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暖
花
開
萬
物
復
蘇
春
chun tian
天
一
年
之
計
在
于
春
作者:廣西欽州市中醫醫院腦病科 林佳明
01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出處:《傷寒論》: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組成:柴胡30g,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棗(擘)4枚。
功用:和解少陽。
02
主治
1)傷寒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里,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
3)瘧疾,黃疸等內傷雜病而見以上少陽病證者。
《傷寒論》96條是小柴胡湯的正治,97條是揭示了小柴胡湯病機,“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從另外一個角度認識小柴胡湯,進一步說明了徐靈苔說的:小柴胡湯的妙用在人參。
案例:
愛人生小孩后,晚上開始惡寒,發燒,體溫39.6度,頭痛,主管醫師建議用抗生素,我說看看先吧,給我1天時間,用點中藥看看先,早上起來看了舌象,舌紅苔薄黃,脈弦細,用了小柴胡湯加石膏:
北柴胡120g,黨參45g,清半夏30g,黃芩45g,生姜45g,甘草45g,大棗20g,石膏90g,水8碗,煮成6碗,去渣,再煎成3碗,分三次服,服用后晚上體溫緩慢下降,服用后下降到38.3,精神狀態良好,到晚上9點體溫37.6,繼續觀察。
第二天愛人體溫恢復正常。
傷寒論: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小柴胡湯原方劑量加石膏,按照原方煎煮方法,中病即止。
小柴胡湯治療少陽往來寒熱,我的經驗是柴胡的量要大,我在我愛人的病歷上面按照原方劑量來用,當時主管醫師不給開那么大劑量,我就叫她開了三劑,我把三劑一起煮了,當時因為時間比較緊急,需要馬上退燒,在平時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調整劑量。
近人章次公用大劑量(30~60克)柴胡治熱病,謂其“退熱通便,穩當無比”。
名老中醫裘沛然也說:“就以柴胡一藥而言,通過學習,深知從前所謂‘柴胡劫肝陰’其說之非,一般醫家多以頭目眩暈為肝陽上亢,柴胡劫肝陰,故為禁藥,然在大論中以小柴胡主治口苦咽干目眩,所謂目眩,即今之頭目眩暈,仲景卻以柴胡為首選藥。
柴胡用量不同,則各有攻專,小劑量長于升散,一般劑量用以疏肝,大劑量則重在清熱。
柴胡有推陳致新的作用。
推:
《說文》排也。
《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這里指的排出之意。
陳:舊的,時間久的:陳舊。陳腐。這里可以引申為邪氣,陰氣。
致:說文: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可以理解為使達到。
新:康熙字典:初也,初始,沒有用過,表示一種有異于舊質的狀態和性質,可以引申為正氣,陽氣。
柴胡:為什么會有排除舊的,生出新的來呢?(大黃的推陳出新的作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我的理解:柴胡之治心腹,去胃腸中結氣,通過中,和的作用來實現的,少陽為樞,半表半里,正與陽,邪與陰相互交爭,柴胡通過樞的作用溝通正與邪,陽與陰,柴胡作為樞,體現了執兩用中(“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執兩用中”,就是堅持“中”,戒其“過”,勉其“不及”。
再看一例零基礎學中醫燕子治療自家孩子醫案
昨天中午,幼兒園老師發微信,告知蘭蘭頭痛,發燒37.6,馬上趕去把姑娘接回家,仔細檢查并詢問。頭疼,噪子疼,惡心,無力,喜嘔,身熱,小便清,無汗。女兒回家后就睡著了,其他證狀暫時也觀察不出來。但是嘔而發熱,少陽病,小柴胡湯證這個很明顯。
學中醫以來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保險起見問了一下師傅,佳明老師說有陽明里熱,再另加石膏25g,小孩不會說,但咽痛,發燒,身熱一般都有口干,口渴等癥狀,渴屬陽明。陽明外證,身熱,不惡寒但惡熱,加石膏清陽明里熱。
修正后開了小柴胡湯加石膏,小孩感冒很多呈現此方,用的機會比較多。
女兒,6歲,中午在幼兒園,老師發現孩子發燒37.6,頭疼,噪子疼,惡心,無力,身熱,口渴,心煩喜嘔,無汗。
六經辨證為少陽陽明合病
小柴胡湯加石膏
柴胡12g,黃芩10g,黨參10g,甘草6g,生姜15g,半夏15g,大棗20g,石膏25g
柴胡,黃芩:解熱祛煩。
生姜,半夏:祛水,止嘔。
人參,甘草,大棗:健胃,補中益氣。
石膏,清陽明里熱。
打電話讓愛人下班后抓三副中藥,另買一些小柴胡顆粒中成藥備著,冬天,小孩生病,用到這個方子比較多。有備無患。
下午蘭蘭睡醒后,口干,口渴,心煩(不停的喊我),無小便 ,覺得口苦,想嘔,肚子痛,渾身發燙,難受的哭泣。一直抱著她,安慰她,告訴她生病很正常,好好休息,吃藥就會好的。
以前遇到這種情況,第一時間就是退燒藥,乃至點滴都會用上。現在學中醫了,知道這是少陽病發展的一般規律,在胸腹兩大腔之間,正邪分爭,身體打算由胸腔各臟器功能來解除疾病。熱涉及陽明故口渴,涉及腸子,故肚子痛,涉及心臟,故心煩,熱激動腸胃中水飲,故嘔,涉及腎,小便不利。
就是傷寒論第96條所述。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mò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pǐ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到吃晚飯的時候,喝粥也喝不進去,嘔出來很多水。深刻理解什么叫“胃有停水”,三焦之水不通,不能布津化液,滋養身體,陰陽失調,故渴,小便不利,正常生理功能不能發揮出來。
晚上6點,終于把藥熬好了,蘭蘭喝了一小小碗(孩子小,喝不了太多,多喂幾遍),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姑娘開始有精神了,小便多了,知道餓,喂了點山藥二米粥。愛人感慨,媽媽給喂了什么神藥,好的么快。徐靈胎說,小柴胡湯治發熱而嘔,如神。古人誠不欺人也。
燒并沒有馬一退,這正是中醫和西醫治療的區別,西醫以退熱為目的,中醫以扶固正氣,幫助人體用自身的抵抗力來抗爭病邪。既然正邪分爭在胸腹兩大腔間,小柴胡湯中的人參,甘草,大棗是用來鼓舞胃氣,與邪氣作斗爭,自然要繼續發燒,這種發燒不用害怕,只要精神不倒,也是小孩成長過程中增強抵抗力的方式。
臨睡前又喝了一小小碗,晚上睡眠尚可,到凌三點半開始醒,口渴欲喝水,喊我幾次,每次都喝一小口水。早上起來燒還是沒退,早飯粥也吃不下去,還嘔,趕緊把昨天熬好放冰箱里的藥液熱一熱又給喝了一些,這回鼓勵多喝一些。
整個上午精神不錯,吃完藥沒多久喝了一小碗粥,我在床上架個小桌看書學習,女兒剪紙聽收音機里的故事。中午做了蔬菜雞蛋面,蘭蘭自己吃了一碗,連湯帶面全吃了,總算松了口氣,胃口開了,大小便正常,說明病快好了。到晚上燒退的也差不多了。
這是學習中醫以來,第一次對傷寒論感受那么深,家庭臨床指南啊。每天讀讀四大醫學經典,受益非淺。
中醫這個詞的本源,是《漢書·藝文志》的《方技略》,里面提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這和《黃帝內經》講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是一個意思。有了病以后主要是調整自身整體的生理機制,打通閉塞,平衡陰陽。中醫用藥也是本著扶固正氣,幫助人體抵抗疾病的思想。
中醫不是專門讓人吃藥的醫學,吃藥吃得不對反而增加病痛,所以后面才提出“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樣一個“中醫”概念。
中醫是讓人不生病學問,日常生活順應天地四時,不妄作勞,恬惔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當生了小病以后,第一時間將病邪驅逐出人體,自然就不生病了。
古人云:為人子不學醫為不孝。而現今應另增一句:為人母,不學醫為不慈。
早晨,查房,反復頭暈、四肢乏力就診。
女性,咳嗽,咳嗽時牽涉到下腹部疼痛,便秘,一周解一次大便,發燒(昨晚39度,今晨37.6度),納差,頭暈,四肢乏力(低鉀周期性麻痹經過昨天晚上處理癥狀已經明顯好轉),舌紅苔黃膩,右脈弦細,左脈沉細,西醫診斷后循環缺血,周期性麻痹,肺部感染,電解質紊亂。
我問:這個病人,大家如何考慮?
龐醫師:我考慮小青龍加石膏,可以嗎?林老師?
我說:患者沒有惡寒,沒有怕冷,沒有汗出,沒有身痛,沒有頸項不適,沒有腰痛,脈不浮,沒有表證,病位不在表,所以不考慮太陽病,那么里飲,有沒有呢?這個需要進一步分析。
龐醫師問:林老師你怎么考慮的呢?
我說:中醫大家有很多種辯證方法,六經辯證,臟腑辯證,衛氣營血辯證,經絡辯證,三焦辯證等,不管哪種辯證方法,都要最終辨出證來,唐代孫思邈、近代劉渡舟、胡希恕經方大師都說到:
辨方證,辨方證是辯證的尖端。
那么我們就要抓住主證,辨兼證、變證、夾證。
通過辨陰陽、寒熱、虛實、表里八綱的辯證,辨出六經,辨氣血、食滯、水飲,辨出“證”,再辨病機,這樣就會簡單明了,我覺得《傷寒論》六經辯證是容易步入中醫之們的,仲景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道路:方證相應。
把最基本的八綱辯證清楚,起碼大的方向就不會錯了,病位表,就用汗法,在半表半里,就用和法,這樣病位、病性、病勢、病機就明明白白了。
李醫師:林老師,那這個病人應該如何考慮?
我說:我們按照剛才說的去辯證。
患者納差,眩暈,脈弦,從病位角度來說此為有在半表半里,屬少陽病,便秘,舌紅,為陽明病,陽明腑實證,病位在里,這就是并病了,《傷寒論》之所以經典,就是提供大量的鮮活、令人難以忘記合病、并病的論治,這是高手。
另外:患者還有眩暈,苔是膩的,左脈有沉細,此為有水飲。
六經辯證分析:患者年老體邁,有便秘宿疾(也可以說為本、老病),此次發病,直中少陽,邪在半表半里,而納差,陽明里熱腑實,腑氣不通,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不降而上逆而為咳嗽,此咳嗽,不是我們經常說的表證,而是肺氣不降的結果,根源在于宿疾,春紅老師常說的:腑氣不通,五臟不平,無論咳嗽、發熱都是屬于陽明腑實的表現,患者昨晚入院時出現精神差的緣由,我想跟這個因素有關。
從舌苔、脈來看,患者合并有水飲的表現,水飲上逆,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而不能濡養,患者出現頭暈,這也跟陽明有關,腑氣不通,影響中焦的運化,水濕痰飲內停,氣化不利,改升不升,改降不降,造成整個機體功能改變。
綜上:此患者為少陽陽明太陰合病。
陳醫師問:林老師:我有個疑問,如何進行六經辯證的問診呢?
我答:
主要根據六經提綱證進行問診:
1、有無怕冷、下利清谷、嘔吐、神倦乏力、閉目似臥等虛寒表現,或表現為心煩、不寐等陰虛內熱征象,考慮有無少陰病(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2、有無腹滿、納差、腹痛腹瀉等脾胃虛弱癥狀,考慮有無太陰病(太陰之為
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結硬)。
3、有無上熱下寒,寒熱錯雜表現,如口渴、心中疼熱、饑不欲食等上熱征象,同時伴有腹瀉等下寒征象,考慮有無厥陰病(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4、有無惡寒發熱,頭痛項僵,鼻塞流涕等營衛失和表現或者說表證,考慮有無太陽病(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5、有無口干、口苦、心煩欲吐、寒戰發熱、頭暈目眩、納差等膽經郁熱征象,考慮有無少陽病(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6、有無便秘、痞滿、潮熱、腹脹、口干欲飲等邪熱盛極之象,考慮有無陽明病(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我認為我們在臨床中需要不斷地強化臨床思維,如果這樣分門別類去學習記憶的話,應該比較容易入手,也就像我們西醫問現病史一樣,從起病情況到主要癥狀的特點到伴隨癥狀,到有鑒別意義的陰性癥狀,緩解或誘發因素等等。按照這樣有步驟地有思考地去采集病史,方能形成對疾病更深刻和全面的認識。
針對六經門診:
當我聽完病人自述后,我一般都是從太陽證逐一地往下問。 (轉自鮑艷舉老師)
問珍時,我會用關愛的心去體貼他(她) 。
第一,從太陽證開始問。(1)頭痛不痛。(2)脖子痛不痛。(3)腰痛不痛。(4)惡不惡寒
第二,從陽明證開始問,(1)吃的怎么樣,(2)大便怎么樣。(3)是一天幾次,還是幾天一次。
第三,從少陽證開始問,(1)口苦不苦,(2)咽干不干。(3)耳嗚不嗚。(4)目昡不眩。
第四,從太陰證開始問,(1)有沒有想吐的意思。(2)有沒有下瀉的感覺。(3)有沒有腹痛表現。(4)有沒有饑又吃不下現象。
第五,從少陰證開始問,(1)平時是不是想睡又睡不好,不想睡又要睡。(2)有沒有四肢覺冷的感覺。(3)有沒有四肢無力的感覺。
笫六,從厥陰證開始問,(1)有沒有氣上沖心的表現,(2)有沒有心中痛熱的感覺。等。
我的體會,不管病人有沒有都要問。這樣一路問下來,病人的證就掌握在我手中了,返被動為主動了。如打仗一樣,我方摸清了敵方的底細了。
這樣基本能夠通過詳細的問診而能夠明辨六經了。
李醫師:好的。謝謝林老師,以后我嘗試著這樣去問診。
龐醫師:我們辯證了六經,如何去選方呢?你說變方證,是辯證的尖端,我覺得在臨床中不知如何去使用。
我說: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患者目前高熱,便秘,納差,咳嗽,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可以先治療主證,少陽陽明合病,我們選什么方呢?
龐醫師:小柴胡湯加石膏?
我說:是的,可以,選擇小柴胡湯加石膏、大黃、桔梗。
擬方:
柴胡30g,黃芩15g,半夏12g,黨參10g
生姜10g,大棗10g,甘草6g,石膏60g
桔梗12g,大黃10g(后下)
兩劑,水煎服用。
《傷寒論》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指出了小柴胡湯證的四大主癥,七個或然癥。
《傷寒論》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傷寒論》98條小柴胡湯“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之與也,食谷者噦。”
《傷寒論》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論》103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龐醫師:林老師,為什么不一起治療水飲?
我說:治病過程中有輕重緩急,有次遞,患者目前少陽陽明里熱明顯,腑氣不通,先單刀直入,勢如破竹,一舉殲滅敵方,等解決主要矛盾,我們再來調中焦的運化,根據癥候反應而靈活多變。
黃醫師:此患者咳嗽,為什么不用咳的藥呢,紫菀,冬花等?
我說:這是我一直強調為什么要學《傷寒論》的原因,我們教科書中醫內科學交給我們咳嗽有多少個證,什么證用什么方,這是典型的表現,而臨床中患者發病不是按照書上來發病的,大多數合病并病為多,這就造成大家不會辯證不敢臨床,開出方來,也沒有效果,這是我們年輕醫師的通病,見咳止咳,肺部CT:提示肺部感染,一定就要用清熱解毒的方法,用西醫的檢查結果指導中醫處方用藥,如我們常見腦梗,就用活血化瘀一樣。
內經云: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我們要找到咳嗽的核心本質,分析病機,患者沒有表證,那么我們就要考慮這個咳嗽是什么原因來的?就是要去分析咳嗽病機為什么會肺氣上逆?這樣層層剖析,原來是由于陽明腑氣不通造成的,病機解決,肺氣得以宣降正常,氣機出入有序,一擊而中,哪還要特意用止咳藥呢?
李醫師:如何學習六經辯證方法?
我說:我覺得劉渡舟老先生說的好:
第一步:先繼承,記住仲景原話,做到脫口而出,背誦如流,如六經為病之證,誤治救逆之法,隨證治療之法,這些內容必須熟爛于胸中,胸中有了理法,有了分證,才能有感而通,一拍即合。
隨著年齡增大,我目前也做不到,但每天都要要求自己進步一點點,我們尊敬馮世綸老師這把年紀都能夠做到倒背如流,隨手拈來,可見其年輕的時候是下了苦功的,你們剛大學畢業,沒有家庭,應該抓住這三年的時間,好好逼自己一把,自己去努力了,就會有收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年輕的時候不努力不吃苦,老的時候就會過的非常的艱難。
第二步:靈活運用,在大論的方、證歸納與分析研究之下,通過鍛煉陶冶,“十年磨一劍”,達到了融會貫通,會之一意,建立自己的辯證觀,如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到時就可以隨證而變,信手拈來。
后記:患者服用兩劑后,已經沒有發燒,四肢乏力減輕,頭暈咳嗽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