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的思想行為都不能簡單的看作是受環境和其他人的影響,正如有句哲學名言所說“人生而自由卻無時無刻不在枷鎖之中”,我們看似出于自身理性所作出的思想和行為,實則背后完全受制于潛意識的操控,然而潛意識又來自于外物和環境的綜合影響。
整個傳導過程都在證明著人并非是“理性人”,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居安思危”“面死而生”的想問題,很多思維與思想的限制都來自我們內心潛意識被一種無形力量的制約,這種力量可能是來自欲望的力量,可能是來自周圍所有人或物傳遞能量的制約。
其中欲望的制約是來自自我本能的約束,這種約束是一種搶占我們內心心智帶寬的約束,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定面積的心智帶寬,在這個帶寬中存放著我們的知識、意識、世界觀和欲念。
《道德經》中所說“多則惑、少則得”,并不是指一個人擁有實物的多少會使得人聰明或者愚笨,而是這個人的欲望和那些隱形的占據心智帶寬的東西,這也是為什么那些在生活中的“縱欲者”往往得不到好的下場,盡管最后是被“實物”所制約。
如唐玄宗因為貪戀楊貴妃的美色而引起了安史之亂,但實質上并不是因為楊貴妃這個實物所引起的戰亂,而是色欲這個欲念占據了唐玄宗的心智帶寬,將其潛意識里的“憂國憂民”的意念所壓制,最后使得其在感官和顯意識上無法及時去調動它們,從而影響到其行為模式的改變。
同時也能說明為什么很多人在某些事情上付出了巨大努力,卻得不到效果,然而卻在未來某個不經意的時間點上,之前所有努力的成果全部體現了出來,例如很多人讀了很多書,卻記不住其中所云,甚至是越是想要展現自己的才華越是無法表現出,最終只得認為自己在智力上不如他人,然而卻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突然可以將以往讀過的書的內容清晰的表達出來,如同是昨天才看一般。
這其中包含著兩種潛意識理論,第一種潛意識理論是愈是追求的東西,愈是得不到,也可以說是潛意識受到了欲望的擠壓。正如蘇軾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在我們追求某件事物的過程里,潛意識都在持續的接受對該實物的所有信息,只是我們卻忽略了另一要素的存在,那就是我們“追求”這個行為本身已然形成一種欲念進入到我們的心智帶寬中。
這也就是為什么那些越是想成功的人越是無法成功,因為他們的欲念越強,盡管潛意識已經對被追求實物達到最“敏感”、最“熟知”的狀態,但由于被欲望的壓制,使其無法正常運行,這也能說明那些懂得勞逸結合的人所取得的成績反饋很明顯,周期也很短。
第二種理論就是能量守恒理論,正如一些科學家提出的關于“人體疾病”的新理論,他們認為一個人的身體之所以會生發某些病癥,是因為其潛意識對身體的作用,由于自我顯意識對自我現狀的極度不滿,然而自己又對自己下不了狠手,因此會激發潛意識去作用于身體,從而引起身體機能的病變”他的這種理論,完全“自我是一切根源”的原則,由于一切都是我們潛意識的塑造,所以身體的病變也是我們通過意識去使得細胞產生結構變化、生理機能失調。
這也如獨立學者王東岳提出的“遞弱代償”理論,他認為一切實物發生都是相位的互補,也就是說一種相位消亡后另一種相位功能會變得十分強大,強大的最終彌補了該相位的功能。
這也正是“上帝關閉你一扇門,同時為你開啟一扇窗”,那些殘障人士,由于某一項功能的喪失而促使其他功能變得異于常人。這種能量守恒實際上是潛意識的“相位互補”,如一個盲人喪失了視覺功能,而使得其擁有超乎普通人的聽覺功能,實則,是其潛意識將維持視覺運作的能量,轉移到維持聽覺運作的能量,從而使得其聽覺得到了多于正常人的“潛意識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