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臨摹的是南宋畫家李嵩的《花籃圖》,原畫是絹本,我采用的是云母熟宣紙繪制。
第一步:用中等墨色勾勒出花籃和各種花的葉子,用淡墨勾勒各種花卉。本圖分別描繪了蜀葵、百合花、石榴花、夜合花和梔子花。
然后將畫好的白描裱于畫板上。
第二步:朱磦+藤黃+赭石+淡墨調成仿古色刷背景,淡鈦白粉平涂花頭。
第三步:直接以上述仿古色平涂花籃的淺色部分。
用上述仿古色+胭脂調鐵紅色,平涂花籃深色部分。
第四步:赭石+藤黃+淡墨,分染花籃淺色的結構。鐵紅色+淡墨分染花籃深色部分的結構。
第五步:用勾線筆蘸淡墨,根據花籃結構勾勒花籃結構線條。
第六步:石榴葉子的正葉平涂墨綠色(藤黃+花青+淡墨)。
用上一步顏色加少量花青,平涂秋葵與桅子花葉的正葉。
藤黃+花青+少許朱磦,平涂百合花正葉。
藤黃+花青+朱磦調汁綠色,平涂所有的反面的葉子和花托與花莖。
第七步:用朱磦平涂石榴花托和花苞,用色較淡,共平涂了三次。朱磦+少量鈦白粉,平涂石榴花頭。
繼續用淡朱磦水,平涂左側百合花花頭正瓣。
墨綠+少量鈦白,平涂夜合花苞。
第八步:花青+朱磦調青灰色,分染所有葉子的正葉,顏色較淡,多次分染,體現出結構和遮擋關系。
第九步:花青+藤黃調草綠,分染所有的反葉、枝梗和花托。
第十步:用花青分染夜合花苞葉以及左側百合花花苞。
第十一步:朱磦+曙紅,統染左側百合花正瓣、蜀葵花以及石榴花頭。
第十二步:朱磦+曙紅,分染左側百合花的正瓣,共染了三次。淡朱磦水,分染左側百合花的反瓣。
第十三步:藤黃+朱磦+淡草綠,分染右側百合花和梔子花。
第十四步:藤黃+朱磦,分染夜合花頭。
第十五步:用淡胭脂水分染蜀葵花頭和石榴花正瓣根部。
第十六步:用曙紅統染石榴花苞,干后用胭脂+淡墨從花苞根部分染。
用勾線筆蘸朱磦,勾勒石榴花瓣小筋脈。
第十七步:用以上第四步中所調鐵紅色+淡墨,再次分染花籃暗部,干后用較濃的同樣顏色點花籃淺色篾片上的花紋。赭石+藤黃+鈦白,點花籃最下部深色篾片上的花紋。
第十八步:用鈦白粉從花瓣邊緣倒染夜合花頭、百合花、蜀葵花、石榴花以及梔子花花頭。
第十九步:分別用胭脂和鈦白粉勾蜀葵花花絲;
用濃淡不同的胭脂勾左側百合花正反瓣花絲;
藤黃+朱磦+淡草綠勾右側百合花正瓣花絲,鈦白粉勾反瓣花絲。
較濃的鈦白粉和藤黃,點蜀葵花花蕊。
第二十步:鈦白粉勾梔子花紋脈,然后用濃藤黃+鈦白粉,瀝粉點花蕊。
第二十一步:左邊的百合花正瓣用淡胭脂點勒紋理,然后白粉加藤黃調成濃粉黃點蕊,白粉勾花柱。
右側百合花用白粉加藤黃調成濃粉黃點蕊,白粉勾花柱。
第二十二步:石榴花苞用中等濃度的胭脂提染,尖端用三綠提染,最后用胭脂勒染花苞線條,花瓣用淡胭脂勒染,淡胭脂點染花苞上的斑點。
右邊的百合花苞頂部部用四綠提染一下。
第二十三步:夜合花苞葉用淡花青+四綠罩染,顏色很淡,共進行三次。干后用翠綠勾勒紋理。
??第二十四步:用淡草綠罩染秋葵正葉;
用偏藍的墨綠色(第六步中平涂石榴葉的顏色)罩染石榴葉的正葉;
草綠+花青,罩染梔子花葉;
藤黃+花青+三綠,罩染百合花葉;
三綠+鈦白調四綠,倒染所有反葉;
用四綠染枝梗和花苞;
部分反葉局部提染三綠。
?根據葉子的遮擋關系,用淡墨+花青染葉子根部以及遮擋處的局部陰暗面。
?第二十五步:秋葵正葉、梔子花正葉和百合花正葉用淡墨復勒主筋與葉脈,然后用胭脂復勒正葉主筋、邊緣輪廓線,以及反葉脈、花苞、枝梗。
局部反葉用淡墨綠提染根部。
石榴葉子右邊幾片殘葉倒赭石,胭脂復勒枝梗和花苞。
整理畫面,看是否有遺漏需要調整的細節。
李嵩,生卒年不詳,錢塘人,出身于木工,后得到畫家李從訓的指導,成為南宋的重要畫家,他曾在宋光宗至理宗時期的畫院中任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 。
李嵩的《花籃圖》,竹籃編織精巧,里面放滿了各色鮮花,有秋葵、百合、梔子花、夜合花、石榴等,小小的花籃折射出繁花似錦的大自然——美麗、多樣、蓬勃、朝氣,讓人看了之后感到十分親切,畫家對自然、生命的熱愛和關注亦油然絹上。畫幅雖然不大,但是描繪細膩具體,線條富有表現力,敷色艷麗雅致,構圖穩定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