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廳
主 題:靜待與花開——家庭教育當中不變的一
專 家:馬春樹 醫學博士,心理學博士后,催眠實戰派專家
家庭教育要培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這兩者都很重要。情商包含自我覺察、自我管理、同理心、社交能力和決策能力。智商和情商與大腦的前額葉相關。
具備自我意識和管理、計劃等能力將人類和動物區別開來。我知道我是什么,能夠做到自我覺察,個體才能做好管理,前額葉在其中有很大的作用,具有自我覺察、計劃、管理等高級功能。4-10歲自我管理能力開始增強,并且直到30歲才能真正完善。
大腦前額葉的自我覺察能力就是“根本的一”,是大腦最基礎的功能。要有認知,先要有覺知。覺察能力夠穩定、深入、持久,才能更專注。深度的覺察就是專注,專注是自控力的核心。
青春期,大腦前額葉皮質會被過度激活,反而導致自我覺察能力降低。冥想練習可以應對青春期風暴。靜待,讓孩子的大腦安靜地綻放!
主 題:烏卡時代下的家庭教育
專 家:李新影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博導,中國心協青少年心理衛生專委會秘書長
烏卡時代來源于Warren Benni和Burt Nanus的領導力理論,有四個特征: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我國的教育模式是一種內卷的模式,在烏卡時代會讓孩子沒有時間去自我探索、無法建立同一性,帶來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
烏卡時代,一個人最需要的素質:獨立思考能力、抗挫折能力、心理靈活性、創新能力、合作能力、開放的心態、終身學習的意識。
家長不良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狀態,甚至影響腦發育。家長對于孩子的成長,與其報以期待,不如準備接受驚喜;要將孩子視為機會,而非問題。要首先和孩子建立依戀關系,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給家長的建議:關愛自我;關注自我成長;努力給孩子做榜樣;避免不良教養方式,特別是忽視型和高控制型的教養方式;給孩子愛和尊重。
主 題:打造正向關系系統,滋養孩子篤定人生
專 家:李博 心理學培訓專家,國家社工師職業考試培訓專家
焦慮是無法完全消滅的,但可以正視它、理解它、化解它、利用它。焦慮是一種不確定、沒把握、擔憂、緊張的感覺。如果家長焦慮自己養育不好,自然會有焦慮的人生。
篤定是一種確定有把握、安心踏實的感受。父母通過學習,掌握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知道如何教育、看待孩子,就會有篤定的人生。
從教養到滋養:滋養孩子有四要素,包括幸福的家庭、無條件的愛、適度的照顧(照顧要量力而行,分清是自己的需要還是孩子的;結合年齡特點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科學的家庭教育(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
正向關系具有重要作用,同一個人的社會化、自我意識、依戀模式、心理健康、自我成長等。正向關系的發起者和正向關系系統的打造者,都是孩子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對于父母來說,要學習和成長自己,先成為希望孩子成為的人,用正向關系呵護孩子篤定人生。
專家對談
主 題:如何開啟父親的家庭功能
專 家:王中會 心理學博士、中華女子學院教授,北京紅楓婦女熱線督導專家
家庭中容易形成三角關系,對家庭建設不利,父母應該避免這種情況;如果女兒有戀父情結,將對擇偶產生影響;要想讓女兒避開渣男,父親要給足孩子情感支持,當孩子從父母那里獲得足夠的愛時,就不會為了渣男奮不顧身;激發父愛,就是讓爸爸帶孩子,人生力量的一部分源泉,是父親的支持;養育子女是一場接力賽,媽媽要先跑第一棒,此時父親要照顧好媽媽,當孩子3歲左右時,爸爸要接起第二棒;父親在家里要為孩子建立規則,能夠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如果父親既能給孩子既能探索的力量,又能幫助建立邊界,對孩子長期發展非常重要。父親如果能做到好好愛媽媽、好好愛孩子,就能讓家庭更加幸福。
主 題:父親卷入:途徑與收益
專 家:陸小英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博士
父親卷入是父親在支持與規劃、日常照顧、鼓勵與表揚、管教約束等方面的身心參與。有些父親想卷入養育過程,但媽媽過多照顧,就把父親推開了,這種是不對的,應該信任父親,兩個人一起協同教養。
當父親積極參與的情況下會有很多好處:促進兒童認知發展、降低了兒童罹患問題行為和精神疾病的風險、影響成年后的親密關系、延緩了女兒性發育的進程。
當前父親在教育中的參與程度嚴重不足,而父母陪伴的及格線是每周21.2小時。父親陪伴孩子的黃金時間(有品質的時間)有:清晨起床、外出回家、晚上臨睡、父親和孩子之間的共同游戲時間。
王中會和陸小英兩位老師進行了精彩的對談。他們都表示,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達成一致的教育觀念。陸小英還提到,母親要想讓父親多參與教養,要符合父親的預期和風格,不能讓他強硬參與;5歲時女兒有了性別意識之后,父親應該注意養育中的某些度的問題。王中會說,某些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存在“一追一逃”,那么父母應該改變互動模式;他還強調父親對女兒的陪伴要張弛有度,邊界在于既能給滋養,又不能阻礙女兒情感心理的發展。
主 題:數字療法在家庭教育與家庭心理建設中的應用
專 家:胡軍暉 數字醫療專業公司市場副總裁,臨床醫學專業,在數字醫療,AI醫療應用領域有深度探索及項目運營經驗
沈祖元 數字醫療專業公司醫學與數字療法中心項目經理,孤獨癥家庭干預數字療法項目負責人
鄭 姣 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高級行業研究員
蔣劍鋒 成功之道教育機構研究院副院長、CTO,互聯網技術業務專家
數字醫療專業公司市場副總裁,臨床醫學專業胡軍暉提到:睡眠障礙:沒有適當的睡眠機會和睡眠環境,仍然對睡眠時間或失眠質量不滿意,并且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200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有近一半人群在過去一個月有失眠問題。
慢性失眠:有三個因素,包括易感因素、誘發因素(負面事件或正面事件)、持續因素(不良睡眠習慣等)。失眠與焦慮障礙、抑郁障礙、雙相情感障礙、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癥、癡呆等疾病存在密切相關。
AI實現個性化,包括干預方案的個性化,數據足夠大時可以對家庭和用戶進行建模,并有針對性的推送服務;干預風格的個性化,對用戶身份進行建模,自主識別用戶身份,并智能推送相對應的風格。
數字療法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科學性的基礎上,需要進行循證醫學,做實驗等。并且實驗過程是透明的,受到監督的。如此,從內部的研發機制和外部的監管,可以保證數字療法的有效性。
同傳統的手段相比,數字療法的體驗感比較好,用戶為中心,關注用戶體驗。在使用的過程中,軟件有實時的反饋和交互,比較人性化,因此可以提高數字療法的依從性。
數字醫療專業公司醫學與數字療法中心項目經理,孤獨癥家庭干預數字療法項目負責人沈祖元,提到:數字療法是由軟件程序(如手機端、PC端)驅動,以循證醫學(科學驗證)為基礎的干預方案,用以治療、管理或預防疾病。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其他載體使用。
為患者服務,以患者為中心:服務對象為患者或是家人,而不是服務于醫生,幫助醫生進行高效診斷、決策。患者信息管理等。
數字療法的原理:根據學科分類,數字療法分為心理學類、神經科學、康復醫學和藥理學四大類,共14種醫學原理,比如認知行為療法、運動療法等。認知行為療法因為其循證基礎、結構清晰、短程高效等特點,成為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數字療法。
數字療法的價值:傳統醫療手段存在短板,患者在自我管理過程中面臨很多問題,比如缺乏專業知識,沒有足夠的心理認同感;患者缺乏足夠的反饋和監督,進而難以長期堅持。數字療法的價值包括可以提高可及性、依從性、體驗感,改善生活質量,節省就醫費用。
成功之道教育機構研究院副院長、CTO,互聯網技術業務專家蔣劍鋒提到:數字療法可以說是服務的數字化,通過軟硬件來輔助治療。AI可以節省巨大的人力,在未來是可期的。
如何做好信息保密:相關人員需要知曉數據的重要性;做好數據的隔離;信息傳輸、密碼等信息進行加密處理;數據存儲應用物理措施等。
馬春樹老師表示,我們要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是龍就讓他成龍,是鳳就讓他成鳳,不做強求。
家長在家中,不要用自己的焦慮打擾孩子的學習,就是對孩子專注力的最大保護。作為一個家長,替孩子設計整個人生,這是對孩子教育的最大誤區。
有了孩子之后,家長的人生就有成長的動力,為了孩子的成長,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
蔣莉老師在遠程連線中首先簡單介紹了自己學習動力催眠的緣由,以及現在利用動力催眠幫助其他人的工作情況。
蔣老師分享了自己在一線工作中的具體實例,并且將實例中家長的情況分成了“問題型”和“資源型”兩種。同時對每一類家長在咨詢中想要咨詢的問題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分享,解讀了動力催眠在家庭教育中的實際應用。
導學廳
主 題:動力催眠,沒有暗示也可以做的催眠
專 家:馬春樹 醫學博士,心理學博士后,催眠實戰派專家
馬春樹老師表示,動力催眠不像其他催眠,只負責激活潛在的動力。其他催眠都需要暗示,每個暗示都有局限性,而動力催眠沒有局限性,抓住底層東西,激活動力。
壓抑很壞,其他催眠中的直接暗示和間接暗示都是在用一件事壓抑另外一件事情,只能短時間的解決問題,短期有效,長期反而不太好。而動力催眠不采用暗示的方式,能夠給孩子更廣闊的空間,自然而然喚起動力,長期效果也非常好。
面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我們不應該只解決表面問題,不應該只看到短期效果,應該看長遠的內容,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動力催眠能夠解決長期的問題。
主 題:遇見未知的自己--咨詢師自我探索與成長
專 家:張繼元 輔仁大學心理系社會文化與諮商心理學組博士、現為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師
曹雪飛 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
張繼元老師在直播連線中采用生命故事的方式談論了心理咨詢中的內容。面對來訪者的故事我們如何消解轉化、面臨來訪者的移情,如何反身探索,促進資訪雙方的生命突破、咨詢師過往的經驗如何成為專業實踐的沃土等內容。
曹雪飛老師在直播連線中,首先講述了自己追求心理學技術的大體過程。之后便從自己經歷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對心理咨詢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講述。具體講述了在經歷此案例時,自身遇到的種種情況,以及面對情況的解決方案。
主 題:從畫中看生涯規劃
專 家:劉偉 江蘇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繪畫投射分析專家
劉偉老師指出,生涯規劃的第一步,發現自己的特質、優點、優勢。
全息繪畫投射的價值,能夠發現自身深層次的特質,進行深度的自我覺察,發現自身優勢,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繪畫投射沒有限制,比較全面的將一個人的特質進行呈現。目前,繪畫投射的研究角度和方向依然非常廣闊。
劉老師在直播中通過一個14歲女孩兒的樹木畫作為具體案例進行現場分析,詳細展示了全息繪畫的應用、能投射出來的內容以及投射的精準度等內容。
主 題:做會溝通的父母不焦慮
專 家:陸小英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博士
陸小英老師表示,家庭教育指導專業技能課,就是幫助家長成長的一門課程。
雙減政策后,我們父母面臨承擔孩子部門教學的功能,雙減之后實際上是在“拼爹媽”的過程,所以家長應該做到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陸老師以自己和孩子發生的事情作為示例,講解了家長應該如何與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說明了父母如何拉近與孩子的關系,不再讓孩子挑戰父母的權威,從而能做到良好的溝通。
除此之外,陸老師還詳細說明,在溝通過程中,家長應該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增加與孩子的話題感,彼此之間有的可聊。家長盡可能了解孩子的圈子中的人、事、物,了解孩子喜歡什么,了解孩子的興趣點,挖掘彼此的話題。
主題:告別專注力誤區
專家:林思恩 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博士
很多家長開始關注注意力,都是孩子已經出了問題,從而被動關注。
注意力是其他能力的門戶,其他能力也是通過注意力來表現出來的,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好,那么就會很影響其他能力的發展。孩子的注意力發展好,核心能力才能發展好。同時,孩子要想獲得生活中的快樂和成就感,要有好的注意力,這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如果家長沒有系統地學習,看問題就是偏的,就會容易給孩子貼標簽,看孩子時覺得他在很多方面都有問題。所以家長要系統地學習兒童注意力課程,才能科學地觀察孩子、重新認識孩子。
教育一定是實踐的科學,只是知道不去做絕對不行,落到實踐才有意義。學習是兩種,一種是批判性思維,一直在用理性邏輯琢磨對不對;一種是去做,在做中學。實踐在養育中是非常重要的,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