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后人杜撰), 戰國時期 鄒國(今山東 鄒城市 )人。戰國時期 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學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并稱“ 孔孟 ”。
出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七節》
解釋:行仁德的人好比賽箭的人一樣: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態然后放箭;如果沒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反躬自問罷了。
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節》
解釋: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的歷史任務交給這個人,一定要首先磨難他的心志,勞累他的筋絡骨骼,饑餓他的肉體皮膚,空匱疲乏他的身體,所作所為總是被干擾攪亂,借以撼動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堅韌,以增加他原來不具備的能力。
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節》
解釋: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節》
解釋: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二節》
解釋:在上位的人有什么愛好,在下面的人一定愛好得更厲害啊。
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三節》
解釋:人的毛病在于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四節》
解釋: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
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節》
解釋: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那樣的賢人。
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四節》
解釋: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
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十八節》
解釋:仁慈的人愛人,有禮貌的人尊敬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尊敬他。
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節》
解釋:稱一稱,這樣才能知道是輕還是重;量一量,這樣才能知道是長還是短。原來是孟子勸齊宣王權衡利弊,決定取舍的話,后人常用來比喻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權衡利弊得失。
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一節》
解釋:錯誤的扭曲自己的看法,是不可能讓別人正直的。
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七節》
解釋: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
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節》
解釋:執政者如果以順應民眾的快樂為快樂,民眾就會為執政者的快樂而快樂;如果把民眾的憂苦當做自己的憂苦,民眾也會為執政者的憂苦而憂苦。
出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十三節》
解釋: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事不抱怨老天,也不抱怨他人。
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六節》
解釋:教育也有多種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誨他,本身就是對他的教誨。
出自《孟子·萬章章句下·第三節》
解釋:不倚仗年紀大,不仗恃地位高,不倚仗家里富貴來交友。
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九節》
解釋:有作為的人(實際是指有志成為仁人的人),就比如挖井一樣,貴在持之以恒,如果挖井都挖到九仞還沒有見到井水,這個時候千萬不能停下來,要是停下來,就前功盡棄,那個挖了這么深的井就還是一口廢井。所以,行仁也是如此,對于仁德的踐履是終身之事,生命之中任何時候停下來了,都意味著前功盡棄。
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七節》
解釋: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么能趕上別人呢?
出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五節》
解釋:尊重有賢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讓他們發揮所長,讓那些有才能的人常伴左右,那么天下有才能的人都愿意為這個朝代效力。
出自《孟子·萬章章句上·第七節》
解釋:我沒有聽說過自己都立腳不正,卻還要去糾正別人,更何況侮辱自己來糾正天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