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兵家
縱橫家代表人物:孫武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統稱,又特指先秦時代專門研究戰爭的學派。諸子百家或多或少談及戰爭,但全方位研究軍事并指導軍事實踐的只有兵家學派。
兵家自誕生起,就不僅僅局限于研究陣法戰術。影響戰爭勝負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天文地理、民心向背等因素,都是兵家人士留心的焦點。換言之,兵家追求的是民族存亡之道,是安國全軍之道。《司馬法》云:“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話最能代表先秦兵家對戰爭的整體態度。《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將兵家著作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類。這四類兵書覆蓋了所有與戰爭相關的領域。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典軍事史上的兵學最高峰。在列國征戰的大爭之世,無論是大國兼并小國,還是弱國抵御強國,兵家始終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秦統一天下,結束戰亂割據,是人秦的百家士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完成最后一擊,正是執掌三軍的兵家名將。可以說,只要戰爭沒有從人類社會消亡,兵家智慧的價值就永遠存在。到了今天,兵家謀略不再局限于軍事領域。商界與體育界也大量借鑒先秦兵家智慧來提高競爭力。
先秦兵家主要經典有《司馬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等。代表人物:孫武、吳起。
NO.2 縱橫家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
縱橫家又稱策士、游說之士,是諸子百家中專攻外交智慧的學派。縱橫家一生揣摩列國形勢格局,游說諸侯,為所選邦國謀劃王霸之策。小國策士利用大國間的矛盾,智退強敵保存本邦。大國策士游說他國權臣,誘導對方采取利于本國政策。
縱橫家大體上分為合縱與連橫兩大流派。《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經過戰國前期的變法浪潮,天下進人了一個均勢格局。由于列強之間實力不相上下,為了打破均衡,都千方百計地壯大自己的實力并削弱競爭對手。合縱派主要是聯合山東列國封鎖西方的秦國(有時針對東方的齊國),連橫派則主要以泰國為核心拉攏分化合縱陣營。這便是縱橫之爭。
縱橫策士由于邦國聯盟的需要,常常兼任幾國丞相。如合縱派的蘇秦據傳曾自佩山東六國相印。連橫派的張儀當過秦國和魏國丞相。世人也因此稱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復無常。策士有顛倒黑白的口才,但他們真正的功夫是理清紛繁復雜的天下形勢,締造有利于本國的外交戰略格局。隨著天下一統,策士賴以生存的多極化世界格局消失,縱橫家也集體淡出了歷史舞臺,成為絕唱。
縱橫家經典主要有《鬼谷子》、《蘇子*等。代表人物:蘇秦、張儀。
NO.3 名家
名家代表人物:惠施
名家是諸子百家中專門研究名實關系與辯論術的學派。名家主要分“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合同異”強調事物的統一性,“離堅白”強調事物的差異性。名家的惠施、宋釬、尹文、公孫龍子先后提出的二十一個論戰命題,件件與常識背道而馳,叫人匪夷所思,被稱為名家二十一事!
由于名家精通辯論術,在爭鳴中常常占上風。其他學派不滿名家詭辯,紛紛鉆研名實關系。如荀子寫下《正名》篇,系統剖析了名與實的問題。墨子則發揚邏輯思維特長,對諸多物事進行了“科學”的定義。法家借鑒了該學說,將循名責實確立為法治基本原則。而莊子則以《齊物論》超越了名實之辨。講究“名不正則言不順”的儒家,也發展了自己的名學。以此觀之,名家雖然遠離經濟民生和天下大勢,只討論形而上的純思辨問題,但其對中國哲學與邏輯學的貢獻卻不可小覷。
隨著諸子百家名學體系的逐漸完善,以及百家爭鳴社會土壤的消失,一味辯論純哲學問題的名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名家主要經典有《尹文子》、《公孫龍子》等。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子。
NO.4 陰陽家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于《易經》,“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最早見于《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長,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認為,任何一個王朝和邦I國,都有一種上天賦予的德性。這種德性用五行來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德性。這個國家的為政特點,必須與它的德性相符合,它所崇尚的顏色即國色,也必須與它的德性相符合。惟有這樣,該國才能在上天佑護下安穩順暢地運行。這便是著名的“五德終始”政治學說。
秦統一之后,確定水德,政主刑殺,尚黑色,也是受此說影響。
陰陽五行說包含了天災、歷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是后世所有神秘文化學派的基礎。易家、星象家、占候家、堪輿家、相師、方術士都是陰陽家學派的不同分支。秦以后,陰陽家學說一部分被董仲舒融入儒家,另一部分演變為各種方術玄學,陰陽家群體不再以學派面貌出現。
陰陽家經典主要有《鄒子終始》、《容成子b、《雜陰陽》、《陰陽五行時令》等。代表人物:鄒衍。
NO.5 計然家
計然家代表人物:范蠡
計然家,又叫輕重家。先秦時代的經濟學家,主要研究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講究的便是察民生而知利害。
計然學派誕生于春秋,是先秦思想家群體中少見的推崇商業經濟的代表。其核心主張是:國家應該以發展商業、周流貨物為本,從而使農末俱利,國家富裕。
計然學派的經典理論是“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具體經濟措施有通貨物、振百工、平物價、輕稅賦、重水利、興農桑。計然學派的價格理論在中國經濟史上獨樹一幟——“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即糧價在三十到八十間浮動,就能兼顧農商利益。
計然學派經典有《計然子》。該書是越國名臣范蠡隱退后輯錄老師計然之言論,并參以自己見解所成。全書七策八千余言,說的便是一個致富術。富國富人,字字精到,天下商旅呼之為“絕世富經”,名士則稱之為“計然七策”。《史記》稱“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代表人物:計然,范蠡、蔡澤。
NO.6 雜家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至漢初的思想學派,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于百家之道無不貫通”。
諸子百家在不斷相互切磋中,充分吸收其他學派的智慧壯大自己。經過春秋戰國的漫長爭鳴論戰后,人們逐步認識到百家眾技“皆有所長,時有所用”。正如《莊子.天下》所說:‘‘(諸子百家)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過分拘泥于一家一派,有失偏頗。因此到了戰國末期,理念各異的百家逐步走向融合。
雜家學派以罕見的包容并蓄態度,將法,儒、墨、道、兵、縱橫、陰陽家與農家等實用學派知識融為一體。與其他學派不同,雜家學派總結性多于原創性。雜家學派最大的貢獻就是,對中國古典政治文明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相對系統的梳理總結。以呂氏春秋學派為代表的雜家,由于呂不韋在權力斗爭中失勢被擱置。秦統一后選擇了法家韓非子學派為意識形態。秦朝滅亡后,漢朝先后選擇了道家黃老學派與董仲舒改良的儒家為意識形態。雜家學派淪為九流之一。
先秦雜家經典主要有《尸佼子》、《呂氏春秋》等。代表人物:呂不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