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書筆記是我最重要的寫作練習,我的讀書筆記是從flomo中寫起,在Obsidian中整理成篇。
本文結合一些讀書筆記實例,反思這個寫作過程。
一般來說,我讀一本書要讀兩遍,才會對全書有個整體的把握,才敢做適當的重構或評論。為了提高效率,我第一遍讀原書,第二遍讀筆記,分別對應以下兩個階段。
有個前提,讀的書肯定是自己需要的和感興趣的,否則也沒有動力讀下去了。一般在讀了書評、目錄和序言之后,要有基本的判斷。
這也是選書的思路
:要么是根據需要(應該讀的),要么是追隨興趣(想要讀的)。留意喜歡和信任的作者、朋友、公司、媒體、出版社等推薦的書,經過有心人挑選的大概率是好書,尤其是被重復推薦的
。例如,《自私的基因》是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推薦的,《好團隊激活個人》和《邊界》是今年公司要求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黑客與畫家》和《只是為了好玩》是早些年《未來世界的幸存者》和《前方的路》的作者阮一峰老師推薦或翻譯的,《親密關系》、《知識管理戰略致勝》、《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弗蘭克爾自傳》都是今年在公司閱覽室偶遇的...
經常逛圖書館或閱覽室,留意自己對哪些書或作者感興趣,也是一種自我了解
。留意對書中的哪些句子感興趣,有一樣的作用。
就像以前讀書會劃線一樣,我一邊讀一邊在flomo里記錄書摘,不再破壞書本的紙張,而是即時將想劃線的內容轉變為數字筆記。一旦翻開書,我就開始盡情追隨作者的思路,記錄令人心動
的觀點、方法和證據。
我速讀的心態或方法來自《快速閱讀術》、《如何高效閱讀》和《高倍速閱讀法》,但并沒有完全遵守。與這些書不贊成一字一句讀相比,我很貪婪,遇到喜歡的內容會記很多,以至于看起來不像書摘,像盜版
。有時候,讀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并不一味追求速度。
話雖如此,我還是有擴大閱讀量的愿望,這就是為什么我要把書讀薄
。我在這個階段的原則是開放心態
,盡量接受作者的敘述,書摘忠于原文,但是省略冗余的論證或拖沓的故事,暫時不刻意評論,因為那樣會慢很多。當然,也會記錄臨時被激發的想法。
所以我稱這個階段為海綿式思維
,這是最近在《學會提問》中學到的一個概念:
海綿式思維的優點是吸收的外部信息越多,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千頭萬緒,而且被動吸收很輕松,其缺點是無法判斷哪些信息和觀點可信...海綿式思維強調的是
知識的獲取
。
我基本只讀紙質書。紙書拿在手上有種份量感,可以跟隨手指一行行地讀,可以隨意前后翻閱,不用擔心有沒有電,更加不會有干擾。
我是對著微信“文件傳輸助手”朗讀要記錄的內容,把語音轉文字
,然后按章節順序匯總到flomo,雖然這又降低了一些閱讀速度,但這提高了筆記和記憶效率。朗讀與文字編輯讓我對內容更加印象深刻,因為筆記已經在大腦里重復
了很多次。親口復述有時還有種奇妙的效果:仿佛自己是作者本人一樣。這非常有利于從作者的角度看問題
。《刻意練習》這篇讀書筆記,就是快速閱讀加語音筆記的結果。
flomo里的筆記,是在第二個階段進行快閱讀
和慢思考
的基礎,經過再次挑選后,會以一定的邏輯構成讀書筆記的筆記
環節的內容。
既然貪婪地做了足夠多的筆記,總算可以放心地放下笨重的紙書了。必須承認,就算是讀喜歡的書,如果長時間不完成,難免會厭倦或沮喪。
放下紙書之后,我在flomo里反復閱讀書摘,感受那些曾經擊中我的文字,思考那些段落為何得以記錄下來。如果筆記實在太多,就要判斷哪些才是最值得記錄,哪些其實是冗余的或者較為次要的。相比讀原書,讀筆記會快很多。隨著不斷重復閱讀,我對作者的思路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產生了自己的邏輯。
這個階段就像淘金,依然借用《學會提問》中淘金式思維
的概念:
淘金式思維意味著你帶著特定的態度去讀書,作者會不斷地向你兜售觀點,而你應該隨時與之辯駁。
不過我基本上是只選擇,不批判。
根據再次挑選的筆記,我通常會重構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很多時候,我發現作者無非是在回答一些與金字塔原則
有關的問題,從what到why再到how,這是一種結構化的寫作技巧
,例如: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什么是一元筆記法,為什么記錄,記錄什么以及如何記錄和利用筆記。
《寫出我心》:什么是寫作,為什么寫,寫什么和如何寫。
《成就斜杠人生》:什么是斜杠,為什么斜杠,如何發展斜杠人生。
《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為何要講故事,講什么和如何講。
《深度工作》:什么是深度工作,為何需要深度工作,如何做到深度工作。
《刻意練習》:什么是刻意練習,為何需要刻意練習,如何做到刻意練習。
或許是因為這些書都屬于“方法論”的范疇。就算讀其他類型的書籍,我也喜歡提煉其中的心態或方法
,例如:
《傅雷家書》:藝術學習與個人成長之道。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經商處世之道。
《曾國藩家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富蘭克林自傳》:修身立德之道。
《李光耀觀天下》:政治意識與小國發展之道。
《原則》:個人和組織的成功之道。
《開放的人生》:個人生活的成功之道。
《發現的樂趣》:科學精神及其普及之道。
《雙腦記》:腦科學知識與科研之道。
《尋找內在的自我》:個人幸福之道。
《親密關系》:兩性幸福之道。
在感悟作者心態或提煉其方法的過程中,人很容易想起以前曾經讀過相似的內容。于是,在Obsidian中,我會鏈接不同的作者的類似觀點。例如,讀《寫出我心》時,自然會想到《成為作家》和《作文七巧》。讀《雙腦記》時,借機回顧了《全腦教養法》和《讓孩子的大腦自由》。讀《深度工作》時,也不難想到《為什么精英都有超強專注力》、《原則》、《尋找內在的自我》和《刻意練習》。
通過鏈接,我又有了在Obsidian中溫習舊筆記的機會。
在閱讀和整理的過程中,個人經驗幾乎會自動浮現上來,例如,《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讓我很自然想起生活中的故事,《活出生命的意義》讓我想起和父親的對話,《知識管理戰略致勝》和《深度工作》就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法或追求。
在《七堂極簡物理課》的讀書筆記中,我借機反思讀過的一些書籍,并總結了“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兩大目標,以及兩個目標各自的兩個方面:
認識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認識世界的社會法則和自然法則。
這些鏈接、經歷或反思,會構成讀書筆記的前言
和后語
,我會利用這些內容,介紹為什么讀了這樣一本書,或者這本書對自己的影響。
早期的讀書筆記,我還有個作者和書
的介紹環節,一般都是照抄書封,這樣意義不大。如果專門研究作者背景和相關著作,又非常耗時。現在我認為這個環節不那么重要,對讀書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作者是誰,而是作者在書中說了什么和做了什么。
最終,我的讀書筆記有一個簡單的框架:
前言:與書本主題相關的個人經歷和感悟。
筆記:以自己的邏輯,整理讀書筆記,伺機連接其他作者的觀點。
后語:又回到自己的經驗或感悟,做出評論、承諾或計劃。
通常,這樣的讀書筆記篇幅較大,特別是我喜歡在筆記環節引用大量原文。因此,我還希望做到,移除筆記環節之后,前言加后語能夠構成篇幅較短的個人書評。
我認為這是一種模塊化寫作,也可以理解為給文章分了小節,讓作者寫起來有一定的邏輯,讓讀者讀起來有一定的節奏和預期。如果你注意到,本文也分了小節的。
用自己的話寫出讀書筆記
才算讀完一本書,這就是我的讀書法。
這么做其實一直挺困難的,在沒有探索筆記法之前,我整理完《科學學習》的筆記用的時間最長,用了一年,《失控》次之,用了半年。
今年的讀書筆記雖然多了一些,達到19篇,但筆記數量還是跟不上閱讀量,目前有5本書只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閱讀和書摘,例如《像哲學家一樣生活》、《學會提問》和《小狗錢錢》。更有《巨人的工具》根本沒法整理,因為該書本身就是作者根據訪談所作的筆記。如果能順利完成,2021就做到了平均每月兩篇讀書筆記。
這么寫讀書筆記,是希望能加深印象并做到學以致用。正如我的讀書筆記的Slogan:讀一本,記一篇,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