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古詩詞?起源于何時?
想必很多人和暢讀小編一樣,從小就看過一本叫《唐詩三百首》的書,而且從小到大的每一節(jié)語文課上,我們都會學習和背誦一些古詩詞,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會背誦一些經典的詩詞片段,但若是問到古詩詞是什么?古詩詞的起源?可能很多人就不了解了。
詩詞二字指的是,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詩等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詩詞,這也是中華漢字的特色之一。不過,這兩個字通常是拆開的,人們認為,詩適合“言志”,而詞更適合“抒情”。
中國詩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國古代把不合樂的叫做詩,合樂的叫歌,詩歌的說法就是這么產生的。若是按照詩中所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分類,又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按照語言的韻律又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
中國詞則起源于隋唐年間,在宋代較為流行,所以才有了“唐詩宋詞”的說法,詞原本是屬于詩的一種韻文形式,是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是流傳在民間的歌謠所發(fā)展而成的。因為詞需要按照一定的曲調來填寫,所以又衍生出了如滿江紅、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等的詞牌。
我國的詩詞文化其實源自民間,是一種很根源化的文學形式,即使到了今天,詩詞文化還依然深受我國普通大眾的青睞。
漢樂府究竟是什么?
想必在學習中國古詩詞的過程中,對大家來說,漢樂府這三個字一定不陌生,但漢樂府究竟是什么呢?
根據(jù)史料記載,樂府最初設立于秦朝,是當時“少府”下轄的一個專門負責教授樂舞演唱的機構,性質類似于今天的藝術培訓中心。在漢朝初期,樂府實際上并沒有保留下來,但在漢武帝時,重建了樂府,當時的職責是負責采集民間的歌謠或是文人的詩來進行配樂,為朝廷祭祀或宴會時的演奏做準備。
漢朝對樂府非常的重視,無論是東漢還是西漢,樂府都是一個有著極高地位的部門,同時對所搜集到的詩歌,也有很明確的分類。主要分為四大類,郊廟歌辭的音樂主要采用秦國音樂和楚國音樂;鼓吹曲辭主要是來自于民間創(chuàng)作;相和歌辭的音樂多為從各地采來的俗樂;雜曲歌辭多為優(yōu)秀的民歌。
正是因為漢朝對于詩詞歌賦的重視,所以有很多的詩歌才得以很好的傳承,因而由樂府所搜集和整理的詩歌,被后世稱為“樂府詩”,或簡稱為“樂府”、“漢樂府”。
古今吟詩方式有哪些不同?
因為古人認為詩詞是需要依附于音樂的,所以就有了曲牌、詞牌。起初,詞牌和詞的內容一定是有所關聯(lián)的,就如同量身定做一般,不過后人在依照這個詞牌進行填詞時,只采用了詞牌,而內容卻與原詞的意境毫無關系,長此以往,詞牌就漸漸地變成了一種曲調,而填詞的人也不再考慮詞牌原本的含義,只需在詞牌下注明題目就可以了。
如今,又衍生出了一種新的吟詩方式,那就是像《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里那樣,將古詩詞用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旋律唱出來,似乎這種方式更適合現(xiàn)代人接受古詩詞,也讓古詩詞有了另一番滋味。在節(jié)目中臺灣音樂家胡德夫將《天凈沙·秋思》結合古謠創(chuàng)作出了《來甦·秋思》,歌聲里的每一個音符都包含著思鄉(xiāng)之情,也寄托了對逝去的親友的無限思念;中英文版的《登鸛雀樓》將中國的詩歌所獨有的意境美通過英文娓娓道來,這種表現(xiàn)方式也實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國際化的傳播。所以,隨著時代的變化,吟詩的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這變化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中國古詩詞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播。
在暢讀小編看來,詩詞是闡述心靈的一種文字藝術,詩人、詞人們會通過詩詞來傳達個人的情感和志趣,字里行間也飽含了他們對人生的思索和探尋。他們用詩詞的方式,真實的記錄著自己的人生境遇,訴說著自己對人生的感慨。
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如詩、詞、曲、賦、音樂、繪畫、舞蹈等,在傳承中國美學的同時,也深深地影響著當代的藝術審美,中國古代圣賢、文人墨客所詮釋的藝術精神和對藝術的追求,也深深的影響著當下的每一個中國人。雖然時過境遷、歲月更迭,但是我們仍能從中國的古詩詞中找到一種情感的慰籍和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