發展前景的石油植物。
地熱:經研究表明,全世界地熱能的蘊藏量相當于地球煤炭儲量熱能的1.7億倍,可供人類消耗幾百億年,查明儲量相當于31.6億噸標準煤。我國已建立起多處地熱發電站,地熱水還可以用于采暖、水產養殖、療養、旅游等。對地熱的直接利用量已達10531GW·h,居世界首位。
海洋能:我國海洋能可開發量約4.6億千瓦,現在已建立起1280千瓦時的潮汐電站。
原子核裂變能:使用核裂變能具有污染少、耗費低、產品易運輸的特點?,F在已作為一種可以大規模和集中利用的能源礦產。核電已占全世界發電量的28%,我國已建立了秦山和大亞灣兩個核電站。另外,利用核裂變能可以集中供熱,降低冬季供暖成本。
四、確立21世紀能源發展目標與政策
1.加強基礎能源設施建設,提高家庭用能效率,盡量減少進口石油的份額,減少對石油消費的依賴程度。制定優惠政策,設定企業的最低能耗標準。
2.進行開發和節約并舉,努力打造一個能源節約型社會。在農村,大力發展推廣沼氣的應用,減少對天然氣的依賴程度,用農村生物質代替成品油。
3.從生產的各環節,加強能源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提高能源資源的轉化率和循環利用率。
4.調整經濟結構,節約能源,增加耗能少、資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比重,加強節能設備的研究與開發。推進能源結構的調整,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