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在醫治某一些疾病上總是會有著出乎人意料的功效,所以對于中藥的挑選大家可放心的進行,但是患者在挑選中藥時,需對于藥材進行深入的認識,這樣在醫治疾病時,才會清楚哪種藥時最好的選擇,石參根就是中藥的一種藥材,那么,石參根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 別名石豇豆、巖參。
功效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濕熱瀉痢;肺熱咳喘;跌打腫痛;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
藥性平、藥味苦。
形態特征
一般體長25~30厘米,略呈橢圓形。口偏于腹面,有觸手20個。肛門偏于背面,周圍有5個石灰質小齒。背面隆起光滑,有稀疏的管足。腹面平坦,管足排列成3縱帶,中間一帶較稀,排得較寬。體色變化較大,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紫褐色,并有許多灰白色不規則的橫斑,肛門周圍灰白色,腹面顏色較淺。
干品體長扁圓形。背部開膛。背部淺黑色,兩側下沿及腹部均為白色間帶黃色。無肉刺,背部有疣狀突起,腹部有粉狀石灰質層。一般按單只重量分為三種規格。大的每500克15只,中的25只,小的50只以上。以體條完整、肉質較厚、腹部石灰層薄、不破肚、無爛孔的為上品。
原株形態
直立亞灌木。莖和枝有短柔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3-7片,有時9片;小葉片長圓形、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長5-10cm,寬2-4cm,上面無毛或中脈略拔毛,下面有短柔毛;小葉柄長約2mm;葉柄長5-10cm,小托葉針狀;托葉長三角形。
花紫色,總狀花序頂生,有緊密聚集的花,成長時長10-20cm,寬達2.5cm;花柄每2個在一起,彎曲如弓形,有毛,長的毛白色,短的毛頂端鉤狀;花萼裂片近相等;花冠蝶形,長約6mm;雄蕊10mm,單體。莢果2-4節,扭曲重疊,有短柔毛,花柱長而彎曲。主根肥大,粗且長。
生長習性
喜冷涼濕潤氣候。在降雨量700毫米以上地區生長良好。抗寒較強,地溫3~4℃時種子發芽,抽穗期適宜溫度18~19℃。越冬性好。春季氣溫高于5℃時開始返青,秋季氣溫低于5℃停止生長。較耐淹浸,不耐干旱。在35℃以上的持續高溫干燥條件下,不能安渡夏季。要求中性及弱酸性土壤,以ph值5.3~7.7時為最適宜。耐堿性較弱,在石灰質含量多的土壤上生長不良。
生態價值
石參耐貧瘠、干旱,根系發達,適合不宜林地種植,能保持水土。石參根系有根瘤,具有固氮作用。建議在沙地、旱坡地上種植。在油茶幼林期間種石參,既能起保持水土的作用,又有經濟收益。
藥用價值
北有人參,南有石參”,可見石參之價值。石參全草含有黃酮甘、糖類和酵素及維生素。根具有助脾運化的功效,全草能涼血止血、清熱化痰,并有驅蟲作用。全草主治小兒疳積、小兒發育不良、脾結不開、咯血吐血、尿血便血、感冒咳嗽、胸部壓悶、瘧疾忽寒忽熱、血絲蟲病等。
(1)石參的主要化學成分含黃胴甙,有清熱解毒、止血、消痛之功效。對治咳嗽、肺痛、吐血、咯血、尿血、脫肛、子宮下垂、腫毒、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均有一定療效。《本草綱目》記載石參根:溫補腎陽、滋陰、清肝去濕,對失眠、多夢有一定療效。
(2)用石參根作湯料,風味獨特,甘醇清香,令人食后回味無窮,常飲可治勞累過度、腰腿酸痛等。
經過以上關于中藥石參根的功效以及作用的相關內容的詳細介紹之后,想必現在大家應該已經了解和認識到石參根具備十分多的功效和作用,對于人們身體疾病有著極好的辦法,不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大家應該根據自己自身的體質情況對癥用藥,不要胡亂的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