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人對控制的渴望是極其正常的,因為人的安全感來自于控制感。
說到控制型人格特質,首先了解一下控制,控制的意思就是說通過自己的力量對事對人產生影響力。
渴望擁有控制感顧名思義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對這份影響力,這種力量感的追求。
過度的控制欲或者是過度的被控制欲,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控制感”和“被控制感”好像是相反的,但其實他們本質是一樣的,是兩種相生相息的心理需求。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人對控制的渴望是極其正常的,因為人的安全感來自于控制感,心理學上把這種控制感稱為是對未知的可控可預測性,生活中充滿了很多未知,而面對這些未知,可控可預測感越強,安全感越大;可控可預測感越弱,則安全感越少,人就越容易感到焦慮和不安。
如果你曾經體驗過孤獨無助、沒有經濟來源、寒磣窘迫、焦慮迷茫,你就會知道,面對不可控和不可預測的痛苦與可怕。很多時候這種感覺會帶來絕望,讓人毫無力量感。
只有當你擁有對生活持續的掌控感,才會感到穩定和舒適,才不至于被無處不在的焦慮和不安折磨。所以只要有可能,任何人都會追求控制感。
比如小嬰兒會通過耍賴哭鬧來表達不愿意和父母分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去獲得對父母的掌控。如果他們不安和痛苦的情緒被回應,被給予溫暖的看待和對待,他們也會更加確定父母是在意我的,我的環境是安全的,我是被愛的,掌控成功再次轉換成為對安全狀態的感知。
但是此時,如果嬰兒無論如何哭鬧都沒有得到父母及時回應,沒有得到安撫和理解,反而是被威脅和懲罰,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深切感知到自己的渺小和無力,不覺得自己有影響力。而這種力量感的缺乏,會讓他們要不過度追求控制感,要不對掌控產生依戀,那些看起來具有高控制型人格的人,往往是兩者具備的。
因為當一個人沒有基本力量感的時候,被控制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帶來安全感。
尤其當施予控制的那一方擁有被控者所欽佩或者渴望的優勢、特征、資源的時候,這樣自己就不用體驗恐懼、迷茫和絕望,至少努力的目標是清晰的,也就是說,“只要我按照控制我的人的要求去做,我就有可能得到認可、肯定、接納,獲得安全感,甚至是被愛的感覺。”
問
控制型人格特質是如何形成的呢?
幼年承受過長期的情感忽視,而無意識的將被愛等同于被控制,可他們在這種關系中依舊會受到傷害,他們往往一邊極度渴望擺脫痛苦困頓,又一邊不希望逃離這種狀態,擔心由于不被控制的時候,自己會重新回到毫無力量感,毫無影響力的脆弱狀態。
控制感和被控制感是相互轉化的,當我們面對權力更大的對象就會極度需要被控制,而面對權力更小的對象就會極度想要去控制。
乖乖女在媽媽的極度控制之下長大,為了維持和諧,一切都會聽從家里。但是當她有了孩子以后,就會將這種被控制的狀態轉變為執著的控制著兒子,事無巨細。后來孩子陷入極度抑郁自殺,他們一家才開始尋求心理治療,才看到孩子心理的痛苦和無望,原來根植于上一代人的自我壓抑和對安全感的片面解讀。
改變往往極其復雜和艱難,內心深處的脆弱和無力讓他們確信自己如果脫離控制,會更加無力招架未知的挑戰,會被恐懼所打倒。于是只要生活的痛苦還不至于讓他們完全徹底的無法忍受,他們大多會一邊繼續說服自己生活其實挺好的,不需要改變什么,一邊尋求著暫時的解脫和宣泄。
問
控制型人格在生活中會有哪些表現?
1、控制型人格的人會讓你覺得內疚和羞愧
“比如你都為我做了那么多,我怎么還好意思去那樣做呢?”
對方會告訴你“我是為你好”“我做這一些都是為了你”。
因此你覺得愧疚,覺得還不起只想要逃離。
2、控制型人格的人非常擅長操控他人。
3、控制型人格也有很多隱性攻擊行為,這是控制型人格的核心特質,與之相對的是,顯性攻擊行為,指的是為了在競爭中得到優勢所采用的公開的、直接的、明顯的行動;
而隱性-攻擊行為則是明明想要達到目的,卻采用迂回-隱蔽的方式,甚至是具有迷惑性的欺騙性的方式,去試圖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比如不是自己的行為直接達到目的,而是通過操縱他人心理,讓他人為自己做到想要達到的目的,比如威脅、讓別人有內疚感、假裝無辜、扮演受害者等等。
問
如果關系對象是一個具有高控制型人格特質的人,該如何與對方相處?
這個時候你很有可能陷入低自尊,過度自我懷疑,過度自己否定的狀態,甚至有更大可能罹患心理、情緒上的障礙。
這個時候都需要你去完善你自己內心的核心價值觀,同他人建立明確健康的邊界。比如在對方冒犯你以后,或者你們的互動過程讓你感到不舒服、哪里怪怪的,將你的感受表達出來,讓對方了解到你的界限。
無論如何你都需要建立明確健康的邊界,這樣才有可能不被操控,如果你自己是一個控制型人格的人,那么更要和自己建立健康的關系,去填補自己內心不安全的力量和匱乏感,幫助自己減少患上過度控制而導致的人格障礙的可能性。