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伍君儀
腰椎間盤突出癥近年來高發,調查發現七成患者為久坐不動的白領。生物力學實驗發現,伏案而坐的時候腰椎受到的壓力最大,長期可誘發腰椎間盤突出。廣州有骨科專家建議,多數患者可選擇保守治療,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就能延緩病變的進展。10%的患者需要做手術,早期進行還可選擇微創的方式,術后有望完全恢復功能。要是拖到腰腿發麻甚至癱瘓,神經都被壓壞了才做手術,效果差還風險大。
病例:
一個噴嚏就癱在講壇上
一位男老師長期腰痛,醫生一直勸他趕緊做手術,但他一直拖著。一天,他在講課時突然打了個噴嚏,腹部壓力驟然上升,一下子把原來就突出、把脊髓頂得很緊的腰椎間盤髓核全擠了出來——在全體學生的眼皮底下,這位老師當場癱瘓在講壇之上,還出現大小便失禁……他不得不緊急入院做手術,但也只能恢復到緩慢走路的狀態,打噴嚏時仍會有大小便冒出。原來,脊髓神經完全損傷的治療是世界級難題,做任何手術的效果都不佳。
治療:
拖到腰腿麻木再手術就晚了
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表現為腰痛和腿痛:腰痛比較彌散,可以從中間痛到兩側,往下痛到臀部,往上痛到背部;腿痛是沿著坐骨神經的走向痛,從臀部到大腿后側、腘窩(膝關節后側)、小腿后側、足部。解放軍第四二一醫院骨科主任郭新輝博士介紹,有腰痛同時還有腿痛,才屬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后壓迫到的坐骨神經經過腰部及腿部。有些人拍X光照片顯示腰椎間盤突出,但只有腰痛,說明腰椎間盤未壓迫到神經,腰痛只是腰背肌勞損或肌筋膜炎的癥狀,只要做做牽引、推拿等物理治療,自己再鍛煉鍛煉腰背肌肉便可逐漸減輕。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進展性疾病,約四成患者的病程可長達二三十年。郭新輝表示,九成患者只需保守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功能鍛煉、口服或局部用藥等。有的人椎管先天比較寬,有空間能夠代償,腰椎間盤突出雖然很厲害,癥狀卻很輕微。有的人先天椎管窄,腰椎間盤一突出就很嚴重。早期的腰腿痛是屬于刺激痛,及時做手術解除腰椎間盤對神經的壓迫效果很好。若等到下肢麻木、無力,疼痛反而減輕,說明已經引起了神經變性,可影響下肢功能,如走路不穩、大小便失禁等,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此時再做手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不少患者排斥手術,病變越來越嚴重,最后一個噴嚏或出現其他意外后就癱瘓了,再治療也難以逆轉,或者需要很長的康復時間。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是開刀把壓迫神經的部分切掉再進行內固定,如種骨頭、打鋼釘、植骨融合等。這種手術涉及椎管里的神經和血管,風險較高,若操作不當,輕則走路沒力、身體變虛,重則癱瘓、大小便失禁乃至大出血死亡。郭新輝介紹說,隨著科技的進步,最近幾年微創手術大為發展,用一個擴張通道進行,刀口不超過4厘米,基本就能解決問題,但微創手術對病程長、骨性狹窄嚴重者效果不好。
預防:
把腰背肌練到鼓起來
生物力學實驗發現,腰椎承受壓力最小的姿勢是平臥,其次是站立,而壓力最大的是坐姿,特別是彎腰伏案。司機、建筑工人、舉重運動員等需要長期彎腰、負重,其病變進展迅速。久坐不動的白領缺乏運動,加上辦公室空調的冷風吹到腰部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故白領的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發病率比較高。低頭彎腰玩手機的人長期僵直于一個姿勢,時間長了也可誘發病變。郭新輝建議,持續坐的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每小時要活動10分鐘,走動、彎腰、轉腰都可以,別長期保持同一個姿勢。彎腰拿東西的時候,要注意先蹲下,可避免傷腰。
人體的腰背肌、骨骼、韌帶任何一個變得薄弱,都容易發生腰椎間盤突出。例如,床墊太軟令腰背肌要額外用力維持身體姿勢,長期可導致勞損而誘發腰椎間盤突出——不少人起床后腰酸背痛,正是因為床墊太軟了。郭新輝建議,胖人特別需要硬一點的床墊,把肌肉支撐起來。
如果腰背肌發達,便能“hold”住腰椎間盤突出。郭新輝推薦倒走,因為這需要收緊腰背;游泳,雙腿打水時腰背肌發力,而浮力又減輕了關節負擔。他還推薦“五點支撐法”:腿彎曲,用兩個腳跟、兩個手肘、頭部后仰共5點撐著床,把腰挺起來算一次,一天做3組,每組至少挺30次。此法做好了,還可選擇做更復雜的三點、二點支撐挺腰法。堅持一段時間后,就能感覺到脊柱旁邊的腰背肌鼓起來,甚至又粗又圓,以后發生腰腿痛的幾率就降低了。但是,腰背肌鍛煉要掌握時機,在腰腿痛的急性期不主張鍛煉,而要以臥床休息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